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探寻守护人类健康的“生物密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14

——记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研究员于游

李白薇  祝传海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与人类生命现象及本质息息相关的学科,正帮助人类破解越来越多的“生物密码”。

  与此同时,人才流动成为推动这一领域研究进步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杰出科学家纷纷选择回国投身科研事业。他们不仅带来了国际前沿的科研技术和理念,更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研究员于游就是其中一员。多年来,他深耕结构生物学的研究,相关成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病毒入侵的理解,也为开发新的抗病毒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从寻梦到追梦

  2006年,于游带着青春的梦想,踏上了高考的征程。那时,他耳边常响起的一句话是:“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句预言如晨钟暮鼓,激励着无数学子。与今日的情形迥异,当年的高校生命科学院,宛如群英荟萃之地,吸引了无数高考学子争相涌入,录取的学生也几乎都是各专业的最高分。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于游凭借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功考入吉林大学,攻读生物技术学士学位,开始了他的生物学寻梦之旅。

  2010年,于游将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之际,却面临严峻的本科就业环境,和深造高校的选择困境,他曾一度陷入了迷茫。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惊喜,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于游有幸加入清华大学杨茂君教授的课题组,以技术员的身份接触和开展科学研究。在国际一流科研平台的两年里,他如鱼得水,在课题组内完成了一系列颇具挑战和意义的工作。特别是药物靶点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如“抗疟疾创新药物的研究”等成果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心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他决心在清华大学的沃土上,继续深耕学业,追逐结构生物学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潜在临床转化方面的梦想。

  得益于优秀的本科成绩和科研实践期间的出色表现及科研成果,2012年,于游顺利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PTN)面试录取为直博生。

  接下来的四年半里,于游如同破浪前行的勇士,在学术领域中屡创佳绩,发表了4篇第一作者的文章。特别是那些作为药物靶点的关键膜蛋白结构及其药物设计优化方面的工作成果,使于游分别获得了硕士国家奖学金、博士国家奖学金和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的创新奖学金等。

  20171月,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于游终于获得了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他对知识无尽追求的结果,也是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所在。清华大学作为全球学术界的翘楚之一,在他的选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校和导师的选择既是他个人主观追求的体现,也是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顾求学历程,于游表示,在博士生阶段,清华大学杨茂君教授和李海涛教授对他的影响最大,他们专业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以及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都深深影响了他。

  在学术的道路上,每一个转折点都可能成为改变一生的关键。对于游而言,选择进入位于美国纽约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并加入丁肖·帕特尔(Dinshaw Patel)院士的研究组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他科研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事实上,于游在博士毕业时面临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在斯坦福大学深入研究膜蛋白,或是加入MSKCC致力于结构生物学在临床癌症研究中的应用。最终,对直接服务于临床转化、为病患带来希望的科研工作的渴望促使他选择了后者。

  自2017年夏天加入MSKCC后,于游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关键靶点蛋白复合物上,包括SMC5/6复合物、MRN复合物和Spo11复合物。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研究者对癌症机制的理解,而且得益于MSKCC作为临床医院的独特优势,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潜力。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于游在他的博士后生涯前3年中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正是这段艰难时期,他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技能和知识储备。有幸的是,尽管没有科研成果产出,但是于游的努力和对课题思想的进步与探索被帕特尔院士看在眼里。于游说,是帕特尔院士的支持与鼓励让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其实,面对职业发展的压力,于游也曾考虑过回国直接进入企业界工作。但在短暂休整后,他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从蛋白质的角度出发,通过突变设计和复合物拆分等创新方法,使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后3年间,他成功发表了5篇第一作者高水平文章,包括《自然》(Nature)、《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SMB)和《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他对SMC5/6复合物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回顾这段旅程,于游表示:“虽然前3年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但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为我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强调了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那就是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对科学信仰的坚守。

  谈及海外六年半的工作生活,于游表示收获颇丰。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他还学会了如何在国际环境下有效沟通和协作。这些经历为他回国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于游已不再是那个彷徨无助的科研新手,而是一个满怀信心、准备迎接更多挑战的探索者。


新起点新未来

  20241月,于游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全职归国。他归心似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出国之前,他便怀揣着一颗朴素的爱国之心,立志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到祖国效力;其次,他的爱人早已带着孩子回到了苏州工作,为了家庭的团聚,回国成为他不可回避的选择。

  回国后,于游选择了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作为新的起点。这一选择缘起于2022年他与ZJE柯越海院长的一场深入交流,正是这场对话让他看到了回国工作的绝佳机遇。半年多以来,在ZJE的大力支持下,于游的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首批研究生的招募也取得了圆满成功。院领导的鼓励和扶持、教学和科研的顺利开展,都让于游有着大展宏图的空间和动力。于游认为,与国内外的诸多机构相比,ZJE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于游正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包括SMC5/6在内的参与染色体稳态维持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分子机制,以期在癌症发生发展和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他相信,这些研究将为未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事实上,这些研究方向本质上来源于于游在博士后期间相关的工作。多年来,于游重点关注参与染色体结构维持、DNA损伤修复、细胞分裂及命运和细胞抗病毒免疫等关键蛋白-核酸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基于药物靶点膜蛋白的结构解析和药物分子的设计与优化。“这些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本质上都与细胞的行为、进化和细胞命运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年来,参与染色体结构维持和染色体稳态的复合物,被发现同时具有抗病毒免疫的能力,这更加鼓励我开展独立的实验,研究生物的‘维持自我’和‘抵御非我’偶联机制。”于游表示,相关研究有望奠定人们对“生命”的深入了解和抗病毒药物研发工作基础。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于游深知自主创新对于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创新是科研的灵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他鼓励学生勇敢探索未知领域,挑战传统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思想新技术。

  在科研的道路上,于游始终保持着谦逊和热情。他认为,科研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荣誉,更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他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除了科研工作外,他业余时间也喜欢通过体育运动来愉悦身心。

  “科研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知识不断追求的生活态度。压力无处不在,就如同生命面对外部环境压力一样,出路是一定存在的。学会跳脱,提高认知,方可化压力为动力,充实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于游正通过实际行动逐步构筑起自己独特的科研世界。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