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3

董家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

 

  社会发展,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应对医学难题,传统的单学科思维已经捉襟见肘,难以揭示和解析复杂的人体生理与病理机制及其演化规律。我一直提倡“临床驱动型多学科融通式的医学研究”,精准定义问题的性质。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和创新,能在理论和技术上生发出丰富的知识,推动学科发展,并通过“学科互涉”促进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生成。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不要局限于在自己窄小的圈子里独善其身,需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交叉,消除临床医学和其他医学学科的鸿沟,融合创新,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攻克医学难题,突破技术壁垒。培养知性,把握理性,坚持求新探异的激情和梦想,与新时代同心同向同行。

  作为医者,我们肩负着守护生命的重要使命,终其一生都在与“不幸”做斗争,为人们的生老病死倾尽全力。在为他人谋幸福的同时,你们自己也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关爱身边的亲友,珍惜与他们的每一次相聚,不要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那些温暖的瞬间。愿你们能够翱翔云端,探寻生命的宏大与壮美,也能够躬身实践,摸索出抚慰身心的妙术良方。

  

  

印遇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生猪养殖和猪肉产品消费国,但还不是养猪强国,特别是生猪遗传育种工作落后于欧美国家,急需在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上加大投入,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美国已在基因编辑猪源器官异种移植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如果中国不迅速跟进并加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将在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因此,应针对猪-人异种移植中存在的免疫排斥、凝血系统不兼容及猪内源逆转录病毒跨种感染的生物安全性问题,采用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大动物克隆技术,对猪进行大规模基因改造,研发与人免疫和凝血系统高度兼容的生物安全型供体猪,并提供生物学功能近似或优于人的猪源组织、器官,有效解决人体组织、器官来源紧缺及异种组织、器官免疫排斥强等问题。

  异种移植技术涉及复杂的技术和伦理问题,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有效引导,确保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在规范和安全框架内进行;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推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优化和规范临床试验审批流程;政府牵头制定异种移植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在基因编辑猪源器官异种移植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时,在法律框架内引入同情条款;组织国内院士专家团队撰写用于异种移植的供体猪开发及应用相关共识和标准。

  

  

乔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人口第二大国,6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达2.31亿。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政府必须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儿童数量减少的挑战,同时考虑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近年来,生育意愿低迷、育龄人口减少等现象常被提及。此外,晚婚晚育、不良生活方式、生殖健康保护缺失、不孕不育等诸多因素,都使得人口生育力水平呈持续衰减状态。生育总和达到2.1才能完成一个世代更替,而我国当前总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线至1.3

  生育率的持续低迷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如高房价、高育儿成本和教育压力,使得年轻人不愿意生育更多的孩子。现代女性在职业发展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得许多女性选择推迟或减少生育。另一方面,政策的调整需要时间才能见效,且单纯的生育政策松绑未必能改变生育行为,还需要综合采取住房、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支持措施。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这一观念的转变对生育率的影响深远。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育儿支持政策和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育率。

  

  

钱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几十年来我投入全部精力到一件事上,那就是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与育种利用。为做好这件事,我冬天到海南,夏天回杭州,一年当两年用,在水稻田里一待就是40年。在农业领域,风吹雨打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农业科研人员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日复一日、不畏艰苦、做到极致,才能有所收获。

  取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道路,肯定会遇到瓶颈和难题。科研瓶颈期,看似困扰,实则契机。在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瓶颈期是常见的现象。这反而成为我们深入思考、超越自我的黄金期和转折期。

  要度过瓶颈期,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因此,做科研一定要多交流、多讨论、多学习,掌握前沿动态,不能闭门造车。通过与同行交流,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

  坚持,在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当发现工作陷入停滞时,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停滞不前的原因。是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还是实验设计有误?或者是数据处理方法不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逐条突破,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因为研究不顺利而萎靡过,什么都不想做。但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接受它的不完美。调整心情之后,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行。因为只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研的真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