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5
——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周叶
郑 心 卫婷婷
2022年8月,在全球新冠疫情又进入新一轮高发期的紧张时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水科技公司”)机组运行保障事业部主任周叶提交了一项特殊的出国申请。
国际电工委员会/水轮机委员会(IEC/TC4)的MT28工作组主要任务为修订IEC 60041:1991水轮机、蓄能泵和水泵水轮机水力性能现场验收试验规程(目前国际认可的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力机械性能验收试验的主要标准),周叶作为标准修订工作组12个国家22名成员之一,在我国承建的国际水电工程中主持开展了大量水力机械现场性能试验,数次保障了我国承建的海外水电站的顺利验收和移交,填补了中国人在此领域的空白。2022年10月,工作组在法国召开此标准线下修订工作会议,周叶受邀参会。
“自1991年以来,这个水力机械性能验收试验的国际标准有30余年没有更新,因此这次修订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时如果没有中国人参与,那新标准里就不会有中国人的声音,也无法把国外最新的验收要求和试验技术带回来。”于是,冒着当时的各种风险,周叶毅然提交了审批申请。虽然之前已完成了数十个电站的性能验收试验工作,但这次周叶不再是以第三方试验者的身份,而是以试验标准和方法规则的编写者身份参会,这标志着在国际水电工程建设中,中国人终于实现了从“考生”向“考官”乃至考试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中国人在国际水电工程的机组评价和验收领域有了话语权。
从职业到事业
回首往昔,周叶仍然清楚记得那些在海外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奋战的鲜活片段。在哥斯达黎加喷发的火山下、在泰国四面佛爆炸案当晚、在科特迪瓦首都发生叛乱、在尼泊尔泥石流淹没通勤道路、在几内亚埃博拉病毒蔓延时,他都在当地一边亲历历史,一边开展水电机组检验检测工作……如散落在人生之路上的吉光片羽,这些往事时时提醒着他这份事业的紧要与不易。
将职业造就为事业,周叶历经了多次刻骨铭心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末,周叶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水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当时,三峡水电站刚开始修建,中国的水电技术整体上仍然处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只能跟着外国专家学习。我在心里暗自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掌握跟国外同样先进的水电技术?同时,我也坚信,中国人迟早也会走上国际舞台。”怀着这股志气,2006年硕士毕业后,周叶没有选择进水电站当工程师,也没有选择留在高校任教,而是来到了以科研和技术服务为主的水科院,做起了水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发工作。
2008年,三峡集团、水科院等几家单位组成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联合考察团赴欧展开技术交流。为了考察前的沟通准备,周叶发送了近百封英文邮件,也提前对水利专业词汇进行了强化学习。考察期间,因为各种交流都涉及大量专业英语词汇,背诵了整本《水利英语》教材的周叶起了大作用——他成为考察团翻译的副手,协助大家圆满完成整个考察任务。一位领导事后评价:“这次考察的成功,离不开你的精心准备和现场表现,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水科院年轻人的精神和未来的希望。”一番赞言,令初出茅庐的周叶深感惶恐,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行为代表着单位的形象,也带着沉甸甸的责任。
2014年夏天,正在马来西亚深山中的沫若水电站忙碌着的周叶忽然接到通知,受邀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俄罗斯水电集团(RusHydro)和全俄水工科学研究院(VNIIG)联合举办的第8次全俄水电科技会议。作为全场邀请的唯一异国专家,为圆满完成任务,他准备了3万字的英文发言稿初稿。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他关于水电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演讲内容吸引了大量俄罗斯专家的兴趣。“晚宴上,我与院士、院长同席,不断有人过来敬酒和交流,很多人都对我发出了‘年轻有为的中国科学家’的称赞。高规格的接待和对中国水电事业、中国文化和水科院的热情也让我颇为感慨。当然,我也清醒地知道,这一切都是我身后国家和单位给我的,跟我自己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不得不承认,当时的交口称赞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底气和信心,也对自己的职业瞬时萌生了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感觉。我不禁开始回顾自己过去参与的各种项目和工作,并反思自己对待它们是仅看作项目、资金和利润,还是对待事业的敬畏与尊重,我真的把这些工作看作科学研究、技术推进和自我价值实现了吗?”
带着这样的自省,周叶继续前行。为做出更有价值的成果,解决故障诊断技术陷入故障样本少、专家系统实用性不高的困难,2008年,周叶与三峡集团公司机电专业的领导和专家一起,提出了基于健康样本的故障诊断方法,将三峡、葛洲坝等4座大型水电站、78台机组、20多万项数据集成在大型诊断平台上,开启了远程数据诊断平台的先河。当时水电站状态故障诊断主要基于故障样本和异常特征,而基于健康样本的诊断方法,好比医生给病人做检查,先有健康人群的统计数据和特征库,再针对病人进行检测,这有效地解决了水电机组故障案例少、基于规则推理的诊断系统实用性不高的问题,也实现了在机组发生故障前,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手段预先评估机组的运行劣化状态,避免了机组大型事故的发生,为中国水电站后续的故障诊断做出了示范效应。
而一次次阶段性的成功也推动着周叶一次次更深层地叩问内心,在岁月的积淀中,他逐渐清晰:水利水电工作不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成为他余生想要致力的事业和使命。
由考生变考官
相比故障诊断研发这样一个偏系统领域的事情,周叶作为水力机械专业出身的学者,其实更喜欢深挖具体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2015年在职博士毕业后,他全面投入水力机械测试分析工作中。彼时,中国水电技术已经过多年“消化-吸收-转化”过程,建设与研发能力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开始在东亚、非洲、南美等海外区域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助力当地提升能源基础水平和电力支撑能力。
但中国人建设的水电站要如何得到国外业主和专家的认可?“当时在国际上开展独立第三方检测和评价的中国团队基本没有,水电工程项目验收只能取决于国外专家的考核。一旦外方专家提出技术指标不够,或者水电站建设质量不合格,中方施工单位就要缴纳几百甚至千万元的罚款,十分被动。”周叶将当年的困境娓娓道来,并表示:“中国人建的水电站,凭什么只能由外国人来评价?水电站运行的各项宝贵数据,我们自己也有能力分析,中国人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和公正的检测。”于是,从2015年哥斯达黎加的一个水电项目开始,周叶临危受命,前往当地开展水轮机水力性能检测试验。时值火山喷发期,空气里弥漫着高浓度的火山灰,但他仍然加班加点地整理技术资料,进行水电站流量、效率和水力经济特性测算,忙得“昏天黑地”。
“我们以一份网上查到的残缺检测报告为基础,开展水轮机流量测量新方法的研究,报告缺失部分全靠公式推导,一面学习、一面验证、一面试验。”在起初的4个月里,凭借扎实的准备工作,不断对计算方法和修正值进行迭代,周叶和同事形成了数十个版本、上千页的报告材料。虽然由于国外专家反复挑错,项目整整持续了两年才通过验收,但是周叶依然凭借恒心与耐心,带领团队通过翔实数据多次证明外国专家报告中的计算谬误,扭转了中国水利水电人长期以来只能做“考生”被他人考核的局面,拓展出中国人在水电站性能测试领域当“考官”的全新道路。
2018年,已经有了多次“考官”经历的周叶再次接到任务,奔赴非洲科特迪瓦开展水电机组的性能测试和参数检测。当时,中方建设单位面临十分棘手的局面,“法国监理人员的严格、高傲和古板,是我们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因与工程建设人员同为中国人,我们还必须打破‘搬救兵’‘相互包庇’的成见,这是第二道难关”。为缩短试验时间保证投运进度,周叶提出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的试验流程,首先以勤劳和能吃苦的风姿征服了业主和专家;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最终赢得监理和业主信任的还是长达几个月的坚守、严格执行的试验标准及始终求真务实的工作风格。“当监理有事需要提前离开,我方要求增派监理入场监督时,对方却说‘不用了,因为我们遵从的,是完全相同的标准’。”“相同的标准”只有短短5个字,却代表了中方在试验方法技术上的严谨和投入,也证明了中国人站在水电工程评价的国际舞台上的资格和能力。最终,不仅水电站顺利验收和移交,周叶也与监理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后,几内亚凯乐塔水电站、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厄瓜多尔德尔西水电站、津巴布韦卡里巴南岸水电站、塔吉克斯坦格拉夫纳亚水电站……中国在海外这些重要的水电工程移交给业主前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涉及巨额罚款和工程评价的环节,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担水电机组性能与效率试验。在连续几年里,周叶以每年十多个国家、平均每年200多天的出差频率,带领水科院年轻的试验队伍在海外专家和监理的严格监督与苛刻检验下,一次次攻克流量检测的技术难题、完成性能验收的关键任务,不仅为海外水电工程的移交提供支撑,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品质,更与世界各地水电专家和技术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十四五”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重视,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国内大量上马,为了保障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质量,性能检测的需求激增,周叶在国外水电工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成熟经验和技术,正好派上用场。“作为中国人,这几年我们在海外检测自己建设的水电站已经越来越多,但国内抽水蓄能电站性能试验所要求的热力学方法,却基本只有外国人来国内检测过,中国人只能见证或配合,还没有中国人在中国独立开展过这样的检测试验。”
2021年,在绩溪抽水蓄能电站性能试验中,周叶带领团队,采用热力学法开展水泵水轮机绝对流量和效率试验,打破了以往国内抽水蓄能电站水泵水轮机绝对效率试验由国外主机供应商承担的先例,为国内首次自主全过程和全方法的实施与实践,宣告国产抽水蓄能机组从研发、制造、投运到性能试验,其关键技术均已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对此,周叶由衷地感慨:“清洁能源开发利国利民、造福千秋。从前,我们在国外为中国制造正名;如今,我们又在国内服务‘双碳’战略,为电力事业保驾护航,这一切都让我倍感荣幸。”
既奔跑也舞蹈
2020年,在当了9年副主任后,凭借过硬的素质和成绩,周叶晋升为水科院中水科技公司机组运行保障事业部主任。“技术和市场是事业部的两条腿,从前我专注技术,对市场一窍不通。成为部门主任后,必须把开拓市场的担子扛起来。”他说。
一时间,陌生的领域、忙碌的工作仿佛又将周叶拉回了2008年。那时为促成出国考察,他没日没夜地与愿意开展技术交流的国外科研院所进行邮件沟通。而眼下为了开拓市场,为国内外水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他背着双肩包,敲响了一家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设计单位的大门,又向国外的工程单位递送出一封封合作邮件。“能不能成没关系,只要给机会让我们展现诚意和实力就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想过要跟对方签订合同,只想帮对方解决他们在检验检测和水电机组性能验收移交方面遇到的问题,我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给对方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后,总有一天对方会跟我们成为朋友,并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在2020年到2022年这异常艰难的3年里,在疫情的重重阻碍之下,周叶团队始终激情不减、热忱不退。“为方便工作开展,我们有时候就直接睡在电站厂房的工具间里;听说居住小区可能封闭,我们就把行李拿到单位随时准备出差;为了保证试验周期,大雪天我们连车里也是睡过的。”特殊情势下,周叶和同事无所畏惧,将困难转化为机会、将阻碍转换为考验,一次次超额完成了任务。从2020年拄着拐杖站起来,到2021年走起来,再到2022年跑起来,最终周叶团队跑出了一场圆满的马拉松。短短3年,机组运行保障事业部人均业务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目前,周叶已经成为中水科技公司的副总经理,他领导的机组运行保障事业部人数虽然不多,却可以同时分成多支队伍独立开展检验检测工作,任务繁重时,甚至一两个人就能组成一支检测队伍,随时奔赴国内外现场。在性能检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这支生力军已发展成国内权威的检测团队,引得同行单位纷纷慕名前来学习。
开始有单位要来学习各种检测方法时,有人表示反对,周叶却指出:“行业趋势是拦不住的,他们不跟我们学,也会跟其他人学,跟国外专家学。我们的优势并不在于那些一家独有的技术方法,而在于我们在试验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在于我们每次试验都在开展的方法探索和技术创新。”如今,周叶团队使用的许多仪器都是自主研发,不少已迭代了5到7代。“我们一直强调,要发现检测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改进的地方。如果每次只是单纯地完成试验和检测工作,那项目只能算是及格,要能在试验过程中提出改进措施、发现技术创新,那才算是成功的项目。”
如果说“拼命奔跑”是周叶团队的生存根本,那“持续创新”就是周叶团队的进步之源。“奔跑,追求速度和胜利;而舞蹈,追求过程严谨、结果创新、内容丰富,追求一种和谐之美。对我们部门而言,‘舞蹈’就意味着项目的创新、履约的质量、员工家庭与工作的和谐、与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共赢……我希望我们既能‘奔跑’,也能‘舞蹈’,使团队的节奏更舒展、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