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秉守正创新之“薪”,制皖药发展良方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8

  在皖西大别山海拔800米的山林石壁上,一丛丛霍山石斛正绽放着淡黄色的小花。40年前,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的霍山石斛濒临灭绝——如今,它已成为带动当地10万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仙草的涅槃,离不开安徽中医药大学彭代银教授和团队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用脚步丈量山川湖海,用科技破解本草密码,用教育传承岐黄薪火,在江淮大地书写着中医药事业的壮阔画卷。

  

——记安徽中医药大学彭代银中药协同创新团队

黄雪霜  吴应清  吕腾波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谆谆教诲指引前进方向。守正是中医药的立身之本,创新是中医药的发展之魂。如何在传承中守住中医药的精华?又如何在创新中让中医药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实践者的新命题。

  当教室里传诵的经典方歌化作实验室的数据图谱,当药农布满老茧的双手与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守护着药材的性味归经,当车间萃取的草木精华带着山野露水的清芬走进千家万户……60多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开拓者,以山河为砚,以科技为笔,书写着守正创新的时代答卷。

  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40年弹指一挥间,从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到2023年卸任校长,再到如今坚守教育部省部共建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岗位,彭代银始终带领团队辛勤耕耘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上。他强调:“无论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谋划学科布局,还是利用现代科学前沿方法和技术助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腾飞,我们始终秉持中医药姓‘中’这一原则,在传承与创新中稳步前行。”


从山野到实验室: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双重跨越

  ——山野寻药,摸清安徽本草家底

  20118月,安徽大别山白马尖,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吹响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号角。安徽地处江淮之间,南北气候交汇,山地、丘陵、平原交错,是全国著名的中药资源大省。自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以来,30年未有系统调查,家底数据早已陈旧。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品种混杂、质量参差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要把安徽的中药资源家底摸清楚!”作为安徽省中药资源普查总负责人,彭代银在动员会上立下了庄重的誓言。他订方案、组队伍、建机制,带领由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普查“伙计们”,背着沉重的标本箱和采集工具,踏上了摸清家底、“采摘健康”的征程。

  从皖北平原到江淮丘陵,从大别山区到皖南山区,普查“伙计们”不畏高温酷暑、挥汗成雨,不惧山高林密、蛇虫鼠蚁,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踏遍了全省104个县(市、区),走访药农、采集标本、记录生境、拍摄照片,GPS行动轨迹达十余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3圈。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每一份药用植物标本,都是中医药千古传承的见证。10年普查,彭代银带领团队采集腊叶标本70 739份,药材标本5869份,种子3626份,收集种苗6439株,发现并发表了14个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植物新种,如皖浙老鸦瓣、旋枝景天、巢湖铁线莲、怀宁毛茛、霍山水晶兰、庐江毛茛、黄山夏天无、牯牛铁线莲、安徽堇菜、鹅抱、琅琊山荠苨、二色鸭跖草、黄山前胡、安徽乌头等。这些新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安徽中药资源的多样性,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物种资源。

  “我们要让每一株药材都有‘身份证’。”彭代银说。有目标就有动力,通过“3S”技术与系统生境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的集成应用,团队科学测算出安徽省421种代表性中药资源蕴藏量达570万吨,其中蕴藏量超过1万吨的中药有50余种。团队还创建了安徽省中药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全省药材资源分布、品种变化、市场流通等信息,实现了“存储—统计—分析—可视”一体化管理,为政府决策、企业生产、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安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累累硕果,铸就了安徽中药资源的“家底清单”;声声回响,却非奋进征程的休止符。安徽省6个批次普查工作全部通过省级和国家验收,普查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普查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彭代银却一直说:“普查是起点,不是终点。我们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

   ——协同创新,提升道地药材品质

  “道地药材”源于中医药学“道地性”理论,强调种质资源、生态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安徽中药资源历史源远流长,道地药材荟萃,用现代科学技术解码“道地性”基因奥秘,并深挖其产业潜能,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攻关的核心课题。2014年,学校获批建立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现教育部省部共建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安徽省开始创建“十大皖药”区域品牌,着力以品牌的力量推进道地皖药的种植、生产、加工及其产业化发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如何评价、传承、保护、利用道地药材品质,是彭代银最为关切的问题。他认为,道地药材品质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识---用”联动可以实现道地药材品质提升。

  “识”是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前提。即用整体观和历史观认识药材的道地性,通过本草考证、科学印证,发掘道地药材优良种质、生态环境、栽培加工、人文历史的独特内涵。

  为更好地诠释道地药材的内涵,彭代银带领团队从本草考证入手,为皖产道地中药材“正本清源”。例如霍山石斛作为著名道地药材,受到《本草纲目拾遗》的高度推崇,因其名贵,清末资源已经濒危,石斛药用多为代用。王德群教授等通过本草考证与实地调查,明确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 Z. Tang & S. J. Cheng)是唯一正品来源,不包括铁皮石斛、铜皮石斛及其他引种栽培于霍山的石斛属植物。触类旁通,团队对凤丹皮药用牡丹基原、宣木瓜等药材进行了系统考证,明确了皖产道地药材的沿革与变迁、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协同创新团队还科学解码了特殊种质、生态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对道地性成因的影响。“我们要搞清楚,霍山石斛的优良品质,是基因决定的,还是环境塑造的,还是人工栽培的结果。”怀揣这一目标,团队建立了霍山石斛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种质2000余份,涵盖野生、半野生、栽培等类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团队揭示了霍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道地性分子标记,为霍山石斛绘制了遗传“密码本”,更解码出其道地性的专属“标签”。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孕育霍山石斛精华(多糖、石斛碱等活性成分)的“秘钥”,就在控制生长区温湿度环境与栽培方式中,为霍山石斛道地药材精准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是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核心。高质量生产是道地药材提质之根基,需因地制宜、因药制宜建立道地药材种质选育、栽培规范。在霍山石斛的种植基地,协同创新团队深入研究并实施了“三圃制”保种关键技术:原生圃是用于珍藏野生种质的“基因宝库”,繁育圃化身优质种苗人工扩繁的“孵化工厂”,而生产圃则通过规模化种植铺就了道地药材高效量产的“黄金产线”。在大别山茯苓种植基地,为唤醒这一道地药材的“山野记忆”,团队精心编制了茯苓高品质菌种驯化标准操作规程,采用生态化仿野生方式培育茯苓。更妙的是,团队还建立了多种种植形式,在山林间奏响了一曲“林药协奏曲”,他们通过林药复合种植模式,把黄精、白及与林木、果树间作,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全省28个县推广,为药农增收开辟新径,为乡村振兴奏响强音。

  如同编织一张大网,将道地药材生产上的各个链条不断串联扩充,为全面提升安徽道地中药产业层次和产业结构,团队金传山教授牵头制定了白芍、黄精、天麻等安徽道地主产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从田头到口头”的全过程炮制工艺规范,系统开展了品种选育、生态环境、炮制工艺、药材及饮片质量分级与质量控制等研究,还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白芍产地无硫加工。

  “评”是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标尺。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是其品质提升的“金标准”。“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药学家素来强调质量的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如同洞察药材的“内在灵魂”与“外在风貌”,缺一不可。“没有标准,就没有规模化产业,只有筑牢标准化的根基,才能让道地药材产业的大厦巍然屹立。”从带领团队走上道地药材产业化研究之路开始,彭代银就一直强调标准化的重要性。为锻造这把“标尺”,他带领团队以微性状鉴别法首次实现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微-表观整体鉴别,仿佛为每一种药材都绘制了一张独一无二的“微观肖像”,又以“器官—组织—化学”为多维度评价坐标,对中药材品质进行了系统评价。走进专业的中药质量控制实验室,这里俨然成为道地药材品质把控的“智慧中枢”。彭代银带领技术骨干长期攻关,成功开发出“指纹图谱+磁共振无损检测”质控体系,实现了霍山石斛、亳菊、九华黄精、茯苓等道地药材品种鉴别、产地溯源、质量评价的标准化、科学化。团队还牵头制定了亳菊、霍山石斛、九华黄精等10项省级地方标准,推动霍山石斛载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为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树立了权威标尺,以标准化力量推动道地药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我们还将开发便携式磁共振成像质量监控装置,让现代科学仪器在田间地头、药材市场就能发挥作用,通过现场检测把控药材品质。”彭代银及其团队对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的探索并未止步。

  “用”是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的方向。中医药之精髓,在于以药性功效为纲,将道地药材的临床应用、综合开发与民生健康紧密关连——这既是传承千年的智慧脉络,更是现代产业的价值归依。彭代银团队深悟此道,多年来,他们致力于以安徽道地药材为“舟”,以科技创新为“楫”,在“健康中国”的浪潮中扬起产业化风帆,坚持在药性功效指导下开发利用安徽道地药材,让它们成为全国、全世界的健康产品。

  团队锚定霍山石斛这一“皖药明珠”,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创新矩阵:开展院内制剂开发的临床探索,攻坚石斛酚与石斛碱的合成技术壁垒,研发系列大健康产品矩阵,斩获多项核心专利,让“仙草”从深山走入大众健康生活;更以霍山石斛、黄精、灵芝等为支点,撬动起“种苗繁育—仿野生种植—精深加工—健康旅游”的全产业链杠杆,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皖药模式”,在全国兄弟省份树起产业示范标杆。

  十载深耕,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区域创新联合基金、中药标准化项目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揽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彭代银牵头的“皖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体系构建及产业化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桂双英主持的“口服固体制剂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应用”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吴德玲主持的“安徽省药用菊花产业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彭灿主持的“深山灵芝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构建”、俞年军主持的“‘十大皖药’黄精产业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卫东主持的“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体内过程”荣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团队以科技助推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野和企业,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让彭代银和团队成员收获了专属于这份事业的成就感与喜悦。


从课堂到山野车间:“五能”中药人才培养的立体系统

  在彭代银的育人理念里,教育不能“千人一面”,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之处,所谓优劣只是专长不同,因材施教才是为师之道。经过多年实践,结合中医配伍讲究的“君臣佐使”思维,他沉淀出一套“建峰填谷”的教学理念: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身闪光点,让长处登峰造极——或精于药理,或擅长临床,或专研炮制,让这些特长成为学生最亮眼的名片。与此同时,他亦注重引导学生以自省为镜,识己之短、补己之缺,在日积月累的能力锻炼中实现全面发展。为此,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本科中医药英才教育培养理念,即以全日制本科生专业培养为主体,以中医药传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医教协同培养,重点解决中医药人才临床能力薄弱的问题。让莘莘学子在夯实专业根基的同时,既能接过千年岐黄的“接力棒”,又能握好创新的“方向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中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你能叫出几种常见中药的名字?”“你会分辨真假药材吗?”“你知道一味药材从田间到药房要经历多少环节?”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彭代银总是会抽出空闲时间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与大一新生聊一聊这些问题。年轻的面孔虽然带着些许迷茫,也带着好奇,但彭代银坚信:带着这些问题去坚持探索追寻,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中医药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人的传承。”在彭代银眼中,中医药的传承密码,藏在一代又一代学人的血脉相承里。40余年执教生涯,他既是中医药学教育变迁的见证者,更是躬耕者——从传统“认采种制用”的师徒授业模式,到新时代“中药如何姓‘中’”的价值叩问,再到今天“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育人实践,时代在变,产业在变,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药学人才?”这是萦绕在他和团队心中的育人情结,也是他们搭建“五能”中药人才立体培养体系的动力源泉。

  ——理念之变:“五能”标准引领人才培养

  2000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启动中药学专业改革。彭代银带队深入医院、药企、基层药房等地调研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毕业生理论扎实,但实践能力不足——认不得田间鲜药,辨不出饮片真伪,掌不了炮制火候,更难在创新药研发中崭露头角。“中药学教育要如何转变才能改变现状?”经过反复琢磨思考,彭代银得出结论:“我们要培养的是能识药、辨药、制药、用药、创药的‘五能’人才。”基于此,他提出了“五能人才”的标准:识药,用本草沿革的历史眼光认识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辨药,能辨别中药材真伪优劣,具备质量评价能力;制药,掌握药材生产加工、炮制、传统制剂、现代制剂技术;用药,熟悉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创药,善于科技创新、创制新药。

  ——路径之新:4+3+N”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

  目标既定,路径何在?彭代银团队创新性地以“4+3+N”实践体系破题作答。

  理论课程重经典,实验教学练技能,基地实践强实战,学生社区育情怀——四大模块环环相扣,坚定了中医药信念,提升了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团队同步推进三类平台建设,形成内外互补的实践版图:校内国家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搭建起基础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实验的多层次资源体系,成为学生探索中医药的起点;校外尤其以黄山、大别山野外基地为支点,将51家实践教学基地串联成“移动课堂”,让学生在自然场域中辨识本草、采制标本;同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如与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药新产品研发实践平台,同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开展饮片国际标准产学研合作等,将药材市场、田间地头、科研机构、临床一线等多元社会场景转化为“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提升专业能力。再配以“N种多元育人载体”,如繁星点亮学生成长天空。自2016年起,安徽中医药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启了别开生面的大学生中药资源科考活动之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6届科考队的足迹,从大别山的葱郁林间,到安徽南部的山水画卷;从新疆的广袤大地,到甘肃甘南的神秘草原……队员怀揣着对中医药文化的敬畏之心,深入青山绿水间,探寻那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中药资源。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习中药的采集与鉴别技术,参与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宣传,助力产业振兴,让传承与创新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精心设立了“药苑之星”等项目,激励学生投身“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学术与创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突破。连续10年举办的中医药文化节,如同一场场文化盛宴,设有中药标本展、炮制体验、药用植物拓染等20余项实践项目。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参与中医药的制作与应用,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新一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筑牢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方法之实:社会大课堂,实验小熔炉

  路径为经,方法为纬。彭代银团队深谙“育人先育法”的深意,开启专业改革之后,不断探索和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他们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把教学阵地延伸到山野车间和实验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野课堂+实验室熔炉”双轮驱动育人模式。

  每年5月,黄山的云雾间总会浮动着中药学学子的身影。这种将药材生境、形态特征与药性理论深度关连的沉浸式教学,正是彭代银团队“把课堂搬进大自然”理念的生动注脚。学生在山野间辨识药材、采集标本、记录生境,学习观察植物形态、判断生境、记录生长特征,不仅学会了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方法与精神,更感悟到产学研医一体化的意义。而每届学生必参加的传统项目——前往全国最大的亳州中药材大市场见习和到亳州中药生产企业中接受中药饮片加工与中药制药实训等,40年来,从未间断。

  从创新项目、开展学科竞赛,再到毕业课题的设计,彭代银团队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2014级学子乔欧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受益者:本科阶段,他在导师指导下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技术引入桃红四物汤的成分解析。这项研究揭示了中药治疗的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特性,以及指纹图谱等现代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个创新研究助力乔欧先后斩获“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与技能大赛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从实验设计到数据采集,从论文撰写到竞赛答辩,团队以“琢玉成器”的匠心,让每个学子的创新想法在全链条的参与中得到实践。

  “最亮的青春在脚下。”当学子们带着从黄山采集的标本走进实验室,将亳州市场调研的饮片数据导入分析模型,把竞赛中迸发的灵感转化为科研课题……彭代银团队早已在“知行合一、创新驱动”的践行中,为他们铺就了一条“脚踏本草厚土、手擎科技火炬”的成长之路。

  ——成果之丰:“五能”人才的成长见证

  20余载埋首耕耘结硕果。在彭代银团队的坚持之下,“五能”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多年来,学生荣获各级各类奖励150多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到92%,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仅能在田野间施展才华,同样能在实验室、医院、企业、市场等领域大显身手。团队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实践,正不断地为中医药领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项目“地方中医药院校高素质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传承创新,应用导向,中药人才‘专业五能’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和“‘能力导向·融通整合’药学/中药学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实物-实地-动态’三位一体的药用植物实践能力体系的创建与应用”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伸手、握手、行拨穗礼、与毕业学子并排合影……当校长的那些年里,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彭代银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为师者的深情。每年3000多名毕业生,他坚持在这一刻不留遗憾,从清晨8点到日暮6点,又一个清晨开启,一站就是一天半。腿站僵了,腰累酸了,他却说:“再苦再累都值得!”在他眼中,这场仪式不是简单的程序,而是学子们人生的重要节点。当激动的学生将他高高托举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为师者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成就——这一刻,校长不仅是职务,更是一份传承的象征。如今,彭代银虽然已经从校长任上退下,但安中医人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还在继续,越来越多“五能”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传承与创新的经纬间,织就中医药事业的时代新篇。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交叉协同创新的生态构建

  “中医药的根在大地,魂在传承,路在创新。”这是彭代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幼时的他,天未亮就起身帮农,山间草药的芬芳浸润了他的童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懂得了担当和坚韧。“不是最聪明,但懂用功”,中学老师的评价成了他日后经历的注脚。

  从普通助教、班主任,到教研室主任、院系领导,再到副校长、校长,自始至终,彭代银秉持一个信念:永做中医药的坚守者与创新者。这一信念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也是他带领学校走出守正创新特色之路的不竭动力。

  ——交叉协同:培育同心同向创新团队

  十余年前,为打响安徽省“十大皖药”品牌,彭代银殚精竭虑,颇具巧思地开创了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网格化”研究管理模式。它犹如编织一张纵横交错的大网,将道地药材研究和产业链条上的所有成员与工作串联其中:纵向上,每个“十大皖药”品种由一位首席科学家(PI)全程领航,承担从种质保护到产品开发的全链条管理。这种“品种负责制”确保每个道地药材都有专人盯、专人管,避免了过去研究“撒胡椒面”的弊端。横向上,团队分工协作构建了从种质优选—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技术研究—中药标准研究与产品研发的技术支撑体系。这套创新模式,让团队成员既能在专业“花园”中深耕细作,又能轻松跨越学科鸿沟,实现携手共进、协同攻关。

  而在这套精妙的体系中,彭代银如同一位卓越的“指挥家”,既为每位“乐手”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又巧妙地确保了团队的和谐统一。每月的“联席会议”化作思想碰撞、经验分享、问题共解的平台,而技术共享机制则让创新成果在不同项目间快速流转。即便成员有意见分歧,彭代银也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抽丝剥茧般迅速找出对策,并在团队间形成共识,既坚守了研究的专业深度,又极大激发了跨学科创新的活力。

  ——星火燎原:一代代安中医中药人的接力

  “中医药的未来,在于人才,尤其是梯队人才。”这是彭代银的座右铭。他深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接力奋斗,因此他全身心投入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为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发展精心布局。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彭代银首创“青年教师研修班”,为他们搭建了一个系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他还亲自编著《青年教师百问》,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解决他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他积极推动实施青年教师人才工程,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助力他们脱颖而出。这些举措犹如一粒粒播下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如今,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教学与科研骨干,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带头人、皖江学者、安徽省杰青、安徽省优青等。团队还先后获批国家级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安徽省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研究领军人才团队、安徽省115现代中药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和菌类药物研发创新团队等。这些成果离不开彭代银的精心培养和团队的共同努力。

  “我们是一群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传承和创新中医药。”多年同心浇灌孕育出这支团队最朴素的誓言。一代代安中医人早已在“传帮带”的年轮中,刻下了“守根铸魂、代代不息”的精神密码,秉持“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理念,他们用智慧、汗水和信仰,继续守护着中医药的根与魂,谱写着未来的新章。

  这些年谋划教学改革、学科布局、项目推进、产业化实践等,身边的人都说彭代银是个隐忍的人,千头万绪在脑海里,凡事力求率先布局、平稳落子。如今卸下校长重任的他也不闲着:作为中药学学科负责人、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继续带领团队深耕中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担任中国药学会中药资源专委会主委,凝聚更多行业智慧,搭建全国学术平台;担任道地药材绿色技术分会主任,致力于产学研协同,助力乡村振兴;出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推动药膳走进寻常百姓家,以食养促健康……正如彭代银常说的:“中医药振兴非一人之功,但每个相关的人都应当尽一份力。”他愿做一味“药引子”,激发更多力量共同熬制中医药发展的“大汤方”。


采写手记

  在跟踪采访彭代银团队的3个月里,记者见证了他们在山野工厂的坚守、在实验室里的创新,也感受一代代安中医人对中医药事业的深情与执着。无论是清晨的药用植物园,还是夜晚灯火通明的实验楼;无论是课堂上的谆谆教诲,还是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这支团队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正创新”的中医药精神。

  最令人难忘的是彭校长在一次深夜交流时说的一段话:“我认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在时空坐标中寻求突破。在时间的纵轴上,我们要做‘古今对话者’——既要虔诚地守护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流淌的智慧血脉,让千年积淀的思想精髓永续传承;又要勇敢地拥抱现代科技的浪潮,让本草智慧在现代化变革中焕发新生。在空间的横轴上,我们要做‘知行合一者’——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科研人员,都应该深入医疗、企业生产一线,让车间、田间地头的实践发现和切实需求,与教室里的理论思考、实验室的探索精神共鸣协奏。用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培育人才,古今辉映、上下求索;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也是他扎根中医药教研沃土,致力推动道地药材产业进程,守正创新交出的时代答卷。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8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