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13
科学技术普及法迎施行22年来首次修订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近日在京举行,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请大会审议。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作草案说明时表示,草案新增“科普活动”和“科普人员”两章,共8章60条。现行科学技术普及法于2002年公布施行,这是22年来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修订。
科学技术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阴和俊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普事业蓬勃发展,但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科普队伍建设滞后、科普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问题,有必要修改现行科学技术普及法。
草案结合科普领域改革发展实际,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成熟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适应科普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优化创新制度,完善体制机制。
草案第五条增加规定,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草案第六条规定,科普工作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遵守科技伦理规范,反对和抵制伪科学。
草案对学校科普责任进行了细化,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草案同时强化了科研机构科普责任,强调科研机构应当使科普成为机构运行的重要内容。此外,草案强化了企业、社会团体科普责任,强调企业应当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生产线等科研、生产设施。
草案同时强化了保障措施。草案增加规定,国家完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布局;强调国家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普资源库和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求科研机构、企业、学校的主管部门,以及科学技术等相关行政部门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普的评价标准和制度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
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限定为约6000万年
中外科研团队合作,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印度-欧亚大陆加速汇聚机制与碰撞时限,并将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限定为约6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上。
据悉,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印度-欧亚大陆汇聚速度从约8厘米/年骤增至18厘米/年,这种急剧变化被称为板块重组事件。不过,对其驱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岩浆岩组分约束地幔源区中俯冲沉积物的相对变化,发现加速汇聚时期地幔源区中俯冲沉积物的比例显著提高,且以陆源沉积物为主。这表明被动大陆边缘巨厚沉积物的俯冲可能是导致汇聚速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研究团队还利用高分辨率二维数值模型验证了俯冲沉积物厚度变化对俯冲速度和上覆板块应力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沉积物的加入在俯冲通道中起到了“润滑”作用,降低了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的有效摩擦系数及黏性,从而加快了俯冲板片的速度,并为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的解耦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研究还表明,印度大陆被动陆缘沉积物在约6500万年时已开始俯冲进入地幔源区,这与大印度模型一致,但并不否定双阶段碰撞的可能性。特提斯喜马拉雅可能曾与印度大陆分离形成大印度洋盆,但这个洋盆在约6500万年时已停止扩张,从而驱动印度-欧亚大陆的加速汇聚。
研究验证了俯冲界面自身性质对俯冲带动力学的影响深远,俯冲沉积物有望成为联系板块构造、气候环境和生物演化等各个系统之间的重要纽带。
国内最大载客量碳纤维高速客船下水
11月4日,全国最大载客量碳纤维船舶——香港新渡轮500客位碳纤维高速客船“新明珠3”号在广州南沙下水。
据了解,“新明珠3”号船长44.75米、船宽11米、型深3.65米,设计吃水1.4米,设计航速26节,满载最大航速可达33节。这艘船将用于香港水域客运交通。
作为目前全国最大载客量碳纤维船舶,“新明珠3”号全船采用先进的碳纤维高新材料制造,具有重量轻、耐腐蚀、噪声低等技术优势。相比传统船舶,它能进一步节省燃油、降低维护费用,具备显著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优势。
船型设计在成熟母船型的基础上结合航线特点进行了优化升级,有效增强结构强度,满足了船舶在各种工况下对结构强度的要求;提升了船舶适航性和操作性,可在8级风况下安全航行;船上配备有锂电池组及太阳能储能电池板,在船舶停靠码头时可保障各项基本用电设施的运行,有效降低日常燃油消耗,减少日常排放,是新一代环境友好型新能源船舶。
“新明珠3”号将于2024年年底完工交船,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交通发展起到绿色节能环保的示范作用。
2024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11月3日,第九届世界物联网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并发布《世界万物智联数字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持续快速增长,在物联网基础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中国都“名列前茅”,2024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当今世界,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融入生活百态、赋能千行百业,并日益成为驱动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世界物联网大会执委会主席何绪明介绍说,万物智联数字经济正在重塑一个崭新的世界。物联网智能技术驱动的全球数字经济正在以每年20%的体量高速增长,2024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超过23%,有望超过250亿。中国在物联网基础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要素的世界创新强国。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建成承载物联网的5G基站有望超过430万个,数字经济年产值有望超过70万亿元,增速超20%,具备万物智联高级数字经济条件的企业近百万家。“目前来看,物联网数字经济基础建设投资占据全球总投资60%以上,预计到2030年,全球万物智联高级数字经济产值有望超过50万亿美元。”世界物联网大会秘书长何强表示。
我国拟2035年全面建成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计划到2027年,搭建形成“1+N”(1个中心主平台、N个数据资源节点)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到2035年,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数据规模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是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研发基础设施。据悉,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旨在立足机制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构建新材料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产品研发中心、数据基础产品和定制化服务提供中心,主要功能为构建材料数据汇聚标准和融通平台、加强共性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材料数据软件产品开发应用、提供材料数据公益服务、加强材料基因领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材料数据和技术国际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