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5

3年内我国将建成20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当前,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迅猛发展、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机械工业数智化转型须向更大范围拓展、更深程度渗透、更高层次演进。与此同时,机械工业细分行业门类众多,行业之间在规模体量、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亟须通过制订《方案》,从机械工业自身数字化转型和支撑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两方面发力,多措并举,加快推动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步伐。

  《方案》提出,到2027年,数智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环节被广泛应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50%,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不少于200个优秀场景化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基本完成一轮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60%,建成不少于5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基本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控的产品及服务供给体系,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方案》从机械工业自身数字化转型和赋能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两个方面,围绕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三大领域”,实施“四大行动”,提出12项重点任务,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装备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产品智能化、生产数智化、服务智慧化为抓手,聚焦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坚持创新发展、安全可控,坚持场景牵引、问题导向,研制一批智能装备、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拓展一批智慧服务,推动机械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的技术装备保障。


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问世

  82日,中国科研团队发布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Darwin Monkey)。这是国际上首台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的基于专用神经拟态芯片的类脑计算机。“悟空”支持的脉冲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神经突触超过千亿,其神经元数量已接近猕猴大脑规模,在典型运行状态下功耗约为2000瓦。

  人类大脑是一部极其高效的“计算机”。类脑计算是将生物神经网络的工作机理应用于计算机系统设计中,构建像大脑一样的低功耗、高并行、高效率、智能化的计算系统。此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是英特尔在20244月发布的Hala Point系统,其神经元规模为11.5亿。

  “悟空”搭载了960颗该实验室自研的达尔文3代类脑计算芯片,整体由15台刀片式神经拟态类脑服务器组成。该芯片于2023年初研制成功,单颗芯片支持超过235万脉冲神经元与亿级神经突触,并支持类脑计算专用指令集和神经拟态在线学习机制。

  在类脑计算芯片的基础上,科研团队研制出超大规模的类脑计算机“悟空”,并开发出新一代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团队在“悟空”上部署了多项智能应用验证,能够运行DeepSeek类脑大模型完成逻辑推理、内容生成和数学求解等智能任务,还能够模拟包括秀丽线虫、斑马鱼、小鼠及猕猴等不同神经元规模的动物大脑。“悟空”计算机仿脑的工作机制和超越人脑的运算速度,将为未来类脑AI的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


我国科学家合成了钻石里的“六边形战士”

  大众所熟知的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的最坚硬的物质之一。研究发现,在陨石中被发现的六方金刚石,其硬度高于普通金刚石,具有更高价值,然而高纯度六方金刚石的人工合成一直是世界难题。我国科学家日前成功合成百微米级的六方金刚石,成果发表于《自然》。

  金刚石的碳原子排布呈四面体网格状,坚硬又耐磨,被称为“硬度之王”。然而这一结构也有弱点:某些平面一旦受力,就容易错位滑移,限制其强度。于是科学家把眼光投向另一种结构更精美、性质更优越的超级钻石——六方金刚石。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我国科学家创新提出了一种由石墨到六方金刚石转变的方法,在可控的高温高压、准静水压条件下,压缩和加热石墨单晶,最终得到高纯度六方金刚石。

  普通金刚石的碳原子以相同的键长相连接。而合成的六方金刚石碳原子之间存在两种不同键长,四分之一的“碳-碳”键更短更强,克服了金刚石密堆积面易滑移的弱点,具备更优越的硬度、韧性。这项工作为下一步类金刚石材料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六方金刚石更加出色的硬度、导热性、光学性能、量子特性等,也将为超硬材料和高端电子器件研发开辟新路径。


全球首个光伏直流领域国际标准发布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及用例》近日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是光伏直流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为分布式光伏开发与新型配电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全球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标准聚焦分布式光伏接入低压直流系统的典型场景与关键技术,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相关典型工程案例,总结了光伏直流接口装备的技术演化规则,明确了低压直流系统在系统控制、故障响应及稳定运行等方面的技术指标要求。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光伏发电凭借其显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24年光伏发电量首次达到全球电力消费的10%。我国分布式光伏产业近年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2024年年底,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达到3.7亿千瓦,已成为助力我国能源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进入平价市场化发展阶段,其全球爆发式的增长亟需科学、统一的国际技术规范。

  IEC国际标准由我国专家牵头,与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14个国家的专家历经4年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了编制工作。


行业专家联名签署“上海共识”

  由姚期智、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等20余位行业专家、学者共同签署的AI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以下简称“上海共识”)正式对外公开。此次对话是“AI安全国际对话”系列的一部分。作为共识发起方之一,图灵奖得主、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我越来越相信,人类终将找到解决方案”。

  此次“上海共识”指出,当前人类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人工智能系统正迅速接近并可能超越人类智能水平。这些未来的系统可能在操作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并非操作者所期望或预测的行动。这可能导致失控,即一个或多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脱离任何人的控制,从而带来灾难性甚至是生存层面的风险。当前,对于更高级的通用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水平后,仍可靠地确保其对齐,并保持人类的有效控制尚无可行方法。

  为防范与纠正此类行为的技术路径与治理机制,“上海共识”提出应对策略,并呼吁采取3项关键行动:要求前沿人工智能开发者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加强国际协调,共同确立并恪守可验证的全球性行为红线,投资基于设计的安全人工智能研究。

  “上海共识”要求开发者在模型部署前应先进行全面的内部检查和第三方评估,提交高可信的安全案例,以及开展深入的模拟攻防与红队测试。此外,呼吁国际社会需要合作划出人工智能开发不可以逾越的红线(即“高压线”),这些红线应聚焦于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表现,其划定须同时考量系统执行特定行为的能力及其采取该行为的倾向性。为落实这些红线,各国应建立一个具备技术能力、具有国际包容性的协调机构,汇聚各国人工智能安全主管机构,以共享风险相关信息,并推动评估规程与验证方法的标准化。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9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