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循迹横断山走廊 重走茶马古道川滇线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6

文 陈保亚

  

  茶马古道横断山走廊,又称藏彝走廊,是茶马古道最险峻的地带,其中最为险峻的地带是以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主峰的大雪山山脉。大雪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东有大渡河大峡谷,西有雅砻江大峡谷,构成世界上高差最集中最显著的横断山绝地。横断山绝地中早期民族移动及其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大渡河大峡谷和雅砻江大峡谷的古道进行,形成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藏彝走廊核心地带。随着茶成为横断山绝地的生活必需品,茶马古道最终由东向西翻越大雪山征服了横断山绝地,形成茶马古道川藏线,大渡河和雅砻江峡谷古道成为连接川藏线和滇藏线的重要通道。横断山绝地古道上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很深的马蹄印,有的地段马帮也无法通行,只能靠人背,留下大量拐子窝,形成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后发酵的黑茶开始出现。由于古道艰险,横断山绝地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保留较好,而茶马古道对横断山绝地的征服又使西南官话在古道上畅通无阻。

  为了认识茶马古道横断山绝地性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茶马古道中外联合研究项目、茶马古道2023考察筹备委员会、北京大学-云南大学茶马古道联合考察基地、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北京谛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警事网、四川壹占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大学联合举行了茶马古道横断山走廊考察,考察线路以贡嘎山为轴心,主要围绕大雪山山脉展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日本樱美林大学、云南大学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媒体代表20余人参加了此次考察。


马边美姑线


  大凉山是大雪山东南支脉,彝族集中分布区。这条线路由于连接彝族文化核心地带美姑,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因此,考察队首先考察了翻越大凉山的马边美姑线——从成都出发,跨过大渡河、岷江,逆马边河西南行来到马边。考察队在马边茶人鲁润的带领下冒着大雨将至的危险爬周家沟茶山,考察了马边的古茶树。这里的古茶树保留不少,当地彝族语言把茶读为la,和大多数彝语方言一致。宋人乐史著《太平寰宇记》记录过彝族人上树采茶。马边古茶树的存在及其彝语读音进一步证明了彝族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这也是当地茶马古道早期历史的证据。la这个读音在傣语、彝语、纳西语、拉祜语、布朗语、哈尼语中都有分布,区域很广,从傣族所在地区的西双版纳一直到纳西族所在地区的泸沽湖,再到四川的凉山,必然形成早期茶马古道的网络。这是茶马古道横断山走廊曾经独立存在的一个关键证据。不过现在凉山种茶的大多是汉族,很少有彝族。马边还有一部分苗族,也很少种茶。

  考察队离开马边后开始翻越大雪山重要支脉大凉山来到美姑。大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美姑是古道上的重镇。方国瑜认为,北宋峨眉进士杨佐应募赴大理国谈买马生意,就是经过美姑(《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P245)。由于铁路、现代高速绕开了这条古道,这条古道上保留了更多的彝族传统文化。古道沿线的彝族基本都能流利地说彝语,路边街道上也多有穿彝族服装的。考察队考察了马边的彝族刺绣、美姑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积淀,美姑是毕摩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区。毕摩就是祭司,早期都是由贵族黑彝担任和传承,后来逐渐转移到白彝,他们主要从事祭祀、祈祷、礼赞等活动,也是彝语文字和文本的重要传承者,彝族的史诗、神话等重要民族记忆主要是通过毕摩传承的。考察队记录了毕摩曲比尔日与毕摩传承人曲比拉且的语言和音乐,在毕摩的带领下参观了彝族祭祀仪式。由于美姑的彝族语言及其文化都有比较好的传承,毕摩的传承也比较顺利,一般都由家族传承,全县每个村子平均都有20多个毕摩,知识渊博的毕摩很受人尊敬,美姑一带的马帮和古道,也是毕摩曲比尔日与毕摩传承人曲比拉且告诉我们的,他们还为我们唱了赶马调。

  结合考察队前几次的实地考察,零关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雅安、荥经,翻越大相岭,进入汉源。从汉源往南过大渡河,再往南进入甘洛。从甘洛再往南面临大山,这是由甘洛(北)、美姑(东)、昭觉(南)、喜德(西)围成的大山,中央部分终年积雪。从甘洛再往南,通常是沿着大山西侧的越西河河谷行走,到喜德后再往西南到安宁河坝子(西昌),或者从甘洛往南沿大山西侧到昭觉。


西昌:川滇线上第一重镇


  考察队翻过大凉山、小相岭便来到西昌。西昌城坐落在一个大平原中,西昌人称为坝子,这也是整个凉山州最大的平原,著名的安宁河由北到南贯穿西昌平原,邛海在平原东南,丰富的水源使西昌平原成为川滇线上的重要粮仓,所以西昌自古就是川滇线上第一重镇。汉代连接东南亚和印度的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灵关道(零关道)也必经西昌。安宁河河谷地带也有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具代表性的有西昌礼州遗址、毛家坎遗址、横栏山遗址、棲木沟遗址、马鞍山遗址、营盘山遗址、王家田遗址等。大洋堆遗址1999年在安宁河谷地被发掘,其商周遗存和中国西北地区关系密切。这些都证明远在汉代的灵关道出现以前,这里就是活跃的民族走廊。

  由于西昌在横断山走廊中的重要性,从成都出发翻越大相岭、小相岭、大凉山、小凉山的几条古道,都会在西昌汇集。马帮和客商在西昌休整,进行盐、茶、牛羊、皮毛、玛瑙等商品交流。考察队还专门考察了西昌南红玛瑙市场。市场是新打造的,但美姑、昭觉的南红玛瑙远近闻名,曾是川滇线上的重要商品。

  结合文献开展考察,贡嘎山东侧翻大雪山连接茶马古道滇藏线的古道从东到西主要有几条。一条是翻越小凉山、大凉山的古道,这是经过马边、美姑的大凉山古道。再往西的一条,经过荥经、汉源、美姑、越西、喜德,这条古道要翻越大相岭、小相岭,也是古道遗迹保留最多的古道。根据我们的考察,现有遗迹主要集中在越西、喜德一带。喜德现在还保留有明代的登相营古驿站,考察队专程做了考察。我们对文献的调查显示,灵关应该在汉源南部和越西北部邻接地带,因此,古书上所说的灵关道,应该是指这条线路。明代的古驿站也经过越西,应该是利用了灵关道的道路条件。最西边的一条是经过荥经、汉源、冕宁,这条古道翻越大相岭后从小相岭西侧经过冕宁进入西昌。由于经过顺安宁河的这条古道离大雪山腹地更近,翻越难度更大,所以是川滇线主干道。

  川西南和滇西都分布有大石墓,时间从新石器时代到东汉早期,分布地点由北向南为四川省越西、冕宁、喜德、昭觉、西昌、德昌、普格、米易和云南省宾川、姚安、祥云、弥渡、巍山、南涧、双江。这些分布线路大体上和横断山走廊是一致的,和汉代形成的零关道西昌以下线路是重叠的,说明后来的零关道早就有了共同文化因子的分布基础。

  《明一统志》卷73说小相岭(小相公岭)“在越嶲卫城南五十里,山势髙耸,石磴崎岖”。从汉源到喜德,基本上顺越西河走,然后再顺安宁河走。从雟州(西昌)到会川(会理),《蛮书》记录的站点是:

  自嶲州南至西泸(今德昌)经阳蓬(俄淮岭)、鹿谷、菁口、会川(会理)。

  这条线上的喜德县登相营古驿站,是茶马川滇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横断山走廊上保存较完整的古驿站。考察队录制了古驿站全貌,并与当地村民对话古驿站的保护情况。由古驿站往北,还保留了很多马蹄印,是马帮活跃在古道上的重要证据。


盐源:连接川滇的古盐道网络


  西昌是在雅砻江东侧,考察队离开西昌后,往西南渡过雅砻江并在沙鲁里山山脉的南段锦屏山中穿行,最后来到盐源县。盐源是横断山走廊的重要盐产地,以盐源县为核心形成了古代盐运古道网络。由于盐源古盐道网络的存在,周边形成了发达的商业贸易。盐源古道网络为横断山茶马古道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古道、马店等道路设施。盐源古盐道网络和灵关道构成了大雪山东侧的主干道,也是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和横断山走廊茶马古道的主干。

  盐源的盐在汉代就有记录。《汉书·地理志》(P1600)《越嶲郡》提到“定莋,出盐”,定莋在今盐源县定莋镇。汉朝还在定莋南的步北泽设都尉治所,因此汉朝这一带已经有盐道,并设边防要道。到了唐代,盐源的盐井一度为吐蕃控制,《全唐文》卷285提到“蕃已向南取盐井”。因为有盐井,也成为汉、吐蕃、南诏的争夺之地。明代以盐源为中心的盐运古道仍然很活跃。《明史·地理四》(P1052)提到盐井卫(治今盐源县)“西有斛僰和山,产金。又西有铁石山,出砮石。东北有打冲河,上有索桥。西有双桥河,东有越溪河,俱流入打冲河。又治东有盐井。北有金县,元属柏兴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后废。又东有双桥关。西有古德关”。

  由于古盐道网络的存在,盐源成为川滇线上仅次于西昌的第二大枢纽。盐源向东可通过西昌、汉源、荥经连接川藏茶马古道。盐源向北通过木里、稻城、理塘连接川藏线后进入著名的理塘高原,这里是茶叶需求量很高的藏区。盐源向南通过盐边、楚雄连接滇藏线,可直接伸向滇藏线源头普洱。盐源向西经过泸沽湖、宁蒗、永胜可到丽江,这条古道是连接茶马古道川藏线和滇藏线的一条重要通道。历史上大量的茶、盐、马、骡和皮毛都在这条古道上交换。《清史稿》卷一百二十四记载:

  (顺治)十八年,从达赖喇嘛及根都台吉请,于云南北胜州以马易茶。康熙四年,遂裁陕西苑马各监,开茶马市于北胜州。

  这里的北胜即永胜,可见这条线路的重要性。

  由于现代公路覆盖这条古道的时间比较晚,这条古道上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考察队考察了这条古道上的泸沽湖摩梭人语言文化。摩梭人文化主要积淀在达巴文化中,达巴是祭司,懂纳西东巴文,也是摩梭人历史的传承人,考察队记录了4位达巴传承人的一些诵经、赶马调、情歌、迁移传说和语言文化。像藏族一样,酥油茶对摩梭人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也曾是茶马古道川滇线的主要马帮。考察队还从盐源北上考察了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是藏族、彝族等多民族文化频繁接触地带,和我们座谈的好几位藏族人,也会彝语、汉语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木里藏茶具传承人洛桑带我们参观了木里茶具精美的制作工艺,以及藏茶具在藏区的广泛传播,这些都说明盐源—木里—稻城—理塘这条古道曾经很繁荣。

  遗憾的是,盐源的古盐井、古盐道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古盐井被新盐井覆盖,古盐道被公路代替,考察队在曲折蜿蜒的盐塘河峡谷中行进,还能感受到当年马帮行走在古盐道上的艰辛。


连接川滇的雅砻江峡谷走廊


  离开盐源古盐道网络,考察队开始沿大雪山西侧的雅砻江峡谷走廊北上。深度切割的雅砻江大峡谷形成巨大的高差,古道沿着江两岸陡峭大山崎岖延伸,一路上不断有落石、泥石流和滑坡。由于茶叶的需求,古道艰险但一直很活跃,沿途汉语方言西南官话都能通行是最重要的证据。九龙民族交流也很频繁,聚居民族有藏、汉、彝、回、苗、白、瑶、羌、土家族等。九龙还有被称为羌族后裔的木雅人,他们还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在九龙的魁多、子耳、烟袋等6个乡镇,还有藏化的普米族后裔,被称为普米藏族,普米语还保留,但信藏传佛教。九龙的江郎官寨、魁多镇茶马古道等遗址也是古道活力的见证。江郎官寨也称江郎寺遗址,位于雅砻江西侧的魁多镇江郎村山坡上,下临万丈深渊雅砻江,雅砻江东岸耸立入云的大雪山支脉锦屏山,官寨杂草丛生的断壁上仍然能看出当年的宏伟气势。目前对江郎官寨的系统调查和研究还没有人做,根据江郎乡干部付涛介绍,江郎官寨位于魁多镇江郎村,曾经是茶盐贸易的重要关口,普米族是茶叶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附近的古道保留了很多马蹄印。考察队还在魁多镇考察了海拔2808米的古茶树,是我们目前考察过的海拔最高的古茶树。根据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业大学等考证,九龙100700年的古茶树有139 798株,主要分布在魁多、烟袋、子耳、乌拉溪4个乡镇。由北向南的雅砻江在欧家湾子和小金河相汇后有一个由南向北的大转弯,这些古茶树主要分布在雅砻江北流段西侧高山上,这些古茶树在茶树演化过程中有重要价值,也为弄清滇茶马古道上茶树的传播提供了资料。

  古道上保留了很多独特的文化。考察队考察了子耳彝族乡万年村,记录了西番藏族的国家级非遗音乐玛达咪山歌。山歌主要产生并流传于甘孜州九龙县大河边片区的子耳乡、魁多乡等地。


翻越大雪山:横断山走廊的作用


  考察队沿雅砻河谷江支流立曲河北上到了新都桥,然后从新都桥过折多山垭口(海拔4298米),翻越大雪山,在泸定过大渡河,来到茶马古道川藏线主要产茶区雅安(雅州)和眉山。现代公路通过隧道穿越大雪山,仍然能够看到大雪山的险峻。此前考察队沿古道翻越,更能体验到古道的险峻。以贡嘎山为主峰(海拔7556米)的南北走向的大雪山,东有大渡河大峡谷,西有雅砻江大峡谷,形成茶马古道上高差最大、翻越难度最大的高山峡谷。明朝以前,汉人鲜有从这条线路进藏去印度,主要是南下大雪山东侧连接川滇的灵关道,然后从大理、腾冲、缅甸去印度。

  考察队重点考察了雅安一带的茶马古道长河坝段遗址、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茶马古道二郎山九十村官道遗址和雅州茶马司遗址。雅州茶马司《明史》卷八十《食货四》已经有记载,是茶马古道上四大茶马司之一:

  (洪武四年,1371)设茶马司于秦(甘肃天水)、洮(甘肃临潭)、河(甘肃临夏)、雅(四川雅安)诸州,自碉门(四川天全)、黎(四川汉源)、雅(雅安),抵朵甘(康藏)、乌思藏(西藏的卫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贵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

  进藏的雅安名山茶在宋代已经很有名,《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四月三日,户部状:“茶事司奏: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阙。累年以来,买马大段稀少,盖因官司及客旅收买名山茶,与蕃商以杂货贸易,规取厚利。其茶入蕃,既已充足,缘此遂不将马入汉中卖,有(言)[]马政。”

  从雅安到康定是整个茶马古道高度落差最大最集中的地段,其间要翻越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所在山脉邛崃山,再渡大渡河(南北向),再翻越川藏第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所在的山脉大雪山。由于高差太大,古道行走极为艰难,马、骡、牦牛等很难完成驮运工作,只有靠人背,于是出现了大量背夫及背夫之路和背夫文化,形成川藏线最有代表性的人帮行走现象。除了男背夫,还有女背夫、儿童背夫。这也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古道人帮现象。背夫也被称为背二哥、背脚、茶脚子或背老二,大山中留下了大量印迹很深的背夫拐印(拐子窝,拐杖印)。

  考察队还考察了眉山市洪雅县普臧思念人茶厂的藏茶紧压制作过程。藏茶因为要翻山越岭远征,紧压茶成为最重要的形态,紧压茶在远征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后发酵茶,显色呈乌黑色,熟茶种类也开始形成。尽管古人并不知道后发酵茶的科学成分,但后发酵茶适合高原民族生存的作用已经被意识到。雅安一带最早开始出现后发酵茶的黑茶。《明史》中已经提到在雅安天全制作乌茶,即黑茶:

  (洪武初……)川人故以茶易毛布、毛缨诸物以偿茶课。自定课额,立仓收贮,专用以市马,民不敢私采,课额每亏,民多赔纳。四川布政司以为言,乃听民采摘,与番易货。又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黑茶的出现是翻越横断山的重要见证。

  茶马古道川藏线能够最终翻越横断山,早期横断山走廊上连接川滇的灵关道、盐源古盐道网络、雅砻江峡谷走廊、大渡河峡谷走廊等古道上的马店、村寨、道路设施、茶马互市场地和贸易传统,都为后来翻越茶马古道、翻越横断山提供了重要条件,茶马古道翻越横断山也进一步使横断山走廊深处的古道更加活跃。考察队记录了很多横断山走廊深处的古道遗存和语言音乐文化,也看到随着现代交通和强势语言音乐文化的传播,这些遗存正在消失,保存、研究这些遗存是茶马古道研究的重要工作。

  

  

  考察队员名单(按拼音排序)

  陈保亚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茶马古道联合考察基地主任

  陈春轩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陈养秀  海南省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何      《北京大学学报》资深编辑

  梁新杰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刘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卢慧静(ROH, HYE JEONG,韩国籍) 韩国首尔大学教授

  罗家宽  著名书法家、画家

  欧德顺  著名书法家

  邱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

  夏      北京谛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邢      中国艺术品修复及遗产保护领域顶尖团队国文行科创始人兼CEO

  叶述勉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张      北京谛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张      日本樱美林大学教授

  张      成都大学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张苏元  茶马古道2023考察筹备委员会主任

  张      四川壹占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

  张艺薰  四川壹占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7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