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如何重塑14亿人的饮食逻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演变与全民健康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8

  杨晓光  杨月欣  葛可佑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科学引导国民合理膳食,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是国家公共卫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昌盛、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演变过程实质上是一部中国特色的营养变迁史,记录了国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观念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膳食指南不仅重塑了14亿人的饮食逻辑,也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营养改善的“中国方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迭代与时代特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变迁与国民健康需求的演变。从1989年首次发布至今,膳食指南已经历4次重大修订,每一次修订都针对当时国民营养健康状况的主要矛盾,提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饮食指导原则。这一演变过程不仅记录了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也展现了营养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1989年首版指南: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饮食框架

  198910月,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并发布了在沈治平理事长领导和组织下制定的第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是我国首部面向全民的膳食指导文件。当时中国多数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指南以图和核心条目为主,指南的8条核心建议极具时代特色:“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这一版本的指南具有明显的基础性特征,尚未涉及精细的营养素配比和食物多样化要求。其历史意义在于首次建立了国家层面的饮食指导框架,为后续版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指南中已经包含了对油脂、食盐和甜食的限制性建议,显示出对慢性病预防的前瞻性思考。

  1997年修订版:引入平衡膳食宝塔的视觉化工具

  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多数地区已达到温饱水平,部分省份和大城市已进入小康阶段。食物消费情况、营养素摄入情况和食品卫生成为有待改善的重要方面。1997年,葛可佑教授作为主任委员,组织修订完成了第二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原卫生部发布。这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被首次编辑成书并出版,且第一次制定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首次引入了“平衡膳食宝塔”这一创新性视觉工具。膳食宝塔共分5层:谷类食物位居底层,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鱼、禽、肉、蛋位于第三层,奶类和豆类居第四层,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包含人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平衡膳食宝塔还对应给出5类食物的推荐摄入量,将人体营养需求转化为日常食物选择的指导标准。

  2007年修订版:应对生活方式变迁的营养调整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受原卫生部委托,2006年中国营养学会组建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葛可佑教授为主任委员,杨晓光、程义勇为副主任委员。

  经过多次论证、修订,并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机构等意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最终形成,经中国营养学会理事扩大会通过,以原卫生部公告的方式发布。指南首次分为孕妇、乳母膳食指南,06岁儿童膳食指南,青少年膳食指南,老年膳食营养指南。这一版指南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饮食与运动结合考虑,首次明确提出“吃动平衡”的概念,增加了“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的内容,并特别强调了加强身体活动、减少烹饪用油和合理选择零食等建议。膳食宝塔也相应增加了饮水和身体活动的图像,强化了生活方式整体健康的理念。

  2016年修订版:应对营养双重负担的综合策略

  受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2014年,中国营养学会组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杨月欣教授为主任委员,杨晓光、孔灵芝、吴良有、翟凤英、程义勇、郭俊生、苏宜香为副主任委员,首次建立了“基于证据、基于食物的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依据当时我国居民膳食营养问题和膳食模式分析,以及食物与健康的科学证据报告,参考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膳食指南修订的经验,对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进行修订。通过百余位专家两年多的工作,并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这一版指南提出了6条关键推荐:“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在每个核心条目下设有提要、关键推荐、实践应用、科学依据、知识链接5个部分。本次修订还创新发布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和儿童平衡膳食算盘等多样化视觉工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兴新食尚”的提法,突出了实践部分和平衡膳食模式等内容,提出“份量”“健康饮食文化”等新概念,增加大量图表和食谱使其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2022年修订版:精准营养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接领导下,2020年,中国营养学会组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修订专家委员会,杨月欣教授为主任委员,杨晓光、马冠生、丁钢强、常翠青、马爱国、孙长颢为副主任委员,下设膳食与健康科学证据组和膳食指南专家工作组开展修订工作。历时两年多,最终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系列指导性文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围绕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对健康人群和有疾病风险的人群提出健康膳食准则,并首次推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本版指南将“会烹会选,会看标签”作为核心推荐,让居民更加重视在家吃饭和科学烹饪,重视食物选择、营养标签学习和选择健康的包装食品。在食物推荐上,重要变化可概括为“一升一降两细化”:食盐摄入量从<6克降低为<5克,奶及奶制品由300克提高至300500克,同时细化了对水产品和蛋类的摄入频率建议(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和每天1个鸡蛋)。指南在新时代下有效推动了“减盐、减糖、减油”健康活动的开展,也回应了新冠疫情后公众对食品卫生和可持续饮食的关注。

  纵观5版膳食指南,其呈现出明显的演进规律,从解决基础温饱到追求营养均衡,从单一推荐到分层指导,从关注食物本身到强调饮食行为与生活方式主动健康。这一演变过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也反映了营养科学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系统的学科发展轨迹。


膳食指南背后的营养学原理与证据体系

  每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修订都基于大规模营养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临床研究证据,以及食物消费趋势分析,确保其推荐内容既符合营养学原理,又适应中国人群的生理特点和饮食文化。深入理解这些科学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膳食指南的精髓,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最重要的营养学原理是要符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膳食指南中不同人群的食物选择及推荐数量既要满足不同人群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又要考虑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比例要符合不同人群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每一次修订都以最新的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为依据。1982年、1992年、2002年、2012年和20152017年进行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为指南修订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数据。调查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57年到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每天谷物消费量从556.3克减少到356.4克,而畜禽鱼蛋类消费量则从33.7克增加到169.9克。与此同时,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例也发生明显改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从1982年的71.8%下降到20152017年的53.3%,接近合理范围(50%65%)的下限;而脂肪供能比则超过30%的上限,达到34.6%。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指南对谷类食物和脂肪摄入的推荐强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我国15省成年人调查显示:仅有不足18%的成人肉类摄入量介于4075/天的推荐范围内,约21.4%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畜禽肉超过150克,在西部或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中这一比例接近30%。这种肉类消费模式的不合理性促使2022版指南进一步细化了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建议,强调优先选择鱼和禽类,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

  随着中国疾病谱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膳食指南越来越注重饮食因素在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以盐摄入为例,中国居民烹调用盐量长期处于高水平。高钠饮食不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还可能直接损害胃黏膜,增加胃炎和溃疡风险。基于这些证据,2022版指南将盐摄入上限从6/天进一步下调至5/天,体现了预防优先的理念。

  全谷物的健康效益是另一个典型案例。研究证实,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能更好地保留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活性物质,经常食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某些癌症和肠道疾病的患病风险。然而,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80%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达标,日均摄入不足50克。这一现状促使2022版指南特别强调全谷物和杂豆类的摄入,推荐量占谷类总量的1/41/2


膳食指南的创新与特色

  适应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

  人体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理想的膳食指南应当考虑这些差异化需求。2007版指南首次系统增加了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饮食建议,2016版增加了素食人群膳食指南,2022版又增加了高龄老年人膳食指南。

  以孕期营养为例,指南建议备孕妇女至少应从计划怀孕前3个月开始每天补充叶酸400微克,坚持食用碘盐;孕中晚期应适量增加奶、鱼、禽、蛋、瘦肉的摄入;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12千克左右。这些建议基于大量关于生命早期营养对后代健康长期影响的证据,体现了“生命早期1000天”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老年人是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而吸收能力却可能下降。针对这一特点,指南建议老年人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指南提倡食物细软、少量多餐。这种精准化指导使膳食建议对不同人群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平衡膳食宝塔:实现科学知识的视觉化革命

  1997年首次推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膳食指南落地实施的关键创新。这一视觉化工具将抽象的营养原则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表达,通过塔身不同颜色和面积大小的5层,形象地展示出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相对比例。宝塔右侧的文字注释则明确标注了每天各类食物的具体推荐量范围(以可食部生重计),使居民能够轻松掌握科学配餐的基本框架。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帮助公众建立起“基础食物—重要补充—限制性食物”的认知框架,从根本上重塑了国民对饮食结构的理解。

  传统饮食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的融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将传统饮食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有机结合。2022版指南中“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原则与《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念高度契合。“五谷为养”对应现代营养学中的碳水化合物供能理念;“五果为助”中的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和坚果,对应指南中的水果类和坚果类推荐;“五畜”中的牛、羊、猪、鸡等畜禽肉类,对应指南中的畜禽鱼蛋类;“五菜”中的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对应指南中的蔬菜类。这种古今对话的表述方式,使科学膳食理念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在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了科学修正。例如针对部分地区高盐、高油、喜食腌制食品的饮食习惯,指南明确提出了“少盐少油”“少吃烟熏和腌制肉制品”的建议。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崇尚科学的立场,体现了膳食指南在文化传承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平衡智慧。

  多样化配套工具的协同效应

  为满足不同人群的理解和应用需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逐步发展出一套多元化的配套工具。2016年起,除了传统的膳食宝塔外,指南还推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和儿童平衡膳食算盘等新型可视化工具。

  平衡膳食餐盘将一餐的食物分配以餐盘形式呈现,明确显示谷物、蔬菜、蛋白质食物和水果的理想比例(大致为3211),更适合指导具体餐饮搭配。而儿童平衡膳食算盘则通过色彩鲜艳的算珠设计,吸引儿童关注并理解健康饮食概念,算珠数量代表不同食物的每日推荐份数。这些工具相互补充,形成了覆盖全人群、全场景的膳食指导体系。

  2022版指南进一步丰富了工具类型,新增了“会烹会选,会看标签”的实践性指导,帮助消费者在采购和烹饪环节落实健康饮食原则。阅读食品标签的能力使公众能够识别隐藏的盐、糖和不健康脂肪,避免落入加工食品的营销陷阱。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建设,极大地增强了膳食指南的实际应用价值。

  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膳食宝典

  科学合理的膳食指南只有转化为大众的日常饮食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改善国民健康的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通过创新的可视化工具、通俗易懂的传播策略,以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逐步改变了14亿人的饮食逻辑和行为模式。这一转化过程既体现了公共卫生策略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的健康促进路径。一项对上海12万居民前瞻性流行病学追踪的研究表明:遵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能降低15%30%因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

  当前,以“健康中国战略”为顶层设计,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行动纲领,以“健康中国行动”为推进抓手的大国国民健康保护体系全面形成。在健康中国行动的15个专项行动中,“合理膳食行动”是第二个专项行动。“合理膳食行动”中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5克、成年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2530克、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25克、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500克、每日摄入食物种类≥12、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均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目标,并将居民营养知识(膳食指南)知晓率提升作为结果性指标。可以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指导国民“合理膳食行动”的“膳食宝典”。

  30余年的膳食指南推广已经对中国居民的饮食行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挑战依然存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践行“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的理念,继续深入推进《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及推广,为实现“健康中国”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营养人的贡献。

  编辑:杨戈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8月增刊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