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8
当算法决定我们看到的新闻,当人工智能生成逼真的画作,当“元宇宙”成为资本追捧的新大陆,我们是否已经默认了技术对生活的全面接管?在科技浪潮迅猛推进的当下,我们与机器的关系日益紧密且复杂。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哲学系教授许煜的《在机器的边界思考》,恰如一座航标,为我们照亮在技术时代探索的道路。
《在机器的边界思考》汇聚了作者近十年的研究精华,分为3个部分:哲学、技术和艺术;每部分4篇文章,一共辑录了12篇文章。这本书深入哲学、技术和艺术三大领域,试图破解与技术时代休戚相关的诸多关键谜题。
从哲学维度看,许煜对哲学史,特别是个体化理论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深入剖析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诠释与拓展。例如在对海德格尔的解读中,以节奏问题为切入点,将其与西蒙东的个体化理论相融合。在海德格尔那里,节奏被视为关系和“寂静”的嵌合,而许煜创新性地把这种关系理解为前个体的现实,进而提出用技术的节奏替代诗歌和词语的问题,并呼吁技术人员的登场,为技术哲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在技术领域,许煜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宇宙技术”概念。他敏锐地洞察到,控制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对立,却因低估环境,将环境简化为功能性存在,存在导致“行星化”“座架”的风险。他主张技术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技术也理应丰富多元,现代技术应融入特定场所的宇宙地理特性之中。就像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指出的,不同的环境(风土)影响着观看和作画的方式,进而催生不同的技术。许煜认为,我们应打破现代技术的垄断,发展各种具有地方性的宇宙技术,这为技术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谈及艺术,许煜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展开了长期研究。他指出,艺术的对象是背景,是“不可呈现者”“不可知者”,艺术体验的多样性促使人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美学和哲学思考。艺术与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海德格尔也曾肯定艺术与技术的亲密性,以及通过艺术重提存在问题的可能性。
作为许煜学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在机器的边界思考》兼具思想锋芒与人文温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以开阔且独到的视角审视技术时代的一切。它在开拓哲学理论的同时,紧密关联现实世界,不轻易对当下世界妄下定论,而是以迂回的方式启迪读者理解这个技术时代。在人工智能、太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本书帮助我们梳理出重要问题,助力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值得每一位对技术时代充满好奇与思考的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