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5
——第十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华文化与友芝小学阳明心学研讨会在文化古城独山盛大召开
记者 黄雪霜 通讯员 张景婷
净谷荷香九万重,云岚汉瓦隐秦宫。
玉露虚烟沉醉柳,蛙鸣画角戏岩松。
听暮鼓,引晨钟,嘉宾咸集颂雅风。
幡然认知三千界,问对清江几处虹。
7月12至13日,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科学视阈下的中华文化特质研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独山县独山书院联合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华文化与友芝小学阳明心学研讨会在文化古城友芝故里独山县影山镇盛大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铜仁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厦门市委党校、贵阳市建筑设计院、上海梦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文广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国内外26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和其他单位的90多位专家学者(含旅英香港文化学者、独山县本土学者)及相关领域代表在现场参加了本届大会。
7月12日上午,开幕式在独山县影山镇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宽敞明亮的报告厅举行。开幕式主席台就座的有贵州省慈善联合会会长、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鸣明;独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李林;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孟天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科学中国人》编辑部主任黄雪霜;贵州省民宗委原主任、中共独山县委原书记吴军;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贵州民族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学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廖德全;贵州省科协原副主席路贵。大会主席、清华社会科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他以独山籍旅英文化学者王廷华先生为本届大会所作的一阕新词《鹧鸪天》祝贺大会胜利召开。他一一介绍了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嘉宾,在简要回顾全国认知科学会议17年历程时,他指出,全国认知科学会议之所以能够持续17年不间断召开,一是得益于清华大学团队持续不断的支持(即使是在3年疫情期间);二是说明认知科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新世纪初全国唯一的全学科覆盖的认知科学团队起步,到今天全国一百多所大学纷纷开设认知科学相关专业,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接着,贵州省慈善联合会会长、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鸣明宣布会议开幕。本届会议在全体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独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李林致辞,她首先代表独山县四家班子和独山县人民,向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她说,此次会议在独山县召开,不仅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独山的高度信任,更为独山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相信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和碰撞,能够进一步认识认知科学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通过独山县本地专家学者的参与,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独山县的文化教育事业再上新的台阶。主办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孟天广致辞,他首先感谢蔡曙山老师长期坚持举办全国认知科学会议,他说蔡曙山老师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文科处长,为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贵州独山人,他的贡献也是贵州省独山县人民对清华大学的贡献。他感谢独山县领导为举办这次会议作出贡献。他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贵州省和独山县与清华大学有更多的合作。主办方《科学中国人》编辑部主任黄雪霜致辞时说,《科学中国人》与蔡曙山教授领导的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从2009年开始共同举办全国认知科学大会,至今已经合作了17年。这17年来双方共同见证了中国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心智本质和认知奥秘的学科,始终在追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又如何被世界所塑造。今天,认知大会成员试图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回答这个问题。她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开幕式后,由会议主席蔡曙山教授和中国书法协会会员、独山县书法协会原主席郑德富先生向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赠送由郑先生书写的对联,并展示由独山籍旅英文化学者王廷华先生(中国香港)为本届大会创作、由郑德富先生书写的新词《鹧鸪天》(见本文开篇)。
参加开幕式和学术会议的各级领导和贵州的文化学者有:陈鸣明、杨李林、孟天广、黄雪霜、吴军、张学立、廖德全、陈亚敏、文江、路贵、杜娟、吴文梅、孙学美、潘敏霞、吴小花、文龙斌、朱荃、廖明明、张永扬、黄涤明、郑德富、任菊生、杨绍忠、徐立、柏志远、刘子海、柏顺光、胡世昌、李启发、莫品应、吴安祥、岑义林、刘德刚、黄时兴、何士银、莫荣亮、李天和、陆平英、王青钦、朱涌、刘兰新、官智敏。参加开幕式和学术会议的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有:周北海、成素梅、杜国平、蔡曙山、戴耘、尹彦、郭佳宏、任晓明、熊明辉、李章吕、郭建萍、范莉、金立、衣新发、白晨、王廷华、王嬴霄珩、蔡兴江、冯思杰、文健棋、金奕奕、阮立欣、李俊、曹静、宋春艳、高贝贝、高淳海、张景婷、张正华、白正府、潘登、吴小安、姜铁稳、刘明轩、韦良杰、张惠红。
开幕式后,全体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在豪利维拉酒店前合影留念。随后进入学术报告议程。
本届会议议程设有1场特邀演讲和3个主题发言,共4个环节,32场高质量学术报告。第一主题特邀报告包含3位特邀演讲者的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哲学分析》主编成素梅的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挑战》;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山西大学哲学院周北海教授的报告《逻辑学的新心理主义与认知主义:从Epistemic Logic和Cognitive Logic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杜国平教授的报告《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铁球”问题之逻辑审察》。
第二主题“认知科学的本土化研究”包含7个学术报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的报告《论认知科学的本土化研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贵州民族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学立教授的报告《贵州世居民族传统认知研究》;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白晨教授的报告《汉语词语韵律模式的研究》;独山县开发研究促进会会长、独山县人大常委会原一级调研员文龙斌的报告《从认知科学角度探析王阳明的“龙场顿悟”认知机制》;厦门市委党校尹彦教授的报告《从认知科学视角解读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吴文梅副教授的报告《侗族大歌的认知研究》;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吴小花讲师的报告《神圣的边界——认知视野中苗族信仰体系的人神分类》。
第三主题“认知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包含12个学术报告:纽约州立大学教育与咨询心理学系戴耘教授的报告《老庄的“道”与汤川秀树的物理直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章吕教授的报告《从认知决策的视角来理解算法黑箱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郭佳宏教授的报告《狭义逻辑的普遍性要求与模态逻辑的框架完全性》;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小安副教授的报告《置信度和几率——大卫·刘易斯的概率理论述评》;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金立教授的报告《从文明基因到当代智慧——中国逻辑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刘明轩和山西省逻辑学研究会会长、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郭建萍教授的报告《普遍承诺:一种意向性义务》;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宋春艳研究员的报告《大模型认知依赖与责任归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认知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张正华副教授的报告《多智能体跨域协同任务中的具身认知机制探析》;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高贝贝副教授的报告《推理倾向性:一种理解概括难题的认识论路径》;贵州省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姜铁稳副教授的报告《论因明学古典时期论式之研究》;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白正府副教授的报告《阳明心学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应用》;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廖江群教授的报告《涉身效应——从生成层次到认知双加工》。
第四主题“认知科学与中华文化研究”包含10个学术报告:南开大学和四川大学哲学系任晓明教授的报告《社会科学的跨文化认知》;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衣新发教授的报告《拔尖创新人才的中西对比及文化解释》;独山县政协原副主席、独山县黔南事变研究会原会长朱荃的报告《浅议中华传统文化在抗战胜利中的作用》;深圳大学高淳海副研究员的报告《认知科学视角下中华传统音乐的疗愈功能》;香港籍旅英文化学者王廷华的报告《窥探四象在界画意境中之应用》;上海梦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总经理王嬴霄珩的报告《浅谈善恶知行在上、中、下医的山海古论》;独山县史志办原副主任李天和的报告《提高对独山宜学益智条件的认知,促进独山全面发展》;深圳文广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谭方英(莫品应代)的报告《浅论认知科学在旅游文化中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韦良杰的报告《AI时代,何以为人?——论儒家视角下人的不可替代性》;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张惠红的报告《语用认知:民国时期西南非汉人群政治身份诉求的情感动员研究》。
32场报告内容充实、亮点纷呈,不仅展现了各领域的前沿成果与深度思考,更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广泛共鸣。其间,主持人结合报告核心要点进行了精准独到的点评,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内容的理解。部分报告因其鲜明的创新性和现实价值,尤其受到听众关注。现场互动环节中,听众与报告人围绕研究细节、应用前景等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探讨,让学术思想在碰撞中不断升华。
13日中午,32场学术报告圆满结束,紧接着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独山县开发研究促进会会长、人大常委会原一级调研员文龙斌主持。大会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作会议总结。他说,本届会议有5个特色。第一,认知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继续向深度掘进,向广度拓展。首先是3个特邀报告,分别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挑战、逻辑学的历史变迁和认知逻辑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史上的逻辑学和物理学的交叉等方面,探讨了逻辑和认知科学的共同发展及未来方向。其次,“认知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题的12个学术报告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东西方文化对比、抗战和民族文化及多学科交叉等各个学科领域,深入研究和发展认知科学基本理论,拓展认知科学的应用领域。第二,认知科学的本土化研究形成特色,这是本届大会最为突出的中心议题和成果。大会主席蔡曙山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论证了认知科学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他指出,任何外来理论都有一个本土化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解决我们自己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这样,认知科学也是这样。他以自身于2015年创立的“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及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的理论创新为例,说明认知科学的本土化研究是中国认知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近十年来,蔡曙山团队所承担的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15ZDB017)和“认知科学视阈下的中华文化特质研究”(23&ZD238)正是基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的认知科学本土化研究的尝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友芝小学和阳明心学从认知科学看分别属于语言认知和思维认知的领域,莫友芝和王阳明在这两个领域取得了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成果。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友芝小学和阳明心学的研究,是蔡曙山及其团队近期开展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认知科学本土化研究”主题的学术报告分别从贵州世居民族传统认知、汉语认知、阳明“龙场悟道”、改革开放和认知变革、侗族大歌的认知、苗族信仰的人神分类等方面展开研究,展示了认知科学本土化研究的优秀成果。蔡曙山提到:“通过认知科学本土化研究,我们领悟到认知科学并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认知科学不必在殿堂,越是接近我们脚下的土地,越是亲近我们身边的自然,认知科学的研究越是鲜活和富有生机。另一方面,我们脚下的土地和我们身边的自然也涵养了我们的队伍,涵养了中国的认知科学。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今后我们还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第三,认知科学与中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创新成果突出。这一主题的10位演讲者分别从社会科学的跨文化认知、人才培养的中西文化对比、音乐认知、绘画认知、中医认知、教育认知、旅游认知、AI时代的人、语用认知等广阔的领域阐释了认知科学与中华文化的特质,共同勾勒出认知科学与中华文化深度交融的创新图景,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学科交叉创新注入了鲜活动能。最后,蔡曙山指出,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历经17年发展,研究水平稳步提升,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学科建设日新月异,青年人才茁壮成长。明年将迎来第18届认知科学大会,2009年第一届认知科学大会举办时出生的孩子即将迎来成年。他萌发创意:明年将从考入大学认知科学相关专业的18岁的新生中选出男生和女生各一人,分别授予“认知王子”(Cognitive Boy,
CB)和“认知公主”(Cognitive Girl, CG)的称号,以此作为中国认知科学会议成年之纪念。他表示特别期望家乡贵州和母校独山中学的学子能够获此荣耀。期望年轻一代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将中国认知科学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是中华民族认知的载体。本届会议特设“书法展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廖德全挥毫书写代表阳明心学成就的“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知行合一”3条行草书横幅;中国书协会员、独山县书法协会原主席郑德富则书写“胜友如云”“群贤毕至”两条隶书横幅。大会组委会接受两位书法家赠送的墨宝并将保存以作永久之纪念。
最后由大会组委会共同主席、会议主办方——《科学中国人》编辑部主任黄雪霜代表《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社长许英致闭幕词。她说,过去的一天半时间,大家共同经历了一场思想盛宴,每一个报告,每一个跨界的探索,都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认知科学的新视界。她向大会主席蔡曙山教授和会务组全体成员表示感谢,向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表示感谢,强调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这次盛会绽放出如此独特的光彩!最后,她宣布第17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华文化与友芝小学阳明心学研讨会圆满成功,胜利闭幕。
(摄影:刘德刚;录像:岑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