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5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在采访周泽奇博士之前,笔者早已从网络报道中了解了他热爱科学、追求科学、攀登科学高峰的动人故事,以及赴美深造学成回国、大展宏图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尤其是他61岁退休后带领丹娜生物公司团队创新创业创奇迹的传奇人生。
当我们见到周泽奇时,从命运多舛而当自强的童年,到热爱与追求科学的青少年,再到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壮年,以及在几十年科研生涯中如何完成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70余年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令人深受感动和鼓舞。特别是周泽奇在带领丹娜生物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创新不断、创业不止,坚持不懈而不断获得丰硕的成果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歌。
——编者按
——记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泽奇
杨 洁 王慧娟
实现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苦难童年当自强
1952年9月,周泽奇出生在湖南沅江县南大乡一个贫农之家。在他童年的记忆里,他命运多舛,经历了几多困苦与灾难。
1954年夏,沅江县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不满2周岁的周泽奇和奶奶一起被洪水冲走,全靠奶奶一手抓住一根木头,一手把他拽入怀中,在洪水中漂流了几个小时后才被抗洪抢险的民兵救上船,算是捡回一条小命。
1956年冬,周泽奇随父母从湖南沅江家乡出发,与家人一起经受饥寒交迫,经几天几夜几百里长途跋涉迁移到了当时湖北新洲县的新洲农场,开始了在这陌生土地上的新生活。
1958年春,周泽奇父亲在春耕农忙时劳累过度,染上风寒,因无药治疗不幸去世。6岁的周泽奇失去了心爱的父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他深感无助与悲伤。父亲逝世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这年秋天,又逢新洲农场遭遇大饥荒,母亲只好带着周泽奇弟妹三人吃糠咽菜度日。有时家里无米下锅,妈妈就带着他们到长江边拾地衣菌和挖野菜充饥。
195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妈妈含泪瞒着周泽奇不辞而别,把他留给爷爷奶奶,只带着他的弟弟和妹妹徒步南下几百里投奔娘家讨生计。周泽奇永远记得那一天,不管他千呼万唤,妈妈从此未归。周泽奇成了孤儿,寒冬被冻得手足满是冻疮,炎夏被蚊虫叮咬遍体伤痕,常常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过着孤苦伶仃的流浪生活。
1959年秋,周泽奇跟随爷爷从湖北新洲农场投靠湖南岳阳君山农场的叔叔家。那时虽已到了上学年龄,但动荡不安的孤儿生活使周泽奇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去上学,只好留在家中玩耍,但很喜欢读些科普小儿书。生活的艰辛让周泽奇小小年纪就懂得了自立自强,放牛、喂猪、种菜、砍柴、到湖里采菱藕,从小就喜欢模仿大人干农活。
1960年中秋,周泽奇离开岳阳君山农场,跟随爷爷奶奶漂过北洞庭湖,一路辗转回到他的出生地沅江南大乡。那时周泽奇已经8岁,小学开学已几周,他便直接插班到二年级上课。由于没读过一年级的功课,加上初来乍到的陌生环境,周泽奇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喜欢读书,迎难而上,专心听课,学习成绩一路领先。三年级当上小队长,四年级当上中队长,六年级当上大队长,到1965年夏天以小学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沅江四中。
和那个时代农村里长大的孩子们不同的是,周泽奇在贫困、饥饿及落后的生活中度日的同时,渴望用知识改变自身的命运。为了能够上学,周泽奇克服了种种困难。上学时,无条件寄宿的周泽奇要打着赤脚或穿着草鞋往返家与学校之间走上十多里,走路时,他经常边走边埋头看科普书,不知不觉就到家了。
童年的苦难磨炼了周泽奇自立自强的品格,“无依无靠靠自己,多灾多难当自强”,他立志要抗争人生的厄运,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虽然童年的苦难看似和我后来的科研工作没有太多关系,但是回首往事,所经历的每一次磨难都是我人生进步的一个阶梯!”周泽奇感慨道,童年尽管经济如此困难,条件如此简陋,但是他依然怀揣着一个要成为科学家的梦。
青春飞扬学科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卷全国,周泽奇辍学回乡务农。在这期间,他白天下地干活或者放牛,利用放牛的时间读书,如《山乡巨变》《十万个为什么》等。当时他借到《十万个为什么》后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这本少儿科普书。周泽奇回忆书中那么多个“为什么”也正好解答了他脑海中的一连串疑问,从此他对自然现象萌生了浓厚好奇心,对科学技术开始了热烈的追求。
1967年秋种后,村里水稻发生了严重虫害,稻田因飞蛾产卵孵出钻心虫吸吮禾苗而枯萎。周泽奇为了灭虫,在晚上把诱蛾灯支在一盆水上面,看到飞蛾落水后有些还能逃走。他受《十万个为什么》书中知识的启发,油浮水面可成油珠粘住飞蛾翅膀,他立马就试验起来,果然飞蛾扑入水盆后,油珠粘住其翅膀飞不起来了。周泽奇就用此方法诱捕了许多飞蛾,他第一次欣喜地感受到了实践科学知识的力量。
20世纪70年代后期,周泽奇在武汉大学生物系读书,他埋头学习植物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遗传学、胚胎学、生物化学等几门实验课的技术培训和杂交水稻的田间试验等活动。为了完成一篇杂交水稻的高产与光合作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他多次蹲在试验田里,采集繁多数据,手拨珠算从上千份资料中计算出杂交水稻叶片利用细胞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以及如何把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的重要数据。用两年时间与肖翊华老师等把科研论文发表在《植物学学报》上,他从中分享到了钻研科技,获得科研成果的苦与甜。
1978年8月,周泽奇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离他的科学家梦想又近了一大步。他选择了西藏野生大麦起源的研究课题,跟随导师潜心做实验。在旁人眼里,科研是件苦差事,周泽奇却把学习和实验当作一种乐趣,常常为此废寝忘食。当年寒假,他放弃了回家探望奶奶的机会,一心扎在导师的实验室做研究。有一次由于专心做试验,竟然忘了与女友的约会。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研究生院学习与实践的3年时间里,周泽奇获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他发现了西藏起源大麦花粉染色体减数分裂的规律与特征,减数分裂窗口期的显微镜形态特征,以及杂交后代中不育花粉减数分裂异常与败育的关系。成果发表在《中国农业学报》等杂志,并被编入《遗传学》教科书。他还发现了西藏野大麦与栽培大麦种间杂交优势,随后还发现了种间杂交大麦后代中的雄性不育株、恢复株与保持株,为远缘杂交优势大麦“三系”配套打下了基础。
在研究生院学习和在遗传研究所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周泽奇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先后在《中国科学》《遗传学报》《中国农业学报》等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科技论文,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与科技进步奖。还有一项与导师邵启全团队共同研究多年而取得的“西藏野生大麦研究”的重要科研成果,于1988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凭借品学兼优的表现,周泽奇于1982年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青年”和“中国科学院新长征突击手”,登上了当年5月4日《人民日报》光荣榜。
走出国门追科学
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学生走向世界学习先进技术风生水起。1984年9月,周泽奇被中国科学院选拔派遣到美国俄亥俄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他的课题是研究豌豆苗发育的分子机理。他用一年多的时间,提取了豌豆苗花蕾的几种蛋白质,用其制备蛋白质免疫小鼠,然后将被免疫的小鼠脾脏细胞与相应的肿瘤细胞融合产生了杂交瘤细胞,于1985年冬获得了6株特异单克隆抗体。随后他用显微镜观察了该单克隆抗体在豌豆苗组织器官中超微细胞发育蛋白质的分化趋势,惊奇地发现了从母细胞到正在分化与已经分化了的细胞组织中的质量变化,推演到了豌豆幼苗发育蛋白质与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发育蛋白质在豌豆幼苗细胞分化的机理。在攻读博士期间,他撰写了2篇科学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植物学报》上。1988年5月,周泽奇在俄亥俄大学生物学讲堂报告了他的博士论文,其成果墙报在植物系成果展走廊展示。同年6月他成功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8月他的博士论文科研成果被推荐到美国《植物科学年会》上作报告,引起了同行的很大兴趣。
1990年春,周泽奇被招聘到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当他走进哈佛医学院,登上了最高医学科研殿堂,心中非常喜悦,激情澎湃。他选择的研究项目是在一家医院从事人体嗜酸细胞溶血磷酸酯酶治疗哮喘病的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周泽奇在一年的时间里就成功地获得了该酶的重组基因表达及其重组酶的制备与鉴定分析结果,随后用了两年多时间对该酶及其特异性抗体进行了免疫学鉴定与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其基因点突变的研究等,论证了该酶与哮喘病人肺细胞表面张力蛋白质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其研究发现成果相继发表在美国《血液》《现代生物学》《白细胞生物学》等杂志上,其中有一篇研究论文刊登在后者杂志封面,并在美国生物学年会和免疫学年会上报告与墙报展示。鉴于周泽奇所取得的杰出科研成果,他于1993年1月晋升为哈佛大学讲师。
1993年夏,周泽奇从哈佛医学院被聘请到拜耳体外诊断IVD公司工作,从事癌症早期诊断产品开发。他在公司工作了8年多,带领团队开发了5个产品,其中最有成就的项目是发现了拜耳公司的总特异前列腺抗原(tPSA)产品对复合抗原(cPSA)表位和游离抗原(fPSA)表位具有等量检测的能力,而其他几家有类似产品的公司不具备这种能力。经过多次的研究,他发现是由于拜耳公司的该产品中的捕获抗体一旦与tPSA蛋白质表位结合后,其fPSA抗原结合分子表位发生了构象变化。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本行业的广泛关注,也凸显了拜耳公司该产品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利用这个产品中检测抗体及其结合抗原蛋白质三维结构产生构象变化的原理,周泽奇团队还开发了一个定量检测cPSA的创新产品,该产品还获得了美国FDA产品的上市批准,继而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这个PSA等量检测机理的发现及其创新检测产品的临床应用成果,相继在《临床化学》《肿瘤生物学》等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还获得了5项国际专利。周泽奇于2000年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邀请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化”讨论会,在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周泽奇相继在拜耳诊断公司获得了优秀成果奖、总裁奖、发明专利奖等9项殊荣,并在7年时间里连升3级,从助理科学家到科学家再到高级科学家。
2001年夏,周泽奇被聘为惠氏疫苗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肺炎球菌疫苗的有效性研究。他利用3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共开发了十多个检测该疫苗临床效果的产品,并验证了惠氏公司的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目标人群后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还验证了免疫产生的中和抗体在临床上具有高效性与安全性,对该多价疫苗在全球市场上的广泛应用起到了大力的推广作用。
由于周泽奇在以上两大公司的杰出影响力,2004年5月他被伊杰耐克斯生物公司聘为首席科技官和研发副总裁。他响应祖国的召唤,2008年5月被聘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和首席研究员。2023年4月他被评选为联合国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
周泽奇从洞庭湖水乡走出来,到武汉大学就读生物学,再到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实现了他人生追求科学梦的第一个三级跳。从被招聘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到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从拜耳公司的科学家-高级科学家到惠氏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再到被评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他实现了成为科学家的第二个三级跳。不断追求与热爱科学技术使他实现了年少时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从量变到质变,成为企业家
千禧年前后,周泽奇开始往返于中美之间,多次参加中国留学生高科技交流会议,推动科技合作。跨越东西两个半球,不以山海为远,一身赤子情怀的周泽奇时刻关心着祖国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一心想把在海外所学到的先进知识与经验带回祖国,助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突破。多年来,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当2007年年底,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院长饶子和院士向他发出了回国竞聘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专职副院长的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参与了竞聘。经过层层筛选,周泽奇从全球83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受聘的3位专职副院长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鼓励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周泽奇对此深以为然。成长为一位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之后,周泽奇对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产品进行过多次尝试。他也创办过几家企业,做过产品开发,但由于要么没有满足市场的需要,要么缺少核心技术,要么没有核心团队,要么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等原因,经营的企业都未成气候,相继无果。但周泽奇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毅力与精神让他逐渐完成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这一过程铸就了他不畏失败,坚持不懈,跌倒了爬起来再继续干直到成功的优秀品质,为他迅速成为企业家打好了基础,这是他经历的量变过程。而在周泽奇看来,真正使他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发生质变的拐点,是从12年前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开始的。
2013年5月14日,这是一个让周泽奇难以忘怀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滨海新区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时任该院资深副院长的周泽奇向习总书记汇报了自主研发的产品和孵化企业的创新成果。习总书记听后很高兴,他特别嘱咐大家:“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要丢掉幻想,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一些涉及重大领域的项目技术别人是不会给我们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获得。”习总书记的嘱托像一缕春风给了周泽奇极大的鼓舞,他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应用到开办企业做科技成果转化上,运用到打造企业品牌产品的事业中。
周泽奇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院担任专职副院长5年多时间里,为研究院招商引智与国际化综合性生物医药大平台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引进了360多个团队和学术带头人(PI),将联合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高地。在引进人才与项目的基础上,周泽奇还为该院提出了远见卓识的战略目标:推出一批高水平项目,转化一批高效益的科技成果,培养一批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引领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期间,周泽奇看到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在病原微生物赛道中精准诊疗与合理用药方面非常薄弱。他瞄准这一蓝海市场迫切需要精准诊治产品的赛道,带领研发团队于2014年3月与粟艳一起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创建了丹娜(天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丹娜生物”),从侵袭性真菌病精准诊断产品开发入手,开始了创新创业的新长征。
周泽奇带领团队奋斗在国际科技前沿,为了满足真菌病早期精准诊断市场的迫切需要,开发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据全球真菌感染行动基金会统计,全球范围内有3亿多人受真菌感染严重影响,每年可造成340多万人死亡,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严峻的威胁。要遏止真菌感染肆虐横行,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必须突破依赖进口的“紧箍咒”,走自主创新之路!
为此,丹娜生物创办伊始就建立起6大核心技术平台,包括抗原与抗体核心原料制备平台、免疫学检测和自动化高通量检测技术平台、即时检测技术平台,PCR分子检测与耐药快检技术平台、临床转化平台等;还相继建立了“两站”“两室”“两中心”:“两站”是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两室”是指天津市侵袭性真菌病精准诊断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和“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丹娜生物分中心,“两中心”是指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和真菌病诊疗研究中心。这些平台不断壮大了核心研发团队的发展,并为不断开发创新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于真菌病感染致病的临床表现与细菌感染致病很相似,怎样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真菌感染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真菌培养鉴定、CT扫描等传统诊断方法耗时长,且其临床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因此,长期以来临床上对真菌感染主要靠经验治疗;另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导致了真菌病误诊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的严重问题。对此,丹娜生物开发一整套精准诊断真菌病的创新方案十分必要。周泽奇凭借他多年来在跨国公司体外诊断的经验,带领团队走自主创新之路,掌握核心技术,打造真菌病血清学早期精准诊断行业的国际知名品牌。
61岁才开始创业的他,面对的并非都是掌声、支持和鼓励,而是创业过程充满着艰辛、阻碍和质疑。开发产品之初,从科技成果转化到产品工艺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关。每当大家感觉到开发创新产品“山穷水尽,灰心丧气”时,周泽奇就和大家重温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并与团队成员在一起讨论如何克服多种技术难题,让大家振奋精神,不懈奋力拼搏,直至成功。
坚持守正创新,保障产品高质量发展是丹娜生物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不二法门。在周泽奇的带领下,丹娜生物坚持“技术即生命,质量即生命”的企业宗旨,努力提升产品的新质生产力,连连获得了几个里程碑式成就:
——获得核心原料,开发创新产品。在开发创新产品之初必须获得该类产品的核心原料,即特异性多糖标记物抗原及其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筛选与鉴定核心原料的过程中,丹娜生物研发团队潜心研发出一整套核心技术,从大量的病原真菌细胞培养物中提取、纯化与制备出具有生物活性和纯度高的4大类真菌多糖生物标志物,再经生物分子修饰得到具有免疫抗原性的多糖标志物,再免疫动物产生抗体,进而筛选出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的多抗或单抗进行精准匹配后,开发出一系列检测与诊断产品,经过临床验证后,获得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产品再投放到市场。丹娜生物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开发了一系列核心原料,包括抗原、抗体、标准品、质控品、参考品等及其样品盘,为创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G+联合检测方案引领全球。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头号杀手主要有4种,包括曲霉、念珠菌、耶氏肺孢子菌和隐球菌等,而市场普遍使用的大多为G与GM多糖抗原检测两个产品,对多种真菌感染和多种病症的精准检测非常有限,造成许多漏诊与误诊,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系列联合检测产品来满足精准诊断的需要。丹娜生物研发团队攻坚克难,反复试验,经3年多时间开发出了5G+联合检测系列产品,满足了以上临床需求,并显著提高了对多种真菌感染及其多类病症的精准诊断水平。例如GM抗原检测方法能检测出曲霉感染导致的急性与亚急性肺曲霉感染,曲霉-IgG抗体检测能检测出慢性肺曲霉病,曲霉-IgE抗体检测能检测出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Mn抗原检测和念珠-IgG抗体检测能检测出念珠菌感染和念珠菌败血症,GXM多糖抗原检测方法能检测出脑膜炎和其他隐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以上5G+联合检测方案能够精准检测到曲霉、念珠菌、隐球菌和耶氏肺孢子菌感染及其产生的多种病症,为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丹娜生物的“5G+”早期快速联合检测整体方案,在真菌病精准诊疗领域开创先河,在全球真菌病血清学精准诊断领域彰显了市场竞争优势。该项5G+联合精准检测核心产品荣获了天津市“专精特新”产品,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试剂盒入选天津市“重点新产品”和科技部创新医疗器械目录,荣获天津市质量攻关成果奖一等奖2项,荣获中央军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等。
——药敏快速鉴定产品显著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水平。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这给临床精准治疗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给基层医疗机构下发了一系列防治临床微生物耐药的政策和指令。丹娜生物针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挑战,经过艰苦的努力,建立了真菌耐药检测与鉴定的体系,该体系主要针对曲霉、念珠菌、隐球菌和耶氏肺孢子菌的耐药检测;同时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体系,针对性地开发了碳青霉烯酶检测产品线,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抗菌治疗的效果,辅助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周泽奇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其核心技术平台上开发了一系列高质量创新产品。每一个核心技术的开发成功,都是无数次失败,而又无数次努力的结果,无数个这样的因素就编织为成功的精美艺术品,创造了新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志存高远向未来
十余年来,丹娜生物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风雨无阻。周泽奇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卫健委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等20多项;产品已获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书70余项、欧盟CE认证90多项;申请专利21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58项,授权发明专利26项,包括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累计120余篇。另外,丹娜生物最近3年来完成临床研究40余项,并先后与几十家三甲医院的110余位临床和检验专家合作;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等。
丹娜生物注重创新研发,在全球率先提出“5G+”真菌病联合检测整体解决方案,为侵袭性真菌病精准诊治提供了临床依据,显著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其中3个核心产品被列入欧洲及美国等地多个专家共识和诊疗指南。
十多年来,丹娜生物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国家支持的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津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并获中国科协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天津市专利金奖、2022—2023年度医药行业成长50强企业等。由此,丹娜生物创新产品在国内1100多家三级医院和400多家二级医院与医疗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并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丹娜生物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周泽奇带领丹娜生物团队攻关核心技术,不断创新创业创佳绩,迅速发展成了本行业的领军企业,当问及成功的原因时,周泽奇从许多经验与教训中归纳出企业成功五要素:一要有市场需要,二要有自主核心技术,三要有专业人才团队,四要有资本投入及其杠杆发挥,五要有政府与合作伙伴的支持。
2024年10月中旬,丹娜生物正式挂牌并进入北交所创新层,同年12月下旬被公告北交所过会,在北交所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周泽奇深感企业上市更要加快发展的步伐,朝着更高的战略目标攀登,通过不断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为国家实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政府的支持、资本的信任、业界的认可,以及各项荣誉的加持,面对在光环之下的丹娜生物,周泽奇却始终保持着冷静和谦卑的心态。“如何回报投资者?”“如何更好地发展丹娜生物?”这些问题都在他的脑海里翻腾。周泽奇推出了丹娜生物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如下:
——发挥上市资本的杠杆作用,加快丹娜生物发展速度。通过重组并购扩充公司业务等战略措施,大力发展病原微生物早期精准诊断平台体系建设和系列产品开发,全覆盖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联合检测与精准诊断的整体解决方案。
——加强科技创新力度,赋能丹娜生物新质生产力。为此,丹娜生物将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度,持续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大人才高地建设,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丹娜种好梧桐树,天下凤凰自飞来。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丹娜生物制定更优的选才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共同创新创业,为丹娜生物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重点是加强对AI技术创新人才、现代管理人才、综合营销人才等的引进与培养;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每年招收与引进2~3名博士后和海外高端人才;还通过校企融合培养大批高科技与现代管理骨干人才,使丹娜生物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地,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输送与储备。
——加大药敏精准鉴定与智能耐药快检技术的开发力度。为了大力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为了精准诊断疾病、评估感染源、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高精准治疗效果,丹娜生物开发了两款AI赋能的自动化病原菌识别鉴定仪与智能药敏快检仪,为了提高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精准诊治与合理用药水平,为大健康的事业发展不断赋能。
——开发小肽与多糖功能食品和药品,提高与平衡人体免疫力。借助智能技术开展小肽和多糖功能食品与药物的开发,助力医疗健康体系从关注疾病治疗到科学健康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或平衡人体免疫力,助力全民大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
——加强多维合作,加快企业发展速度,助力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通过与本领域相关公司与院校的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重点与辉瑞制药公司、美国KSL生物医学公司、天津大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等单位通力合作;相继建立中美、中欧、中国与东南亚、中非等国际合作基地和海外技术产品推广中心,提高国际合作能力。加强与国际产业联盟合作及产业化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公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让丹娜生物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助力“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