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07
在2025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群机器人灵活地转动手绢、完成高难度格斗动作,让观众惊叹不已。这些机器人并非预设程序的机械臂,而是能够感知环境、自主学习的“具身智能体”。它们的背后,正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方向之一——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EI)。在2025年的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领域已进入国家战略视野。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陈光的科普新作《走进具身智能》,以通俗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探索这一融合机器人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的跨学科领域,展望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传统的人工智能,无论是聊天机器人还是图像识别系统,都依赖海量数据和算法运算,但它们缺乏与物理世界的直接交互。正如书中所说:“智能,源于感知、认知与行动的交融。”具身智能的核心,是让机器通过“身体”(如摄像头、机械臂、触觉传感器)与环境互动,像人类一样通过看、听、触摸来理解世界。这种“知行合一”的智能模式,正是未来机器人的进化方向。
《走进具身智能》系统性地介绍了具身智能的理论基础、技术进展、前沿探索、哲学思考和产业展望。在理论基础部分,作者挑战了传统的“大脑中心论”,提出智能是“身体-环境-大脑”协同作用的结果。以人类婴儿学习走路为例:婴儿并非通过计算力学公式学会平衡,而是在跌倒与爬起的反复互动中掌握技能。这一视角对机器人设计具有革命性意义。技术进展方面,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学习”,书中详解了关键技术。
前沿探索章节展现了脑科学启发算法、柔性材料革新、VR/AR融合等令人振奋的方向。特别有趣的是“情感计算”:未来机器人或许能通过分析人类微表情,主动调整服务方式,成为真正的“贴心助手”。在哲学思考部分,作者探讨了当机器人拥有身体和自主学习能力后可能产生的意识问题,引发读者对技术本质的深层反思。产业展望则揭示了具身智能已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现实:医疗机器人可辅助手术,零售机器人能识别顾客情绪推荐商品等。
与其他硬核技术书籍不同,陈光用通俗语言和日常案例消解了学科门槛。即使没有专业背景,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大部分内容。读完这本书后,读者仿佛看到了未来智能世界的轮廓。那是一个充满温暖、理解和协作的世界,机器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像朋友一样理解你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