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携智能药物展望“胞”治百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3

——记海南大学药学院教授郭羚

   郑 心  张锦玉    

  人体是由无数细胞交织的华丽乐章。240种、60万亿个细胞的和谐共鸣,4个大组织、36个器官、8大系统的精妙融合才能共同构建起一个健壮的体魄,但在这之中,总有一种细胞是极为特殊的,它以永动的姿态在生命之网上缝缝补补,通过不断再生新细胞、更替老细胞的方式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续写生命的诗篇。在漫漫科研史上,它被命名为干细胞。同时,它也是细胞治疗方法的研究起点。

  得益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利用患者自体或异体的成体细胞对组织、器官进行修复的手段,如今已被广泛用于骨髓移植、股骨头坏死、恶性肿瘤、心肌梗死等令人闻而生畏的疾病治疗中,但在初步明晰了“细胞疗法”的机理之后,科学家还试图将人类认知拓展至更广大的科学疆域之中,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诸如人造药物是否可以遵循细胞传导规律,模拟活体细胞治病?在此基础上,又怎么才能让治病手法变得更加“聪明”一点,即进行“定向投放”而非在机体内“遇佛杀佛”?……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就大致描述出了“南海新星”获得者、海南大学药学院教授、青年学者郭羚过往所深耕的一切,同时也是她未来将继续坚守的事业。

  2015年,中山大学曾在研究生郭羚心中种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在课堂上,我偶然看到细胞可以分泌出一个个小囊泡。物质虽小,作用却大。囊泡在血液中循环到达目标部位,经过一系列信息表达过程‘告诉’身体其他组织机体发生了何种病变,从而做出应对措施,最终恢复健康。我觉得这个过程简直太有趣了!”至今回想起来,郭羚的眼睛仍然亮晶晶的。“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让细胞携带上药物,那是不是就可以利用细胞自身‘聪明’的特性,带着药物做‘智能’治疗?”不同于微纳米药物可直接被靶细胞吞噬,大体积的细胞载体如何将携带的药物传递给靶细胞,这个机理过程仍是未知领域。“若能解析清楚其中过程,细胞药物就能被设计得更‘智能’。”不过那时的她还不敢奢望,这颗深埋在思维土壤中的小种子破土而出的第一根枝丫,就能在短短几年之后结成硕果。

  走上科研道路后,郭羚一直试图解析细胞载体递送各式药物到靶细胞的背后机理过程。在其主持的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下,她发现,细胞载体递送小分子药物、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其特殊性——即便是远距离也可进行传递和运输,“就像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一样”。而困扰过她的背后机理,很快便得到了答案:细胞间隧道纳米管。细胞载体可以很“智能”地识别靶细胞,通过搭建细胞间隧道纳米管,将其携带的小分子药物、探针或蛋白传递给靶细胞,发挥高效探测或治疗疾病的作用。她形象地把这个机理过程称为细胞载体与靶细胞的“电话”通信,细胞间隧道纳米管是连接两者的“电话线”,小分子药物、探针或蛋白则通过这根“电话线”实现药物信息的精准高效传递。

  这个连接不同细胞的丝状“电话线”可谓帮助郭羚打开了科研的新局面。“从01难就难在机理不明确,当我们挖掘出了这一点,接下来的项目都可以在这一基础之上展开。”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两年前,郭羚正式加入海南大学药学院铺陈科研布局。今天,她已经开始在“南海新星”科技创新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中延续前期研究成果,继续探讨如何工程化干细胞,通过细胞间隧道纳米管传递活性细胞器发挥疾病治疗作用了。

  科研下苦功,药物更“智能”。这是郭羚的所思所行,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由路径。在千变万化中坚持内心热爱,即塑造国人健康之体魄,积极投身时代发展之潮流,她坚信,终有一天,“胞”治百病,或将不再是梦。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