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5
——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刘晓谦
郑 心 卫婷婷
一片香草、一缕药香都可体现中国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在卷帙浩繁的岁月长卷中,一张张穿越古今的药方以独特的姿态传承着东方根脉,几千年来从无断绝。这背后蕴藏着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智慧,它以草木为媒,调和阴阳、平衡五行。即便到如今,中医药学仍以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场场“健康保卫战”中熠熠生辉——古有华佗“刮骨疗毒”,近有汤剂、按摩、刮痧、贴服等手法扼制新冠的“一出好戏”,都足以得见在泛黄医书所载的“君臣佐使”之外,中医药也在逐渐融入现代科技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这条古今结合的漫漫长路上,唯一不变的是无数医者和药师前赴后继的热情与决心——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主动走进中医药制剂研究行列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简称“中药所”)研究员刘晓谦正是其中一员。
用刘晓谦的话来说,她的工作日常既专一精研又“旁征博引”,因为他们总要重复审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中药制剂,并试图找寻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位置或是革新方法。“我们要探讨这些传统药方或药用植物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继续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同时也会关注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守正创新,使得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见证中医药如何跨越时代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她说。
药香里的智慧
在还没有了解到相关工作特性的时光里,刘晓谦便爱上了“阅读”。虽然中医药学并不是萌发于少时的执着梦想,但对她而言,走上这条研究道路既是人生中的偶然,也是冥冥之中的必然。“我一直喜欢阅读各种书籍,所以很早就对此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报考的时候更想从事工科专业,去探索地质。最终,确实是家里人的意见才让我选定走入这一方向,但入学之后我却被这条与最初梦想截然不同的道路深深吸引了。”就这样,“阴阳五行明,肺腑经络精”慢慢取代了“喜马拉雅冈底斯”的位置,古人藏于药香中的智慧也一跃成为刘晓谦心头的“情有独钟”。
于是,大学校园里的图书馆成了最能轻易邂逅刘晓谦的地方,从本科阶段起,除了上课,她在那里通常一泡就是一天。“不谦虚地说,基本上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专业类藏书,我都大概翻阅过一遍,因为我相信这些知识总有一天能派上用场,趁着身在‘象牙塔’的青春年华多汲取一点,总比‘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好。”
读书知人,读史阅世,在借由书籍打开的“另一只眼睛”的探知下,刘晓谦对还未涉足过的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好奇,她越来越渴望用脚步丈量更多的祖国大地,“因为我是北方人,那个时候对南方地区可以说是非常不熟悉,所以考研的时候我不做他想,就想考到南方城市去自己闯一闯,探索一番新天地”。这个带有些许叛逆的愿望最终被江西中医药大学稳稳承接。作为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固体制剂中心”)的所在地,江西素有“中国药都”之称,尤其是樟树市,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还至今有着“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因此可以说,刘晓谦与江西的“双向奔赴”对二者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在江西最大的感受就是依托工程中心的力量,可以使研究的落地转化变得非常及时和迅速。彼时我专研的就是中药制剂,得以接触到许多目标一致、专业相同的同仁与伙伴,在彼此畅谈、打开思路的同时也领略了许多前沿技术的诞生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切实感受到了产业的现状,从而锚定了博士阶段想要进一步深耕的方向。”在攻读硕士的整个阶段,刘晓谦都是意气风发且不知疲倦的,即便是最忙碌时手上同时进行着8个科研项目,甚至一个星期只能完整地睡上两个整觉的生活状态,也不曾消磨掉她身上的活力。旁人眼中映照出来的她,永远奋跃而上、干劲满满。
然而,青春的道路不总是一马平川,当迎面撞上更广大、更未知的知识世界时,新一轮的机遇同时夹杂着数不清的挑战也就来到了眼前,一时的迷茫、挫败与孤独感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暗影共同构成了青春的颜色——这样的人生阶段,发生在刘晓谦的博士时期。“来到中药所之后发现这里涵盖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导致我身边没有许多与我研究方向高度重合的人,自然也就丧失了许多交流。那么在遇到困境和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场景只能是我自己一个人从文献书海中试图寻找解决的途径,反复试验、不断验证,在一次次失败阴霾的笼罩下,求索那可能出现的一点点真理的光明。”至此,刘晓谦才真正领悟,科研其实并不是一篇一眼到底、方向既定的人生“爽文”,而是一场需要执着终生且通常孤立无援的苦旅。在迢迢长路上,畏难者往往一蹶不振,只有迎难而上者方能越挫越勇,从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中汲取养分,而她要做强者,也要做敢挑大梁、勇担重任的中医药学传承人,彼时她在心中如此告诫自己。
指尖上的岐黄
如此雄心使得刘晓谦在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中稳稳扎下根去,不断深研探索着使此瑰宝得以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幸而,中药所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国家级研究中药的专门机构,不仅是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还有所内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众前辈专家倾囊指导、倾情引路,得以让年轻一辈科研从业者迅速成长为科技骨干力量。在如此广阔天地之下,刘晓谦的成长之路大体而言也算“顺风顺水”。如今,她已经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家身份承担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行业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973计划”、中药标准化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编著著作6部,且获得发明专利9项,修订国家药典标准8项。
其中,跟随历经18年的大团队完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尤具代表性。这本是一种由苦参、白土苓经提取纯化精制而成的中药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能,临床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癌肿疼痛、出血等症。20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其有效、安全、经济实用,并一度跃升为临床使用率排名第一的抗肿瘤中药大品种,由于其突出的抗炎和抗纤维化疗效,也被列为国家发布的“八个中成药抗非典有效”的重要成员。但是,“天生地养”的中药材多存在质量差异较大、化学成分较为复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较难、作用机理不明确、临床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刘晓谦跟随团队率先提出并践行了中药注射剂“四关”的质量保障原则——“原料质量关、生产过程关、出厂放行关、临床使用关”,构建了全链条过程控制的“种好药、做好药、用好药”标准体系,实现了从药材“田头”到临床“床头”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为中药大品种培育和技术升级提供了示范。
从选材环节起,借鉴“证据链完整性法”(totality of the evidence approach)对原料药材的质量管控模式,刘晓谦团队带领企业方对药材质量问题“严防死盯”,不仅率先完成苦参野生变家种,形成驯化、种植、遗传育种等系列核心技术,成功选育出两个优良品种并获得山西省植物新品种鉴定,还建立了全国首个苦参种质资源库和10万亩种植基地并获得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并把十多年的种植经验编辑出版《中国苦参》专著。对于另一种重要原料——白土苓,也率先攻克了野生抚育技术难关,为难培育的多年生小宗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示范,且系统构建了苦参、白土苓从种子、种苗到饮片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其标准最终被《山西省药材质量标准》收录。
生产过程更被刘晓谦及团队看作“重中之重”,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科学问题,她深入车间与生产一线的员工一起,奋战8个多月的日日夜夜,例如他们在国内创新引入“基于多成分过程理解”和质量平衡策略(Mass
Balance)理念用于复方苦参注射液复杂体系的生产控制,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的“反馈-负反馈”精准控制体系,克服了现有注射液在线监测的技术局限。
但刘晓谦的工作并未停滞在此处,很快她又投入到杜仲系列产品的研发中。杜仲是我国特有的雌雄异株树种,而且全身是宝,树皮和叶药用,杜仲叶药食两用,雄花和籽油作新食品原料。杜仲胶作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她提出“药用-食用-农用-胶用-康养”五级开发循环利用“生产-生态-生活Ⅰ/Ⅱ/Ⅲ产”的“三生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开发杜仲叶茶系列黑茶/绿茶、杜仲籽软胶囊、杜仲雄花茶/胶囊等产品,打造杜仲叶提取物(饲料添加剂)以拓展杜仲叶的应用,并开展杜仲鹅/鸡/羊养殖和杜仲香菇等林下经济模式等。目前,此模式已在河南鄢陵杜仲种植基地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在孙春兰副总理视察时获得高度评价的同时,还获得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荣誉称号。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选择了鄢陵杜仲基地召开示范区启动会。
虽然,按照刘晓谦自己的描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或许再也回不到求学时不知昼夜、提笔奋飞的工作状态了,但经验的积累与沉淀却让她慢慢绽放出成熟和智慧的光辉——“文能写本、武能实践”。最重要的是,她更加清楚自己一步步在走向的是什么,“只有把心沉下去了,才能发现那些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手下的工作循着心的指引才会更加精准、有方向,从而不负百姓的期待,也不负自己的努力”。
千年间的传承
在刘晓谦的眼中口中,中医药学从来不该被“束之高阁”。“虽然它是我们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也总是与一些看起来高深近乎玄学的词汇联系起来,甚至到现在还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来解释,但它终究是从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来的,所以命定的归宿一定是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正是这样“接地气”的想法,让刘晓谦在对中药功效成分(群)和作用机制开展深度研究之外,还利用制剂特长研发出许多适用于民众实际需求的产品,如杜仲雄花、铁皮石斛、山药、灵芝等,且积极与许多企业合作,以求做出让大家真正用得上、用得起、体感强的安全产品。
“在药食两用物质上我想了挺多的,我觉得科普工作很重要,也很有意义。我们国家要建设健康中国,让老百姓都有好身体,而中医药的‘上工治未病’正强调的是健康理念的前移。通俗来讲,过去是有病到医院看病治病,现在则应该能够自行解决一些轻微的不适,这样就能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得小病的目的。而居家调理的过程中,中医药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这就要求大家都能获得正确的中医药养生知识和手段科普,否则恐怕事倍功半。”例如一次偶然看到的病历,至今仍使刘晓谦心有戚戚。“当时遇上了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去看中医,医生开了一个很普通的寒热方子,里面有天麻这种药材,但她的身边有许多热心人提醒她说天麻并不适合小孩子吃,从而提出一些质疑。其实摄入适当剂量都是很安全的,天麻甚至已经划归药食同源目录当中了。因此我在旁边听到之后觉得既开心又有些无奈,一方面是大家对于中医药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识都在不断加强,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大家了解得还是有些片面,信息鸿沟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