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深耕蔚蓝探奥秘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5

——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应俊  

   杨 洁  李幸涛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做有意义的事情,为我国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预估、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一位青年科研学者笑着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浙江出生的应俊,满怀对气候变化研究、对海洋科学的热爱,走过了云南、北京的求学之路,也经历了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海外科研机构的访学之行。如今兜兜转转回到家乡浙江,他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书写着与这片蔚蓝的缘分。

  应俊所聚焦的气候变化、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等研究方向,对全球天气、气候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大自然里各种各样的气候模态,如发生在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就属于典型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可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性暴雨、洪涝、干旱,以及低温雨雪冰冻等一系列气象灾害。据应俊介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我国进行短期气候预测的关键因子,具有很强的前兆性和先示性,科研人员可以依据其在前期的“苗头”,捕捉到接下来几个月甚至一年可能发生的区域性气候变化信息,从而及时应对较大概率可能发生的洪涝、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气候,做到有备无患。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近些年全球各个国家都在加强对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监测和模拟研究。近年来,应俊在相应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研究进展,为我国提前进行气候预测和预警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他向更远处的蔚蓝迈进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兴趣是科研最好的“催化剂”

  与应俊交谈,是热烈而愉快的。从他眼中,总能看到他对科研本身的热情。“我这个人喜欢直截了当,直奔主题。”他随即打开了话匣子。

  应俊的科研之路始于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2006年,他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因为从小活泼好动,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应俊还曾被家人调侃,“大气科学这门学科可以经常跑野外放探空气球,还是很适合你的”。应俊怀着激动的心情憧憬着大学生活,那时候的他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一直和气候变化研究紧密相连。

  实际上,在接触到大气科学两年后,应俊才慢慢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是一个相对单一的学科,而是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既然已经选择了,就尽全力做到最好。”一直以来,应俊都是个完美主义者,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他4年的努力与付出,2010年毕业的他以班级综合测评第一的成绩留在云南大学,成为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在云南大学读完硕士一年级的课程后,应俊只身前往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研究所黄荣辉院士门下继续深造,并于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应俊又在黄荣辉院士的支持和鼓励下继续攻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并在黄荣辉院士和黄平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于2016年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可熟悉应俊的人都知道,他走上研究气候变化和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在硕士期间的研究课题是台风天气学,和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都大相径庭。”虽然现在的应俊可以笑着谈及过往,但对科研人员来讲,任谁都能猜到研究方向的转变背后承载的压力和担忧。

  刚开始应俊一度很不适应,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也不知道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切入点是什么,其导师黄荣辉院士和黄平研究员给他指明了研究方向,并从参考文献的选读和研究脉络的把控上,让应俊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了一个总体的认知。

  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和沉淀,应俊对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加上他平时就喜欢琢磨,慢慢也就沉浸其中了。在推进过程中,博士阶段的研究重点也逐渐清晰起来。“有了兴趣,我就更愿意花时间去学、去做。”在应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办公室位于中关村北二条的一栋中国科学院红色老房子里,其所处的工位被称为“小黑屋”。虽然地方不大,设备相对陈旧,但应俊与其导师黄荣辉院士和黄平研究员之间的交流却非常方便。尤其是在每天的午饭时段,他可以经常去找导师高谈阔论,小到科研上的细节,大到人生处世之道,无所不聊,而往往是在不经意的闲聊之中,能碰撞出令人欣喜的火花。到2016年博士毕业,应俊已经以第一作者在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博士论文《海气耦合模式预估热带太平洋增暖型的不确定性归因》,聚焦于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变化的不确定性问题,因其出色的研究选题和富有创新的研究结论,还荣获了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7年),更为他日后的科研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上科研之路,应俊未曾后悔。“有乐趣,有反馈,得到更多的是快乐。”选择做科研,一路走来,应俊的坚持与执着让他尝到很多甜头,虽然过程有时很难,但只要保持对科研的热情与专注,就是件有意义的事。


坚持是前进最好的选择

  博士毕业后,应俊加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并继续深入研究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变暖动力学,特别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全球变暖响应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先后主持“全球变暖下ENSO强度变化模式预估的不确定性归因及校订”“热带太平洋快速增暖对ENSO形态变异的影响及其机理”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进一步增强了他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积累。

  “刚工作的几年,我的研究方向跟博士阶段还是有些不同,感觉挺困难的。”应俊诚恳地说道,“幸亏我的课题组长陈大可院士非常包容,给了我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能让我在项目执行之余可以深度思考全球变暖的研究课题。”此外,海洋二所的研究氛围也相对比较轻松,“没有学术压迫感,会给你充分的时间让你发挥”,应俊笑着调侃道。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自身的选择。应俊坦言他有着20多年的晨跑习惯,这为他带来充足的精力的同时,也给他增添了一份坚持不懈、自律专注的精神。

  “我们对未来气候的预测和预估研究离不开先进的气候模式,然而长期以来,气候模式对当前的气候模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模拟误差,这些模拟误差导致我们利用模式预估得到的未来气候变化结果受到质疑。”在应俊看来,这些模式的模拟误差短期内无法避免。“如果我们想要提高模式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可信度,就要想办法尽可能地改进模式,减少这些模拟误差,而减少模拟误差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这些误差的来源。”

  在这种强烈的研究思路的指引下,应俊成功申请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青年英才”项目,其主题聚焦于当前气候模式中系统性海温误差的来源。“这些各种各样的系统性海温误差很可能相互间有联系,因此,想要校订这些误差就不能只盯着某一个误差来,而要全局考虑。”应俊表示。通过近几年与其博士生的共同研究,他们创新性地发现发生在南大洋上的海温暖误差非是以往研究中所认为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误差导致,而是北大西洋深层水的暖误差通过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绝热输运后“传送”至南大洋的。这一新发现为进一步消除南大洋这一持续存在30多年的误差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并为进一步提高气候模式预估气候变化的可信度打下坚实基础。

  科研没有捷径,认准一个方向,就要反复冲锋、持之以恒。应俊为气候变化和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投入了百分百的热情与超乎常人的努力。面对未来,他充满信心和期待,也希望通过参与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解决更多未知的科学问题。


专家简介

  应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研究所,师从黄荣辉院士和黄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和面上基金、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青年英才”等项目,在《自然气候变化》《气候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领跑者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等奖励,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