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5
在近40余年起起落落的矿冶发展征途中,他是一位亲历者、见证者;是一位坚守者,也是创新者。勤于思考、前瞻布局、敢于创新、巧妙运用……这些年埋首耕耘,他将手中一个又一个“利器”用到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中,收获了卓越的成果,赢得了业界的赞誉和尊敬,却很少去关注奖励和荣誉。不在意自己“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坚持把自己放在行业发展的沙盘中去思考问题。他的目标始终如一:为矿冶的明天“播种”,为行业的未来“耕耘”。
——记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小聪及其团队
黄雪霜 蔡巧玉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代对铜铁资源的初步挖掘到现代对各类金属矿产的规模开采,金属矿藏的开采,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征服,更是对人类潜能的挖掘。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而一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史,同时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发展史。在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小聪投入矿产资源开发领域40余年的征途中,他曾见证过行业的辉煌与挑战,也经历过行业的起伏与变迁。当这份事业面临困境的时候,有人选择沉寂,更有不少人选择离开,但杨小聪却“倔强”地选择了坚守,而且始终心怀希望,锐意创新。如今,他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虽然已经重新步入蓬勃发展期的事业仍旧在安全高效、环境保护、数智化转型等领域面临问题和挑战,但早已在风雨中积累了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实战经验并锤炼出不屈意志的他充满了底气和自信。改变传统采矿的落后局面,瞄准“深部开采”“智能开采”“绿色开采”三大发展主题,革故鼎新,锐意改革,用一个又一个基于工程实践凝练出的匠心巧计解决矿产生产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杨小聪和他的同伴扎实推进了我国金属矿安全高效绿色智能采矿事业的现代化进程。真是“铁骨铮铮男子汉,千米井下摆战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965年,杨小聪降生在江西泰和,此地处于赣中与赣南的交界处,与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圣地血脉相连。这片红土地,不仅是革命的摇篮,也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杨小聪的童年,是在小龙钨矿的山沟里度过的。那里距离县城都有60公里,是一个信息闭塞、视野受限的地方。矿山上的生活,既是他的羁绊,也是他的起点。他的父亲,年轻时也曾是这座矿山上的矿工,后因尘肺病转至文职。在杨小聪的记忆中,父亲不仅是家中的支柱,也是他与矿山之间最初的纽带。父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常带着他结识那些解决矿山问题的工程师。在杨小聪眼中,“这些工程师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形象高大又令人向往——不仅是技术的化身,更是智慧与勇气的象征,激发了杨小聪对矿业知识的无限渴望。
矿山的生活,虽然闭塞,却也给了杨小聪最朴实的生活教育和对知识的渴望。幸运的是,在那个大学生如凤毛麟角的年代,杨小聪有幸在子弟学校遇到了在他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恩师——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是“文革”时期被下放的知识分子,不仅拥有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的教育背景,更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教学风格。他们不仅传授给杨小聪扎实的知识,培养了他开阔的视野、坚韧的品质,更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他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持和乐观,激发了他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杨小聪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1983年,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被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矿山系工程测量专业录取。孩童时,那些立于矿山之上手持三脚架、精于计算的工程师形象开始变得具象起来,他终于可以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杨小聪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的数理天赋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提升,为日后的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本科毕业报考研究生时,杨小聪面临新的选择。这时,他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恩师——潘长良教授,一位在采矿领域内享有盛誉的学者。潘教授因为看重杨小聪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优异成绩和深厚积累,向他抛出了邀请入队的橄榄枝,从此杨小聪改学采矿工程专业。在潘教授的影响下,杨小聪不仅学习了采矿专业的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科研中发挥创新精神。
研究生毕业后,杨小聪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在那个研究生还很稀缺的年代,面临多个职业选择,他最终决定踏上北上的列车,赴北京开启新的人生篇章。1990年,他加盟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现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矿冶集团”)。这个决定将他带入了我国矿业研究的前沿核心,在此他一待就是30余年。
自1956年成立至今,矿冶集团见证了中国矿冶科技发展的风雨历程。可以说,它的发展是中国矿冶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其变迁和行业沉淀见证了新中国工业成长的足迹。经过数十年的拼搏,矿冶集团在采矿、选矿、有色金属冶金等领域具备国家领先水平,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和人才的摇篮。
杨小聪一直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的平台。作为矿冶集团一段重要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亲眼看到和亲身经历过单位艰难时期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过程,也感受过单位致力改革创新时期波澜壮阔、破茧成蝶的豪迈。入职后,他就像一粒种子,在矿冶集团的沃土中生根发芽,从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逐渐成长为研究员和正高级工程师,历任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副所长、所长等管理职务,如今是矿冶集团首席专家,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杰出工程师”奖等多项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成长轨迹与集团的发展紧密相扣,共同推动了矿冶集团从传统矿业技术服务向高科技、智能化矿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华丽转身。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打小,杨小聪就知道从事矿山行业的辛苦,也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对矿山的深厚情感和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矿业工作需要面对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危险的作业环境,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相反,他将这些挑战视为锻炼自己、磨砺意志的机会。在矿冶集团的30余年里,他始终坚守在矿业科研的第一线,策划、组织、参与、主持了数百项国家、省部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在一次又一次的真火淬炼中收获了来自一线的真知和灼见。
刚入行的最初十年恰是行业面临艰难困境的时期,身边有很多人选择离开,杨小聪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那段时间,从新疆的广袤沙漠到西藏的高原雪山,从江西的翠绿山川到安徽的江河湖畔等,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矿山,不仅与矿长、矿工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深入矿山的每一个角落,为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成为他们的知心伙伴。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杨小聪从未停止思考。他发现,许多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矿山工程中并不完全适用。“只有深入矿山,才能真正理解矿山工程的本质。”“一直到现在我的很多底层知识和创新思想,其实是在那个时候建立和形成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凝练科学问题,杨小聪的科研工作逐渐进入一个螺旋向上的良性轨道,为他之后既能立于行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立于行业发展方向谋篇布局埋下了坚实伏笔。
杨小聪的努力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他也逐渐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成长为“863”计划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十一五”期间,他牵头联合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千米深井地压和高温灾害监控技术与装备”的立项、申请及组织实施工作,并承担其中的“深井空区大变形及岩壁垮落激光扫描智能化监测技术与装备”研究课题。这个项目是我国“863”计划在采矿技术领域部署的第一个重点项目,也是杨小聪作为负责人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这是他科研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针对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的采空区大变形与垮塌监测监控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开发出了我国首台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仪和智能化的采空区变形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填补了国内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深井采矿的安全监测预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坚定了他利用扎实数理和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技术和方法、助力矿山行业转型的信心,为后续科研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走出去,方知世界之大;迈开步,始能接轨前沿。”对此,杨小聪有深刻的体会。2004年,他踏上前往加拿大的旅程,深入国外矿山实地考察,井然有序的开采流程、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以及无处不在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应用……当亲眼看到那些现代化矿山的采矿作业场景时,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推进我国矿山开采的智能化水平成为一颗梦想种子,在杨小聪心中生根发芽。回国后,他满脑子都是国外矿山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那些曾经在文献中看到的先进技术,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让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开始积极地将所见所学融入自己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推动国内矿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杨小聪及其科研团队一直在推动我国金属矿山深部采矿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十一五”到“十四五”,他持续主持完成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课题。除上述“十一五”期间的“863”计划项目外,他“十二五”期间承担完成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金属矿深井开采安全智能化监控技术合作研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矿山主被动结合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十三五”期间承担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深部金属矿协同开采理论与技术”,目前正在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项目“超大型深井矿山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智能装备”。这些项目围绕深井开采的安全、高效、智能化、绿色化等关键问题展开,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果不仅推动了深部矿产资源的高效绿色开发,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开采安全性,还为我国矿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全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杨小聪的科研征途中,创新的方法和技术犹如一把把锐利的“钥匙”,为他打开了矿山开采难题的“锁扣”。
矿山开采是一项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工作,涉及地质条件、矿体赋存形态、采矿工艺等多个方面的技术难题。以往基于浅部资源开采形成的传统采矿方法,在面对深部破碎矿体、复杂地质环境等新挑战时,常常显得无力,无法满足现代矿山对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更高要求。而杨小聪深知,要突破这些瓶颈,就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发出适应新时代矿山需求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备。
在杨小聪的科研生涯中,深入安庆铜矿为矿山解决开采难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安庆铜矿是当年有色金属行业新模式办矿的试点矿山,全面采用高效率的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开采。到21世纪初,这个矿-400m~-510m阶段已回采过半,需尽快启动-560m中段的回采工作。基于传统的采矿理念和实践经验,矿山原计划在-510m水平留设15m~30m厚的原岩水平矿柱以保证安全。但按这一方案矿山难以实现产能衔接,生产能力必然下降,另外,留设的大量水平矿柱矿量不能及时回收,未来只能作为残矿回采,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差,且回采率低,资源损失大,严重影响矿山经济效益。为此,杨小聪基于对矿山岩体力学、充填体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结合深厚的采矿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矿房矿柱垂直交错布置的阶段间无矿柱连续开采方案,方案的核心思想是用合理强度和结构的尾砂胶结充填体隔离层取代原岩水平矿柱。这一创新方案在提出之初,由于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结构”观念,以及面临在充填体底下大空场采矿且国内外未见先例等原因,遭到不少专家质疑。面对质疑,杨小聪沉着应对,在分析充填体隔离层与原岩水平矿柱的不同力学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反复向各方阐释方案优势,同时提出若在工程实践中出现问题可及时止损,不会引发严重后果,这才逐步打消了部分人的顾虑。最终,在安庆铜矿及其上级公司主管领导的支持下,杨小聪的方案得以先行试验。实践证明,这一方案不仅安全可行,还在试验研究中,攻克了充填体直接顶板下的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采矿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形成了厚大金属矿体组合式多中段连续开采技术成果,实现了基于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全矿段无矿柱连续开采这一金属矿采矿界梦寐追求的目标。相关技术成果在安庆铜矿全面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矿山的资源回采率和总体采矿效率,为长期保持高产稳产起到了关键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成功案例为杨小聪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创新和风险相伴相生,但只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周密的应对策略,就可以大胆尝试,为矿山开采领域开辟新的道路。
有色金属资源多赋存于破碎带,成矿与岩浆岩构造紧密相关,形成了大量破碎难采矿床。破碎矿体的开采面临作业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开采成本大等突出问题。目前,破碎矿体尤其是深部破碎矿体开采主要采用下向进路、上向水平分层等充填采矿法开采。这类采矿方法存在回采作业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充填成本高、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而且其采场断面小、进尺短,采矿单循环作业的回采矿量小,使用智能化采矿装备作业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导致智能矿山建设实际很难真正落实到主体采矿环节,难以满足安全智能高效开采要求。对此,杨小聪及其团队从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突破行业共性关键难题、服务行业工程实践的角度,针对深部复杂破碎矿体的安全高效智能开采难题,创新提出了一种“下向分段充填采矿法”构想,这是一种“0→1”的原创构想。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已经在山东黄金三山岛金矿、江铜集团武山铜矿完成了现场试验和扩大应用,并在金川集团三矿、彝良驰宏毛坪铅锌矿等国内代表性矿山进行转化应用,为我国深部破碎矿体的安全高效智能开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我国深部金属矿产资源的获取能力。
…………
杨小聪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实现了多项创新技术在矿山的应用。安庆铜矿、喀拉通克铜镍矿、武山铜矿、彝良驰宏毛坪铅锌矿、三山岛金矿……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创新技术在诸多金属矿山发挥着重要作用,杨小聪和团队赢得了领域各方的赞誉、敬佩和尊重。例如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充填系统技改工程项目结束后,矿山专家给出评价,称这支团队是真正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这句古语里蕴含的深意,杨小聪有着深刻的领悟。
杨小聪所在的矿冶集团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以下简称“矿山所”)是我国在采矿及矿山安全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机构,是矿冶集团的主体专业研究所,多年科技创新综合指标连续位列集团第一。光环背后,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其间的波折。
矿山所前身是1960年由一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为主创建的采矿室,曾在20世纪60至80年代为我国采矿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从90年代开始,受矿业整体形势持续低迷的影响,矿山所人才不断流失,一度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当时矿山所采用的模式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多数科研院所采用的课题组承包管理模式,旨在打破“大锅饭”模式,激发员工“面向市场,自谋生路”。但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这种模式显现出了弊端:成员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归口管理和有效的考核激励;存在“小富即安”心态,不利于做大做强……
2008年,矿山所新一届班子成立,余斌任所长,杨小聪任副所长。上任伊始,两人达成共识:不破不立,要打破原有模式,寻求创新的力量。在余斌的支持下,杨小聪提出了“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全所“一盘棋”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牵引下,矿山所重新明晰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产业孵化”的战略定位,确定了“科技创新是目标,经营盈利是保障”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以战略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项目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通过创新模式,矿山所打破专业壁垒,将管理理念贯穿改革发展和业务经营各领域,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创新和人才文化。新模式解决了原有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为矿山所实现了专业化发展与一体化协同,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战术与战略层面的有机统一,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为承担“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促进资源高效开发,打造一流科技企业”的使命保驾护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谋篇布局、建功立业,这才有了此后矿山所人在各个领域迎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功融入行业在国家五年计划发展的征途中,获批并牵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大量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50项,出版专著10余部,持续多年新签项目合同额上亿元。
——打造了采矿工艺、矿山充填、矿山安全、深部开采、机械连续开采、矿山信息化与智能化等多个技术方向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专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5人、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等。
——坚持深入矿山一线,通过创新思维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实现了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在矿山的应用。以充填技术为例,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地下矿山的充填技术体系,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矿山充填工程技术国家标准,形成了矿山充填领域“理论-技术-工程”研究服务一体化模式,持续推动我国充填采矿技术的进步,为绿色清洁的充填采矿技术在我国地下矿山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深部开采领域谋篇布局,除了承担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还相继承担多家企业委托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工程灾害防控项目,解决了深部开采过程面临的多项共性技术难题,形成了从技术研究至工程设计再至工程实施的全链条技术服务模式。
——瞄准矿山安全方向的核心问题,以创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系统建设-数据分析-安全预警-灾害防控”一体化科研、建设、运维模式为目标,集中所内优势资源,自主研发了矿用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等创新产品,开发出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的矿山安全监测分析云服务平台,实现了露天矿山边坡监测、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测、矿山地压监测等业务的在线管理与服务,提高了矿山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矿山安全生产政策研究、科技保障体系建设、安全监管监察、事故调查与应急救援、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为国家矿监局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创建并获批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灾害防治应急部重点实验室、深部金属矿安全智能开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和矿山安全学会金属矿山安全专业委员会,参与了多省份多地区的安全生产督导帮扶、安全检查和安全会诊工作,参与或主导了多项有关矿山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制修订,参与了矿山安全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筹建和矿山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编写等工作,成为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
投身矿业40年有余,杨小聪无论是在技术研究还是在管理上都收获了满满的硕果,但他很少关注自己所得的奖励和荣誉,而是将目光聚焦行业发展的大局之上。磨砺成长的这些年,他遇到过不少像谢和平院士这样的行业里的前辈、精英,每每提及,他都感念跟高手合作甚至过招的收获,让他看到了棋局里更广、更阔的谋略。这些年在行业五年计划相关项目的组织、谋划中殚精竭虑,他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而是坚持站在国家、行业和大团队的需要中去谋划布局,因而赢得了业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