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执着攀登科学高峰的勇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06

——记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淑权
本刊记者  邵 华 
   

        2013年6月22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此次,共评选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特别奖。当荣誉光环笼罩在赵淑权身上时,谁也不曾想,他是其中唯一的一位退休返聘的科学家。
        48年前,他刚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带着满腹才华,英姿飒爽,踌躇满志,从此开始了科研事业;48年后,他已退休10余年,但仍然在科研领域苦心钻研,笔耕不辍。我们看到,在天然放射性检测领域,他早已开花结果。但是为国家多做点事,健康工作50年,是他一直以来的期盼和目标,他始终坚持着。他就是赵淑权,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如今已71岁高龄,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
        谈到自己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放射性监测研究,赵淑权语气谦恭平和,娓娓道来。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来源的放射性,主要为天然放射性与人工放射性两种,其中天然不稳定核素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被称为“天然放射性”,通过核反应人工制造的核素的放射性被称为“人工放射性”。随着核技术在能源、工业、医疗、农业、科研等民用和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性环境污染越来越频发,因此,环境放射性监测已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四十余年不变的事业

 

        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不容易。大部分人会选择容易的事情,而赵淑权却选择了不容易的事情,这正是他的不平凡之处。自从1965年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放射化学专业毕业,四十余年来,赵淑权一直从事天然放射性、环境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和监测,即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的研究;环境放射性监测,包括放射化学分析和γ能谱分析;人工放射性的监测,即核事故的应急快速分析等等。而且,他坚持把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与核事故的应急快速分析研究兼容起来,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和公众的健康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淑权告诉记者,我国的稀土储量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供应国,而且稀士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被誉为“工业味精”和“新材料的金库”,但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在稀土研究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面对“入世”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如何与国外的研究水平接轨,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各国的打压,是摆在政府各部门和各行各业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要及时关注国外稀土界的动态,加强我们的基础研究,建立并不断扩充完善我们自己的知识库,拥有我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由于稀土矿常常与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钍等共生或伴生,因而在矿场、选矿、冶炼及渣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放射性污染,甚至有的还非常严重。因而开展对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的研究,对于环境放射性监测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共生或半生,赵淑权建议政府要控制采矿,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严格禁止非法采矿。
        这就需要一大批科学工作者加强研究,而赵淑权研究员率先做了起来。赵淑权对于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有着深入的研究,被誉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跑者。例如,他曾对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分析有过研究。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世界罕见、我国特有的一种稀土矿物。据赵淑权介绍,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稀土以阳离子的形式吸附于花岗岩风化壳中的黏土矿物上。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以及由它们生产的稀土产品放射性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相当多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表明,在离子型稀土富集物中还有些α放射性核素或者没有Υ辐射,或者其Y辐射我们还没有识别。他还指出,非放射性平衡的离子型稀土富集物,单靠Υ能谱分析,要取得完整的分析数据是比较困难的应该配合一些其他的方法,如放化分析、α能谱分析、液闪分析以及X荧光光谱分析利ICP-MS等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实验室的平台效应,才能使工作进一步深入下去。
        多年的科研实践,使赵淑权在稀土及环境放射性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谈到研究方法时,他解释道,比对研究是放射性分析的重要手段。在稀土放射性分析时,首先是标准参考物质的选择,在全国卫生系统γ能谱分析、比对分析的基础上,指导总放的测定,然后又用总放的测定去寻找γ能谱分析的不足之处;其次是方法之间的比对,包括总放与γ谱之间的比对、γ谱与X-荧光光谱分析之间的比对和γ谱与ICP-MS之间的比对等等;第三,是实验室之间的比对。通过比对,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并使某些疑难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对于放射性非平衡体系的分析,有时还需要辅以其他方法,才能获得更加完整的结果。对于一些复杂、未知样品,时常开展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分析,不断提高分析检测水平,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实验室的平台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成功源于执著和勤奋

 

        天道酬勤,付出总会有回报。四十余年科研工作背后的辛苦,多少个不眠之夜,只有他自己懂得。凭着对科研事业的那份近乎天真的执著和夜以继日的勤奋,赵淑权也收获了累累硕果。1983年12月,赵淑权参与的《核试验沉降物对济南地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水平调查与卫生学评价》课题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89年12月,他的《用Ge(Li)γ谱仪测定海底沉积物中137Cs、40K、U、Ra、Th的方法研究》获山东省第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1988年4月,他参与的科研项目《上海地区放射性调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上海地区污染调查》获上海医科大学成果奖,并通过上海市环保局的成果鉴定。他先后发表论文40篇,其中3篇以外文发表,《离子吸附性稀土富集物的放射性分析》、《稀土放射性分析的比对研究》、《离子吸附性稀土富集物分析的现状与展望》和《核应急尿样中关键核素的快速分析及内照射剂量估算》等22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由他执笔的有4篇。
        每当回忆起往事,赵淑权都感慨万千,他是伴着科研一起成长的。1965年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放射化学专业,复旦的五年大学生活使他得到了良好而又系统严格的教育。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带着想要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跋涉。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一待就是17年,而正是在这17年里,他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直到1982年,他调到上海工业卫生研究所(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前身)担任研究员,在那里,他懂得了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也懂得了同事之情、领导之谊的可贵。1994年,他又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进修,这段进修的经历使他大开眼界,并终身受益。BNL建于1947年,实际上是美国九所大学的联合体。这里先后有五位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科学界誉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摇篮”。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博士就是在这里发现了J粒子,从而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BNL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多学科性,专业知识的广度使它一直保持科学发现的前沿,成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发展繁荣的地方;而另一大特色则是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开发高科技产品,并且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开发和利用。BNL的科学家们对于工作的那份严谨和认真、那种执著和坚守,给赵淑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深深地懂得,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才成就了现在的自己,让他今天能够骄傲地立于强者之列,有资本去触碰更高的目标。
        怀着一颗深情的感恩之心,更是想发挥余热,为国家多做点事,赵淑权在2002年退休之后,毅然决定接受返聘,重回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他觉得,似乎只有在这里,似乎只有在实验室里,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目前,赵淑权正在从事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重大传染病暴发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各领域内涵建设,落实《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的任务。


活到老学到老

 

        “淡泊名利”、“学无止境”,这是记者在采访赵淑权时听他提到的最多的两个词。赵淑权深知,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攀登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前赴后继和百折不挠的勇气,还需要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需要一个又一个科研工作者前仆后继,承上启下,并甘于在攀登的路上做铺垫。所以在科研工作中,赵淑权在奋勇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也不忘和其他单位和个人密切合作、共同攻关,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开放的实验室平台,迅速占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不仅如此,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他还不忘为我国的稀土研究培养人才。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老科技工作者,赵淑权经常提醒年轻人:“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这是将来发展的基础。”赵淑权还说,他很想告诉年轻的学子们,学物理一定要多动手,多做实验,多比对。他甚至举出他上高中时候的事来向我们证实他这个结论的无可争辩。那是高二时候的一堂物理课,老师讲解完知识点,让大家动手做物理实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只有赵淑权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动手,赵淑权不以为然地说:“结论不是已经都有了吗?都在书上呢!”老师的脸一下子变得严厉无比,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不错,结论书上是有,但那是别人的结论,不是你的,你自己的结论只能通过自己动手才知道。”至今为止,赵淑权都不会忘了高中物理老师的那句话——只有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才是自己的东西。
        赵淑权还说,科学研究就怕“细心”两个字。他说:“对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不要放过,不要小看细节,细节往往可以决定成败!”因为在实验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实验操作细节或数据处理细节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年轻人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科学、规范、细致的操作能力以及科学、认真、灵活的数据处理能力。他还强调说,科学研究一定要走老中青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满意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赵淑权研究员认为,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果,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研究所和国家的辛勤培养。他很满足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很感谢那些在他人生道路上给过他帮助的人们。他感谢母校复旦大学。5年的大学生活,1800多个日日夜夜,听起来是那么漫长,然而今天看来,竟是如此短暂。1800多个日夜,弹指一挥间。从他第一次迈进校门开始,母校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润物细雨,滋润着他的心田;如拂面春风,湿暖着他的灵魂。如今,那颗感恩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蔚然成阴。5年中,无数个动人而又难忘的画面,凝结成记忆的珍珠。那写满心底的是留恋、是温馨、是感激。母校如家园,带给他的是温暖与安心。清新安谧的校园,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早已融入了他的记忆。在那里,他用一滴滴汗水去灌溉青春,去承载梦想,去采摘胜利树上的累累硕果,去印证自己的成长。母校点燃了他心中神圣的火种,为他指明航向,遨游学海,去体会收获的喜悦。感恩母校,感谢母校让他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奋斗、成长,完成最美好的蜕变,破茧而出,自由飞翔。他也同样很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这里的17年,是他生命中最充实的17年;在这里,他又一次完成了对知识的扩充、对能力的历练,也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懂得了如何去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在这里,他收获了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无私的爱与关怀,他们一同忍受酷暑烈日,一同汗如雨下;他们相互支持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低谷,他们学会了去爱、去坚持、去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这17年,他真的不敢想象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也永远体会不到做科研的美好。他还很感谢上海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从1982年调来这里直到现在,他已经在研究所呆了31年。31年的时光过得好快,他觉得似乎是昨天刚到所里,可转眼就已是老一辈了。他依然铭记,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领导和同事们送来关切的目光,送来迎接挑战的力量;在这里,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成长;在这里,他懂得了只有勤奋耕耘,才会尝到丰收的香甜;是这里让他似乎有了隐形的翅膀,可以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所以,在退休之后,他又选择回到了这里,继续做科研。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习惯了这里的人和事,一切都习惯了,也离不开了。
        人们常说道,最美不过夕阳红,可赵淑权的晚年似乎过得更美更灿烂。他怀着回报国家和社会的满腔热血,一心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不怕困难,不怕吃苦,淡泊名利,不计回报。他是执着攀登科研高峰的勇者,勇者无惧,勇者无敌。一直以来都很低调的他,似乎唯有在科研中才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书本中,他的思维是机智和敏捷的;在实验室里,他的生活是充实和快乐的。“有一份光,就要发一份热,健康工作五十年!”很难忘赵淑权说这句话时的神情,他的目光中除了坚毅,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还带着孩子般天真爽朗的笑声。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一直待在研究所里,走了这么久,还将继续走下去。我们衷心祝愿赵淑权研究员能健康长寿,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