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5
欧阳钟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目前显示面板领域有几大技术路径,针对的终端产品和应用场景各有不同。微小化发光LED(MiniLED)灵活的背光控制,使其在大尺寸显示屏市场上广受欢迎;有机发光LED(OLED)的自发光特性提供了超高对比度和宽广视角,主要应用于高端智能手机,可折叠、可弯曲设备,平板电脑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微米级LED(MicroLED)因其出色的亮度、长寿命及能效比,在高端显示市场及公共显示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快速的产能扩张,我国显示产业实现了从手机、电视到车载屏幕的全场景、全尺寸覆盖。2024年全球汽车显示屏出货量达到2.32亿片,其中中国企业占据超33%的市场份额。裸眼3D导航、可卷曲柔性屏等黑科技超越日韩,国产屏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众多汽车品牌的智能座舱。
虽然我国多种显示技术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先,但是新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出现,这倒逼着我国显示产业仍然要不断进行技术的迭代革新。例如电竞市场的崛起对显示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更高的刷新率、更快的响应速度等。同时,显示技术正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个性化和场景化发展,如集成AI芯片的显示屏幕可根据观看内容和环境光线自动调整显示参数,透明屏和柔性屏技术则能带来更沉浸的视觉体验。未来,屏幕与人的交互将更加智能,如霍金使用的眼动跟踪屏幕技术,有望在更多场景应用。
刘昌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大学校长
身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时代,要走好人生路,唯有提升自身的确定性。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洞察时代的能力,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掌握时代的规律。
为此,需深耕学与思。学习是提升自身能力、应对未来冲击的不二法宝,而思考能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学”需广纳百川,“思”要澄澈深邃。步入社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点,而是终身学习的开始。要在持续学习中扩大知识的广度,在深入思考中提升辨识能力。既要勤学又要善思,如此学思相济,才有能力去读懂时代、赢得机遇。
需把握变与恒。当今世界,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实。技术的形态在变,但技术向善的目标不变;职业的表象在变,但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不变;文明的载体在变,但人类对真理的追寻不变。万变不离其宗,要在识变、应变、求变中开拓新局,在恪守恒心、恒志中深化根基。既要敏于变,又要笃于恒,如此变恒相易,才有独到眼光去洞察趋势、把握未来。
需识辨危与机。人生道路,危机并存、机中有危、危可转机。困境中的磨砺是淬炼锋芒的良机,顺境中的谦逊是行稳致远的根本。应以辩证的眼光审视起伏,遭遇挫折时无须灰心气馁,春风得意时切勿忘形失蹄,得失泰然,宠辱不惊。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土木工程的发展迫切需要“人工智能+”。2024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大模型进入多模态状态,即在文本(语言文字)外增加了图像、视频等交互方式;二是广泛“用起来”,特别是在DeepSeek问世以后,“大模型+”应用于各行各业。以华为云盘等大模型为例,它已在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中落地。
建议国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土木工程学科还应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赋能科学(AI for science)的研究。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戴米斯·哈萨比斯所指出的:首先,科研的内容要有巨大的组合搜索空间;其次,研究的目标函数清晰;再次,研究领域要有巨大的数据量,或者有高效准确合成数据的方法支撑。
最重要的,“AI for
science”是AI帮助科研人员围绕数据库、文献工具、理论方法和模型、实验工具等形成新的科研协同模式。它能在多个土木工程场景,特别是在地下工程场景及广大土木工程企业中应用。这可以由土木工程高校和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来合作研制。高校的学者要到产业一线,了解产业需要什么、产业的难点是什么、产业有用的数据是什么,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
谭蔚泓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
为了破解医学科技创新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探索实行“临床问题导向—基础科学驱动—应用转化验证”的闭环机制。以临床问题为“指挥棒”,聚焦肿瘤防治、罕见病诊疗等医学急需,组建跨单位、跨领域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攻关。依托相关科研院所融合机制及中国医药港的地缘优势,打通从实验室到临床的交互验证通道,既能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互促,又能在重大项目攻关中自主培育复合型医学人才梯队。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凝聚政产学研医用多方力量集中攻关,推动重大科技瓶颈破解、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通道畅通。
总之,医学科研成果唯有通过医生的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惠及患者的福祉。核酸适体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成果转化对提升医疗水平、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在核酸适体的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临床转化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我国生物医学从“跟跑”“并跑”迈向部分“领跑”的生动缩影。放眼未来,核酸分子医学的发展将深度融入医疗健康体系革新。一方面,随着基础研究的持续深入,核酸适体在疾病早期预警、药物递送载体优化等方面有望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这不仅能推动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更将通过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等模式创新,切实提升民众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与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达成注入强劲动力。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