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7

中国“夸父”又有新跨越

  1013日上午,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取得重要进展——偏滤器原型部件顺利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测试结果显示,部件稳态热负荷能力达到20MW/m2,靶板面向等离子体表面邻接误差小于1mm,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的国际尺寸最大、热负荷最高的偏滤器原型部件研制成功。

  偏滤器作为聚变堆堆芯稳态运行的关键部件,承担排出聚变产物和热量,控制杂质等重要功能,服役环境极为复杂和严苛。CRAFT偏滤器原型部件在设计上创新性地提出混合偏滤器包层集成设计方案,理论上可将氚增值率提升超过3%,为实现氚自持提供了一种有效辅助途径;设计了3种结构可靠、可正面拆装的独特靶板,验证了可靠快速更换的可行性。

  据了解,通过采用平板结构,部件有效将钨表面温度控制在再结晶温度以下,成功实现了稳态20MW/m2的超高热负荷,相当于打造了一面聚变堆“盾牌”。研究人员介绍,在其研制过程中,形成了热等静压与钎焊加爆炸焊两条质量稳定的工艺路线,全面推动了钨、弥散强化铜和低活化钢等国产先进聚变堆材料的发展应用。

  偏滤器原型部件系统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19项系统中的重要一项。研究人员表示,部件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偏滤器研发已实现自主可控,为未来中国聚变堆偏滤器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相关技术不仅能为其他聚变装置提供技术支撑,还可拓展应用到航空航天、高端医疗设备、工业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中国科学家在催化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科研人员在催化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催化反应中实现近100%的贵金属原子利用率,使得贵金属原子的催化价值在微观尺度上得以极致发挥,为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开辟了新路径,将助力化工生产更加低碳、高效、可持续。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科学》上发表。

  催化剂被誉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心脏”,在众多化学反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加速作用,贵金属是催化剂中的关键组分,其用量关乎化工过程的节能增效,是化工产业低碳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卡口”。如何最大化贵金属利用效率、逼近其原子经济性极限,已成为国际化工领域竞相争夺的焦点。

  在传统催化反应中,贵金属原子易聚集成较大颗粒,导致大量原子埋藏在颗粒内部,无法参与表面反应,催化效率较低。这一问题在丙烯生产的关键工艺丙烷脱氢中尤为突出。面对这一挑战,科研人员经过近十年持续攻关,研发出“原子抽提”技术,实现了近100%的贵金属原子利用率,极大地提高了丙烷脱氢制丙烯的催化效率。相比传统催化剂,该方法可使贵金属用量减少约90%,成功解决了丙烯产业长期面临的催化剂成本高、贵金属资源依赖强等核心瓶颈,为丙烯乃至整个化工行业提供了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技术路径。科研人员正持续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科学家探索大质量恒星形成之谜获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家成功揭示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气体从大尺度流向小尺度的完整过程,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之谜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审稿人认为,这一成果是揭示大质量恒星形成层级结构及气体吸积过程的“教科书”案例。

  大质量恒星通过强烈的辐射、星风及最终的超新星爆炸,深刻改变着星际介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推动星系结构形成及演化。研究气体如何从大尺度逐步输运到小尺度并形成围绕大质量原恒星的吸积盘,是目前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的核心课题。

  科研团队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和甚大阵射电望远镜(VLA),对距离太阳约1.25千秒差距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IRAS 18134-1942进行了多尺度高分辨率观测,分辨率动态范围从40天文单位覆盖到2500天文单位,系统性地揭示出一个“类旋臂-棒状-旋转包层-吸积盘”的复合系统,为大质量恒星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积聚质量、形成吸积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

  目前,科研人员正利用项目数据及后随观测数据对更多类似系统开展深入研究,结合正在开展的高精度数值模拟,进一步揭示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完整图景。


我国首次向全球共享气候数据产品

  近日,《中国气象局全球气候数据集》(以下简称《数据集》)在第4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上发布。这是中国气候数据产品首次向国际共享,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全球共享。

  《数据集》包括全球地面数据集、全球高空数据集、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1.5版、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等6类数据,与国际同类产品质量相当,且支持国际交换,能够支撑气象早期预警、防灾减灾全球治理等应用服务,并支持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和气候变化研究。

  《数据集》从106种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里选取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自主研制产品。其中,全球地面、高空数据集,日值及月值最早可溯源到1850年,最长序列可达176年;基于整编后的全球多源观测站网数据,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经过时空重建处理,形成自1850年以来逐月全球表面温度格点产品,空间精细程度达2°×2°,约200公里;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对风云卫星的历史数据进行再定标和一致性订正,形成5公里地表温度、辐射、海温、海冰等产品。

  《数据集》重点面向从事气象预报、早期预警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用户,可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英文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风云遥感卫星数据网英文版等渠道获取。


2024年我国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2269.1亿元

  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获悉,2024年,我国4059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为2269.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约10%;总合同项数为66.1万项,转化金额和项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趋向专业化。截至2024年底,1084家高校院所成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机构,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26.7%2209家高校院所组建了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54.5%,专职人员数量达18 248名。

  高校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入。截至2024年底,1329家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占高校院所填报总数的32.7%,共建机构和平台的数量达到19 772家。这些机构和平台不断吸纳聚合各方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要求》,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提交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在科技部和财政部的指导下,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联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2018年起每年持续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对全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5年11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