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中国营养学会和营养科学发展回顾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8

  杨月欣  马爱国  杨晓光

  

  2025年,中国营养学会迎来她的80岁华诞。

  营养科学是守护生命的学问。“我们谨以科学的智识,充实中国未来的生命!我们谨以科学的精神,光大中国未来的生命!”这是《科学》1915年的开篇词,也是营养科学发展建设中的座右铭。80年来,营养科学人以此为志,与中国科学界成长同频共振,发展了营养科学、守护了中国人高质量生命健康和长寿。


一、烽火中的孕育和成立

  营养学科在中国的孕育,与世界营养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得益于中国科学大环境,特别是生物化学、生理学、食品化学等相关学科发展。

  1915年,在任鸿隽、赵元任等的领导下,《科学》正式在中国创刊。在中国科学社的带动下,各专业学会如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科学学会应运而生。中国的营养学也在此时期孕育和启航。

  营养学起点。中国营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雷士德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鲁大学等的营养学研究。营养学研究主要受到消化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影响,从开始进入膳食调查和食物分析,到营养素的定量分析领域。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国家级科学机构,也标志着中国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正式形成。同年,北京协和医院生理化学教研室吴宪教授出版了《营养概论》(商务印书馆),首次提及“营养不良”“基础代谢计算”概念,并设立章节《营养之需要》,提出了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几个矿物质(钾、钠、镁、磷)及甲乙丙丁维生素的膳食建议量,并附有大量食物能量和宏量营养素,其含量高低定性用“+”“++”“+++”表示。1938年,根据当时国民营养状况需求情况,吴宪教授完成了中国第一个《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报告,并以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营养委员会名义发布。该报告称希望能够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卫生部保障大众膳食营养摄取量的一个基准,例如提出了成人能量需要,每千克体重需要蛋白质1.5g,钾、钙、磷、铁、碘及维生素AB族、维生素C、维生素D的建议量。同年,第二版《营养学概论》出版。1940年,中国专家在研究文献和参考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后,发展了《食物成分表》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包括了食物营养价值的概念,并附有食物热量、宏量营养素(能量百分数表示)和粗纤维及灰分,钙磷铁含量及少量食物的维生素甲乙丙丁比较量。

  1938年前后(抗战时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百余所大学先后搬迁至重庆、昆明等。1940年前后,中央卫生实验院在重庆歌乐山龙垌湾正式成立。1941年,第一次全国营养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吴宪教授在会上提出的筹建中国营养学会的议题得到大家一致赞同。会议后,教授们在重庆西郊歌乐山南麓的中央卫生实验院筹备营养研究所并开展工作(吴宪为所长)。1941年,万昕教授在贵州安顺筹建和领导了我国第一个营养研究所——陆军营养研究所,并创办《中国营养学杂志》。19447月,作为中国代表和营养学专家,吴宪被邀请前往美国,参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战后经济恢复与重建的会议。

  中国营养学会成立。1945年,在重庆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营养工作会议上,中国营养学会(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 CNS)正式宣布成立。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万昕为理事长,郑集任书记。周启源、吴宪、叶恭邵、林国镐、王成发、金大勋、沈同先生等营养界前辈都在这里,当时记载已经有37名营养专家成为会员。从此中国营养学会诞生了,营养科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1946年,中国营养学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郑集任理事长。1946年夏,吴宪教授同时开始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并任院长,当时他还兼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筹备营养研究所所长(后王成发教授为所长)。1947年,吴宪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邀请,作为中国的六位代表之一,途经美国参加7月在英国牛津举行的第17届国际生理学大会,并出席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的会议。

  吴宪、万昕、郑集、周启源、王成发、沈同、金大勋等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建会元勋,在营养科技发展方面,他们的很多研究、论著奠定了我国营养学的初期发展。从一些前辈的传记或文献、著作中可知,抗战时期我国的营养研究和教学从未中断。例如在重庆、昆明,当研究需要实验原料和文献资料时,沈同等登报征求来华医生、师友带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的许多师友集资购置各类营养素、杂志和文献资料,装成一个木箱,热忱支持他们的研究。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部队非战斗减员情况十分严重,一些营养专家到前线担任营养指导员和营养师,服务于官兵的膳食搭配配餐。文献发现,战时研究还包括针对维生素促进红细胞增多效应等进行的多方面的研究;黄豆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增长曲线与有关酶的变化;昆明各类茶叶的维生素与咖啡因含量;发现当地余甘果、刺梨含有极丰富的维生素C;云南白药对犬骨折愈合效应;等等。论文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


二、营养学科的新生和中国营养学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有力地带动了多个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相关的科学技术基础,对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起到奠基作用。国家和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和教育工作,不但开始了大学教育的统筹建设和学科分类,填补了新学科与应用领域的空白;同时形成的“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以任务带学科”的理念是中国学科体系形成“学科专业目录加重点发展领域”经纬交叉发展模式的萌芽,也主导了之后全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模式。

  此时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搬回北京,1952年,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开始组建成立,杨恩孚担任所长。19568,中央卫生研究院改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1986年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并设有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与营养科学开始建设和发展。

  服务新中国建设,攻克营养不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营养专家主要集中在中央卫生研究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北京、南京、齐鲁、上海等地的部分大学。为解决食物资源短缺、营养不良等国计民生问题,专家从不同方向开启了能量-蛋白质缺乏、营养缺乏病和儿童老人营养不良的歼灭战。例如进行黄豆营养成分分析、研究野菜的营养价值等,解决蛋白质不足和食物资源问题;研究新疆、河南等地儿童营养不良、癞皮病、脚气病、儿童佝偻病等营养缺乏病问题等。1952年,在中央卫生院的努力下,新中国第一部《食品成分表》出版;吴宪先生的营养最低摄入量被广泛使用,并修改我国第一个“每天膳食中营养素供给标准”。同期,杨恩孚率队赴朝,为志愿军寻找食物资源和配餐供给,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不足。陈学存团队发现战士夜盲症并补充维生素A资源,保障部队战斗力。1954年,周启源、刘冬生等研制的“5410”代乳粉为母乳不足婴儿提供营养保障,奠定了今天婴儿配方的食品基础。为应对全国粮食紧缺,中国营养专家不断研究食物资源,修订扩充了食物数据和能量、营养素需要量。1955年出版的新的《食物成分表》和“推荐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涵盖能量、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成为我国比较完整的膳食指导标准和重要工具。据此,1955825日,国务院发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提出了“粮票”制度,以解决战后恢复和粮食紧缺时期几亿人民的粮食供应问题。国务院据此推行的粮票供给制制度一直持续至1993年。

  1959年,新中国开展首次全国营养调查,覆盖226个地区。1968年,克山病在黑龙江暴发流行。根据国务院批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为主组建了“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小分队深入病区,发现人体低硒可能是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因素,随后在四川凉山开展前瞻性人群干预研究,证实口服亚硒酸钠可成功防治克山病的发病。在世界范围内,由中国学者首次确定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的杰出工作也于1980年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4年荣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学会施瓦兹奖(Schwartz)。198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杨光圻团队结合其早年在湖北恩施地区进行的硒过量危害研究,在低硒的四川冕宁和高硒的湖北恩施进行的8年硒需要量和安全量研究,得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体最低需要量、生理需要量和安全摄入量数值。这些数值成为中国及世界各国制定膳食硒推荐量和安全量的科学依据。此研究于1991年获原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临床营养学科蓬勃发展,在北京协和医院俞锡璇、周璿和查良锭等营养师的带领下,不少医院建立了营养科,开始营养诊断和治疗工作。1970年,黎介寿在国内首次应用临床营养支持技术,顾景范推动氨基酸注射液国产化,助力临床营养学科发展。

  1980年前后,美国、英国开始发布国家膳食指南。1989年,在沈志平等专家带领下,我国也完成了首版“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图片和8条核心建议为居民健康饮食提供了科学指导,又一次为全国粮食计划供应提供了科学支撑。

  从早期人类开启对食物与生命关系的探索之旅,中国营养科学以认识食物组成、发现和确定人体能量与营养素为必需性理论,为解决营养缺乏病、改善大众基本生存和健康,解决疾病诸多重大科学难题作出重要贡献。营养科学工作者与新中国同忧共思,为新中国每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儿童每一寸身高、病患的每一个症状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诊断和解决方案,充分彰显营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协同赋能和借势成长。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科学体系的荒芜,国家级科技社团发展规划同教育体系一样,开始合并联合发展。1956年,中国营养学会和其他7个学会一起合并为中国生理科学会,分别称为生理、生化、营养、药理生理、病理、生物物理等专业委员会。营养专业委员会由杨恩孚担任主任委员。这个时期营养学科与各个学科相互帮助滋养,为今后学科发展打下基础。19626月,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营养与生化学术会议,(以后也被称为“第一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会议重点讨论蛋白质营养和中国人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1978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经过拨乱反正,全面恢复并发展起来。随着新中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科体系也逐渐步入了一个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阶段。中国的营养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专业目录体现在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阶段。1979年,第二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19815月,第三次全国营养学会会议在上海举办,并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主任委员为沈治平,金大勋、顾景范为副主任委员。19853月,中国科协89号发文正式批准恢复成立“中国营养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营养学会复会独立后的新一届理事长为沈治平教授,金大勋、顾景范、彭恕生、李珏声为副理事长,顾景范(兼)为秘书长。198810月,中国营养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在青岛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营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顾景范为理事长,陈孝曙、彭恕生、李珏声、陈吉棣为副理事长,陈孝曙兼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期间已发展会员3100人。199210月,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在南京举行,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陈孝曙当选理事长,顾景范、李珏声、陈吉棣、葛可佑任副理事长,李珏声兼秘书长;学会会员人数已增至4864人。


三、接力发展,共赴营养新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为促进科学、高等教育和学术团体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键政策,确立了“科教兴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1993年,《科技进步法》颁布,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和法律基础。国家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推动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服务经济建设。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5年兴起“211工程”等,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建功立业、科技创新;2000年建立国家科技奖。

  CNS迅速成长期。在国家科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鼓舞下,国际科技交流显著增多,视野开放,CNS也和全国科技发展一样,进入迅速成长期。

  1996年,葛可佑教授担任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随后连任第五届和第六届理事长;2009年,程义勇教授当选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2013年至今,杨月欣教授担任第八届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会理事长,且连任第九届和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与此同时,中国营养学会秘书处也不断发展壮大和实体化,为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会工作和学科发展提供支持(不同届次领导班子组织结构见表1)。他们为中国营养学科建设发展、学科引领和人才培养及中国营养学会实体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营养学科的国际交流和任职不断深入。著名营养专家陈春明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议组建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并且她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曾在19792002年长期被聘任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营养专家组专家,1992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营养工作贡献荣誉证书。1995年,第七次亚洲营养大会在北京召开,亚洲各国200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国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等到会致辞。此次大会上陈孝曙教授当选亚洲营养联合会主席,这是中国营养学会第一次成为亚洲营养科技的中心。2023年,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14th ACN)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这是时隔28年中国大陆再次取得承办权的一次国际盛会,第十六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同期召开。大会以“可持续营养助力未来”为主题,来自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食物成分协调组等国际组织,以及40余个国际学术组织、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的行业代表4000余人参加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到会并讲话,刘金锋副主任和四川省人大副主任、成都市市长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杨月欣教授当选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FANS)主席,同时获得亚洲营养科学终身成就奖。我国学者杨晓光教授获得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院士,丁钢强获得杰出贡献奖,荣爽获得杰出青年奖。自2023年开始,在杨月欣教授的领导和协调下,大会还庆祝了FANS 50周年,设立了亚洲营养科技工作者表彰制度,开启并通过亚洲营养科学联合会组织章程修订,专项工作组(task forces)、杂志(IJVNR)等工作的开展,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积极领导和推动亚洲营养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国营养学会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将推动学科发展与行业引领作为核心使命,高度重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品牌建设及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历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营养学会从无到有、由虚向实,逐步打造并完善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包括权威学术著作、营养科学技术奖、专项研究基金、“全民营养周”科普活动、注册营养师备案管理制度等。这些举措不仅为中国营养学科的体系构建与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显著提升了CNS的社会公信力与公众影响力。

  (一)经典科学著作:奠定营养学科理论基础与方向

  中国营养学会的3部经典著作《中国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科学全书》是我国营养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奠基和航标,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都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硬核支撑。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营养素的必需性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作为营养科学的核心理论与成果,滋养了人类生命和疾病的预防控制。近百年来,从营养素最低需要量、营养素需要量、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营养科学概念理论不断升级,人类全周期生命养护和疾病防控范围不断扩展,其先后进行了9次编写及修订,制定了我国居民全生命周期的营养素摄入标准和安全上限,锚定了中国各人群营养需求的基准。

  1938年,吴宪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特刊上发表了《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1952年,中央卫生研究院引用和少量修改并发布了第二版“营养素需要量表”;1956年、1962年、1981年先后发布三版“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90年发布版改为“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

  2000年,葛可佑教授组织专家工作组,带领中国营养学会编写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00版)》(DRIs),并首次编辑成书出版。本次修订首次从RDAs发展为DRIs,由单一指标发展为多个指标,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等概念和数值。2013年,程义勇教授组织专家修订完成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首次提出并纳入“其他食物成分”成人摄入量的特定建议值(SPL),提出了钾、钠、维生素C的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PI-NCD)。2023年,杨月欣教授组织专家组修订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该版DRIs对制定和修订给出新的程序与要求;新制定DRIs研究必需基本数值如年龄分组、体重参考值、基础代谢、能量消耗公式、母乳营养成分数据等。这些著作采用了多项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30%以上的DRIs数值进行了修订、重要调整和增补。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指导我国居民合理营养、避免缺乏和过量的重要标准。DRIs不仅可用于衡量群体及个体的营养素摄入水平是否适宜,也是制定中国各人群膳食指南的营养科学依据,还是指导我国食物生产、加工、国家食物营养政策及发展规划制订的重要科学依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国家营养健康领域的权威指导文件,其自1989年首次发布以来,在中国营养学会的努力下,紧跟科学研究进展,不断修订完善,已经成为百姓健康红宝书、吃饭宝典。1997年,葛可佑教授作为主任委员,组织修订完成了第二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由原卫生部发布。这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首次编辑成书并出版,并第一次制定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实现了科学知识的视觉化革命。2007年,葛可佑教授牵头组织修订完成了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该指南首次分为孕妇、乳母膳食指南,06岁儿童膳食指南,青少年膳食指南,老年膳食营养指南和零食指南等。2016年,杨月欣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编写了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首次将基于证据、基于食物的膳食指南作为基本原则和证据链,并增加了素食人群的膳食指南。2022年,在杨月欣主任委员领导下,为结合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紧跟时代步伐,中国营养学会修订并发布了第五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其中特别推出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增加了高龄老年人膳食指南,新增膳食行为,如“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及“公筷分餐,杜绝浪费”的核心推荐,适应了疫情和慢性病等国家现实健康状况要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国家营养健康领域的权威指导文件,为国家重大健康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健康教育、政策制定、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多元化、创新化的传播方式,深入推动合理膳食理念的普及,成为指导国民饮食健康的“吃饭宝典”。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该书汇集了国内外营养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融科学性、先进性和完整性于一体的营养科学专著。第一版由中国营养学会葛可佑教授担任总主编,组织100多名专家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于2004年首次出版。《全书》(第1版)分上、下两册,共6454.6万字。2017年年初,由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和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教授担任共同主编,组织120多位专家,历时两年多,于2019年完成了《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修订工作,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共500余万字,第一卷基础营养,第二卷食物营养,第三卷营养学研究方法,第四卷人群营养,第五卷公共营养,第六卷临床营养,第七卷膳食、身体活动与健康。《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对营养学科发展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是我国营养学专家学者的智慧体现和科学传承。该书已成为我国最权威、系统、完整的营养科学参考书,是我国营养及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的指导著作,也对推动我国营养科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研究基金与科技奖励:驱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是经民政部(证书号:社证字第3110-13)批准设立的。自2003年设立以来,该基金联合和发挥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持续基金项目和新增设立的多项科研基金,包括青年营养基金、全民营养基金、植物化合物研究、婴幼儿喂养、功能性肽类研究、膳食与慢性病基金、国人体质研究基金、科普基金等。到2024年年底,该基金已累计资助课题266项,支持营养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促进营养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推动健康产品研发及应用,改善人群营养健康状况。2017年,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理事会设立了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自立项目、青年人才托举培养及营养师工作,资助对象是35岁以下青年学者和特别需要的研究工作等。在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基金支持下,学会开展了科学共识研究11项,包括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营养专家共识、糖尿病饮食营养指南、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等;资助了50余名青年学者和注册营养师参加香港举办的第七届亚洲营养师大会、印度尼西亚举办的第十三届亚洲营养大会,以及其他国际学术交流;实施CNLP导师学员匹配计划支持青年人才近20名。

  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于2004年经过科学技术部批准(国科奖社证字第0106号),是全国营养学界最高的科技奖项,由中国营养学会设立并独立承办,旨在奖励为推动我国营养学科理论及社会服务实践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激励营养科技人员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营养学研究发展和科技创新转化等。2005年开始第一次评审和奖励,随后每两年一次(届),至2025年,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工作委员会已组织了9届评审奖励,先后有103个项目成果分别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其中特等奖均为奖励委员会提名。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高度认可的项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制订及应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创作与推广应用”“‘全民营养周’创立及十年行动”均获得特等奖。

  (三)创建全民营养周,助力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

  营养教育和科普宣传是提高科学素养、打造新健康文化的最重要手段,也是营养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营养学会有组织地组建科普专家团队,推荐中国科协首席科普专家、科普志愿者、科创团队专家等,为全国营养科普事业注入了强大的专业力量。

  20143月,《20142020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发布,杨月欣教授敏锐发现并首先提出了设立“国家营养周”计划和方案。她组织了政府和专家的多方研讨会,初步确定了“国家营养周”的日期和宣传框架。20146月,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国家营养周”的框架等,又在全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联席会讨论细节和征求具体实施建议。杨月欣回到北京,与农业部营养所、中国疾控中心领导等密切沟通,上报和征求相关领导部门意见,最终确定“国家营养周”改为“全民营养周”,时间为每年5月第三周,并设计了标志和宣传口号。随后20155月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首届“全民营养周”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北京正式启航,这也是中国营养学会70年庆典的实际行动。

  全民营养周(National Nutrition WeekNNW)由中国营养学会牵头,联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共同举办;2017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把“全民营养周”活动纳入国家全民健康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全民营养周”活动纳入其“合理膳食行动”重要工作事项,在全国各地开展。

  10年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营养学会统一设置每年宣传主题、标志、口号和宣传工具包,发放全国;打造“全国营养科普大会”和“科学公开课”,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全民健康风尚。自2019年起,每年全国卫生系统都有正式通知,各级单位布置和安排启动活动,有超过30万营养科技工作者作为志愿者参与,覆盖人群超过7亿人次。迄今,全民营养周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最有影响力的营养教育活动和最具参与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有效推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中国营养学会把营养教育溶于全国科技周的大潮中,以固定日期、丰富多元的形式将营养科普知识广泛传播,打造中国营养科学普及新形式,也获得了健康中国科普宣传奖和中国营养学会特别贡献奖。

  (四)构建注册营养师教育体系,拓宽营养职业发展路径

  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不仅要有扎实的高等教育作为根基,还应构建起多维度的职业发展路径。自从1926年美国建立营养师职业以来,世界各国都有了营养师这个职业。为了推动营养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中国营养学会自2004年开始参与公共营养师职业教育,在其推动下我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在2007年推出了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该标准由杨月欣教授为工作组组长组织制定,完成了公共营养师的五大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学会组织完成了公共营养师教材系列、试题系列的出版,对全国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2015年,国家人社部推动“放管服”,不再负责职业培训和考试发证。此时,中国营养学会开始思考,学术团体如何发挥作用,引领中国营养师职业与国际营养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Dietetic AssociationICDA)标准达成一致性。

  2015年,中国营养学会在合肥召开常务理事会,在杨月欣、蔡威等提议下,会议通过了注册营养师工作开展和系列动议。2016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第一个试点注册营养师的考试,得到社会热烈反应。随后,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成立了注册营养师工作委员会,引用国际营养师联合会(ICDA)的相关标准,开展了我国注册营养师(技师)考试、考核和注册工作。2017年,第一批注册营养(技)师通过考试,并开启注册登记和证书颁发。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师的注册管理保持“专业”高度和国际标准的一致性,设立了20余个专业标准、考核标准和继续教育及延续注册的学术积分要求。例如注册营养师入门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有必读的9个课程要求,实习时间须满足1年;延续注册要求须满足继续教育学分50分等;对服务期间的职业道德、保密性等也有较高要求。这些规定和考试的严格性,成为营养师“专业高地”的标志,目前已经成为医疗单位就业、企业招聘、网络科普入门等门槛。截至2024年,累计注册营养师(RD)和技师(DTR)人数已达23 000人,由此建立的大学教学基地、医疗机构和少数食品团餐实践基地累计110家。

  中国营养学会编写、制定的营养师教材、标准,如《公共营养师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指南包、课程包)》、《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营养师的标准等,引领了我国营养师创建、发展和进步。在杨月欣教授的领导下,十年积淀,新的营养师国家标准正在修订中。可以预见,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营养师职业将更加专业,具备更大社会价值。

  (五)优化会员服务体系,赋能CNS高质量发展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是中国营养学会社团的主体,会员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涵盖科技交流、科学普及、青年人才培养及人才举荐、会员发展和递阶等多个领域。1945年建会初期有35名会员,2010年年底达13 773名,20256月会员人数发展到9万余名,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充分体现了CNS在营养科学领域日益提升的专业凝聚力。2020年,CNS成立了独立的会员发展服务部,建立了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会员体系分为学生会员、普通会员、高级会员、外籍会员和会士等多个级别。第十届理事会明确实施“一首三托”人才战略,即“首席专家-青年托举-营养师托举-国际人才托举”,从“基础研究-交叉创新-国际竞争”全链条培养促进年轻一代的成长。

  在会员服务方面,分为普惠和特设不同层级服务。普惠服务包括设立“会员之家”平台和联络机制,加强中国营养学会与地方营养学会的沟通,密切与会员的联系。通过建立CNS会员网站和《会员通讯》、营养资源和数据网等,及时向会员传达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活动信息。专设学术发展,适应不同专业需要,分支机构已发展到41个,吸纳不同方向的专家学者加入,分流组织服务圈。学会通过多样化的会员活动、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的职业发展、技能培训等及多层次的学术和教育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和信息共享。多维服务不仅提高了会员吸引力、壮大了会员队伍,更显著提升了会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我国营养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强化智库功能与社会服务,提升公共价值和影响力

  营养科学不仅是关乎人类健康的核心学科,更与公共政策、社会福利及国家健康战略紧密相连。中国营养学会作为学术组织,深度参与了多项国家营养相关政策的建议起草、论证等工作,在《国民营养计划》《健康中国行动》《健康促进法》及营养师职业制度构建等重大政策和法规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智库作用。如今,合理膳食行动、营养师与营养指导员、运动营养师等已全面融入国家健康工作体系。

  通过将专业学科意见有效转化为政策内容,中国营养学会不仅在公共政策层面充分体现了学术引领力,更在服务全民健康、推动社会进步中展现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同时,CNS还组织或承担了多项国家营养标准的起草与制定工作,程义勇、杨晓光、杨月欣、丁钢强、张兵、马爱国等专家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发布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经历了杨月欣教授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2007年开始建议食品行业自愿执行,到2013年全国强制执行的漫长之旅。这一通用标准,由于专业性强、覆盖面广、执行难等,在当时引起食品行业巨大震动。杨月欣教授深信这一举措对全民健康的好处,她不屈不挠,从研究到推动通则发布,历经15年。这是国家第一次把食品标签从仅要求安全指标,扭转到强制性标注营养成分,这一改变也被食品行业称为中国“食品革命”。

  食物的功能、功能成分、作用机制及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作用研究是营养科学的又一重要领域,众多相关标准为临床营养工作实践和患者康复提供保障性作用。1987年,原卫生部颁布首个《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2002年,原卫生部发布51号文件,将药食同源物质增至87种,进一步明确药食同源的具体范围。《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于1996年由原卫生部发布并开始推行“蓝帽子”标志和促进行业发展。2013年出台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由杨晓光教授团队完成,这是又一次真正的“食养是良医(food as medicine)”研究和法规化推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自2023年以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有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等食养指南陆续出台,于康、李增宁、葛生、陈伟、刘英华、谭荣韶、姚颖等临床营养专家发挥主力军作用,在食养指南和慢性病营养治疗与康复中为学科发展做出突出成绩。


结语

  从1945年到2025年,80年岁月流金,华章溢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我们今日的成就皆得益于一代代前辈的科学积淀。回望过往,是为更好地出发,让我们铭记为事业奉献的前辈,他们的精神和力量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展望未来,仍有未知待探索。我们须不忘初心,更加奋发图强,为人类健康续写营养华章! 

  编辑:李白薇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8月增刊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