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13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近年来,医学人文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人士的重视,与医学人文主题相关的工作正一步步开展并推进,比如叙事医学较快地铺开;对生命终末期病人的安宁疗护;由临床医生写的行医札记,写出了他们行医实践中的心路历程;每到医师节,媒体展现和倡导对医师的尊重;等等。
尽管医学人文很重要,但当下医学人文的尴尬之处在于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里没有这一学科。这意味着医学人文只能在其他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中招生,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到哲学系,医学社会学到社会学系,卫生法学要到法学院申请。
美国学者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成为一门学科的要素——要有约定俗成的研究范式、独立的研究方法、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及独立的教育体系。此前医学人文还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面临的问题是缺少学科建制,导师没有招生资格,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无法开展,医学人文的发展受限等,但这些年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医学人文有了自己的刊物、学术团体,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设有与医学人文相关的分会等。
可以说,在大家的努力下,医学人文各领域发展迅速,当前已经具备了成立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建立医学人文一级学科,现在是时候了。
赵天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
我国储能装备的利用率只有9%。造成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的储能技术不够成熟,面临安全挑战、地域时长的局限,特别是缺乏长时储能技术。
长时储能技术将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发挥重要作用。在发电侧,当前政策要求可再生能源并网需要配置2~4小时储能,但是随着风光电占比的提高,为避免供电中断,储能时长应覆盖风光间歇时长;在电网侧,我国已建成多条风光电外送跨区域电网,但因发电侧功率波动、供需不匹配等原因,跨区域输电功率存在低谷时段,通常大于6小时,需要储能时长超过低谷时段的储能技术,削峰填谷;用户侧也需要长时储能,工商业电价及低谷段和高峰电时段的时长通常超过6小时,用户需要超过6个小时的储能技术,峰谷套利,降低用电成本。
“液流电池”是未来长时储能技术破局的关键。液流电池具有本征安全、时长灵活、扩容方便、循环寿命长、场景应用广泛等优势,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是成本。目前的研究思路是把热物理与电化学的知识融合交叉,研究液流电池的关键耦合机理、调控方法,形成热质传递与电化学的耦合理论框架,进而在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突破性能,降低成本,提高液流电池寿命。
王赤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始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先后发射“悟空号”“墨子号”“慧眼”等专用科学卫星,开展建制化基础研究。我国在空间天文、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等相关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极大提升。
面对斐然成绩,我们不能骄傲。总体来看,我国科学卫星数量较少,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重大标志性原创科学成果,与航天强国建设要求不匹配。在确保满足工程目标的前提下,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乃至民用航天技术试验卫星任务已经开始重视凝练科学目标,努力产出重大科学成果,但不同部门的协同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坚持深化航天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相关部门职能,一体谋划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发展,统筹科学卫星、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的空间科学任务布局、发展和产出。通过深化改革,破除束缚航天科技创新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从源头上实现“全国一盘棋”的空间科学发展新格局,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补齐空间科学短板,促进航天活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印遇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体系,强化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我们作为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要大力培养选拔青年人才。年轻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要给他们提供条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研究,厚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土壤。
打好了基础,就可以琢磨如何出成果。以我多年科研的经验看,需要做到3点:
一是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密切关注农业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行业急需,要敢于质疑和善于发问。只有求异才能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以独特、敏锐的视角发现新颖的科学问题,使新的发明和发现涌现出来。
二是农业科研人员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农业,需要多关注相关领域,多进行交叉学科的探索,取长补短,互学互鉴,有助于更好地做出农业创新成果。
三是农业科研人员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科研之路是寂寞和艰辛的,一定会碰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只有我们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本栏目内容来源于科学网、《科技日报》和《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