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打造光伏产业新引擎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7-03

——记南京日托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凤鸣教授
本刊记者  李晓文    

 

       张凤鸣,现任南京日托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中国光伏太阳能标准化委员会核心委员、中国物理学会表面界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快报》特约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际电工委员会光伏能源系统中国专家组成员、南京市人民政府“留学归国创新创业十大领军人才”。研究领域包括光伏太阳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方面,特别是在硅体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有着国际领先的技术经验。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曾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研究科学家、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特别研究中心研究员。回国后,曾担任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天威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
       2010年,获得澳中校友会杰出创新奖。在国际一流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中国,从无人知道“光伏”为何物,到光伏产业的迅速膨胀再到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举步维艰,不过短短十余年时间。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光伏行业的潮起潮落造就了行业内群英荟萃,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建树各个领域。而说到他,我们不免要落入俗套地提到之前的无锡尚德、中电电气、天威新能源以及如今的南京日托,那是他在中国光伏征程上成功到达的一站又一站的足迹。
       其实在今天这个光伏大环境下,已经不再像几年前那么频繁地造就英雄。很多光伏人,包括一些业界大亨,都免不了陷入几度迷茫的困境,可是他率领的南京日托光伏团队却在2013年逆势而上,开发出低成本的高性能背接触光伏组件技术,并成功申请到多项国际专利,行进在中国光伏业的潮头浪尖。他就是南京日托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凤鸣。
       走近张凤鸣,不是为了细数神化他在光伏领域里创造的那些辉煌,而是为了寻找一种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光伏浪潮中创造胜利纪录的必然性。

 

加入中国光伏业“新帮”

 

       到了1997年,中国都尚无人知道“光伏”为何物。而在大洋彼岸的澳洲,“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却早已带着一群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弟子,在实验室不停地刷新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了。多年以后,以马丁·格林实验室为核心,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已然支撑起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一个中国光伏业界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帮”。
       也就是在1996年到2001年之间,张凤鸣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博士的身份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特别研究中心,任职研究员,之后在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公司任职研究科学家。在这里,他也随之成为了这群日后在中国光伏产业界一批响当当的人物“新南威尔士大学帮”中的一员,他们是:施正荣、赵建华、王爱华、戴熙明、蔡世俊、郑广富、云飞、汤云辉、姚国晓、宋登元……

       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张凤鸣始终埋首深耕技术。在国际著名光伏专家Martin Green教授的领导下,他一直致力于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和高效多晶硅薄膜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他曾利用PERL等特殊结构和工艺制备了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3%的高效单晶硅太阳电池,这些电池后来被日本本田(Honda)汽车公司用于1996年的国际太阳能汽车大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佳绩。
       1997年开始,张凤鸣又依托澳大利亚悉尼太平洋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平台,作为研究科学家带领团队对多晶硅薄膜电池各关键工艺过程的深入研究。3年间,他们开展了硅薄膜电池的研究开发和研发课项目的管理,获得了在大尺寸玻璃(300x400)上转换效率超过8%的多晶硅薄膜电池,为同期国际最好结果。
       在澳大利亚的他,从未停下过脚步,因为,他想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多年脚踏实地的努力和积累迎来了回国的机遇和挑战。

 

回国后的两次转身

 

      在澳大利亚的光伏领域研究进行得顺风顺水之际,1999年,一次由团中央等单位组织的海外华人青年专家回国参观考察的偶然行程,却意外地改变了张凤鸣日后的事业轨迹。
       “那次回国,让我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盛和巨大的发展机遇,回国发展的念头开始萌芽。”机遇随之而来,2001年,施正荣、杨怀进、张凤鸣,外加一个澳大利亚人泰德共同创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由张凤鸣一手负责筹建公司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员的招聘。1年的时间,张凤鸣不仅完成了研发中心的建立,还为第一条生产线的设备安装、生产调试及工艺路线等提供了指导。
       和别的光伏老总不太一样的是,张凤鸣不仅仅忙于他的光伏产业,更在学术上十分热衷。1999年,南京大学首次面向全球招聘教授。在尚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他毅然选择急流勇退,践约去了南京大学任职教授,到了一个潜心学术的方寸之地,静心从事太阳电池及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期间,他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重大项目,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包括在硅基稀磁半导体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国际上较早地制备了掺Mn硅基磁性半导体,为目前自旋电子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等。同期,他还开展了相关的薄膜电池研究工作,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名。
       当人们正在猜测张凤鸣可能会像别人一样站在学术制高点上享受荣誉时,他却令人始料未及地俯首去从零开创另一番事业。2004年,张凤鸣同杨怀进、泰德以及赵建华夫妇一起创立了中电光伏。作为公司主要创始人之一、主管生产及技术的副总裁,张凤鸣全面负责了公司的太阳电池产品制造、生产技术、质量管理、设备运行及技术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等事务,为公司在两年半时间内完成了从筹建、设备订购、安装调试、全面达产到最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踏着光伏行业发展的脉搏前进

 

       2008年,张凤鸣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留学归国创新创业十大领军人才”荣誉称号。随后,“鉴于在我国电池行业中的影响和为我国电池技术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他又被评为“全国电池行业科技专家”。
       看到了张凤鸣在光伏产品的大规模制造、生产技术、技术研发及管理方面的杰出能力,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抛去了橄榄枝,张凤鸣正是他们急需的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光伏技术与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对大型现代化光伏企业的项目建设、生产及技术研发管理等工作。当年底,张凤鸣被任命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都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天威新能源”)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加盟天威新能源后,张凤鸣迅速组建起一支拥有11名博士、56名硕士的高水平技术研发团队,创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并获得省级技术中心资质认定。身为中国光伏产业“新南威尔士大学帮”的一员,张凤鸣始终牢记师傅马丁·格林的箴言:中国的光伏产业下一步的发展,要特别注重“Quality”(质量)。
       作为公司主管生产和技术的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张凤鸣组织和带领公司相关人员,一方面大力优化公司光伏产品(包括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的生产工艺过程,如多晶硅浇铸、硅片切割、多晶硅片表面绒面制备、高方块电阻条件下的均匀扩散、双层减反膜、电池表面丝网印刷栅线结构、组件封装等,通过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技术生产水平,包括多晶硅锭的成晶率、每公斤硅料的出片率、硅片的优品率、太阳电池片的转换效率、直通合格率和降低组件的封装损失;另一方面,他通过强化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力度,如开发新颖选择发射结电池和N型电池等,使公司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处于国内外同行的前列,最终使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其高性能和低成本上。
       在张凤鸣的带领下,天威新能源研发团队确定了23项技术研发项目,成功开发了“神鸟”太阳能电池、高阻密栅和渐变式镀膜等生产工艺。其中,“神鸟”太阳能电池采用的铸造单晶技术和先进电池工艺,在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和最高转换效率方面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量产;高阻密栅和渐变式镀膜等生产工艺已累计为公司增加净利润2亿元。在张凤鸣研发团队的努力下,公司已获得26项专利,并有32项专利正在受理、40项专利正在申请中,天威新能源已成为国内光伏企业的“领跑者”。

 

书写“日托”的美好未来

 

     在光伏领域打拼的人不会忘记那段历史。经过10年的大力发展,中国一跃成为国际光伏制造的大国,产能达全球的60%以上。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上半年开始,我国光伏制造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陷入大面积亏损和停产境地。 2012年,光伏产业遭受欧盟和美国“双反”调查,元气大伤。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契机,包括光伏在内的中国清洁能源行业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国家密集出台的多项利好政策扶持之下,这一年中国光伏产业下游应用市场强势崛起、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一片美好的光景下,张凤鸣却没有为之欢欣鼓舞,他敏锐地看出了问题的实质。他分析说,事实上,光伏行业的终端市场需求量还在稳步增长。数据表明,2012年全球需求量与2011年相比,保持大致20%的增速。光伏产业之所以走入困境,从深层次上看是因为这些年来只注重产能扩张,忽略了技术提升。这导致光伏行业的技术门槛低,让其他投资者较易进入,为后来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他痛声疾呼:“光伏产业严重过剩,不改不行!”
      这是南京市“321”人才计划重点资助的企业,专业从事新一代光伏电池和组件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这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更是实现他技术创新梦想的平台。
       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南京日托已开发出了低成本的高性能背接触光伏组件技术。“以前的光伏产品有一个电极在正面,这样的话,光线被挡住了一部分,另外也存在机械上的缺陷、可靠性等问题。我们对此做了颠覆性的改造。”张凤鸣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依托这种光伏背接触光伏技术的产品的特点是,成本与目前行业占主流的常规产品持平,但发电功率等主要性能属于行业高端产品。通过前期的研究开发及生产设备调试,该组件技术已成功申请到国际专利并已进入全面生产阶段。”
       来日托的时间不长,可跟随张凤鸣的老部下、学生组成的这支团队的成果却是实实在在的。这1年多时间,他们申请国际专利3项,国内专利多项。张凤鸣说:“公司虽不大,但光伏行业国内外的重要知名企业却非常看好他们。在园区,隔三差五就有老外来谈合作。”作为一个在学校、在国企私企、在科研单位都待过的人来说,张凤鸣的理念是,光伏不能走高消耗,低效益的路子,唯有瞄准创新,才有未来。
       而这种创新不能总“捂”在自己手中,“新技术要转移出去,这就要求公司不断的、持续的技术开发能力”。真正开放的科技型企业是具有不断、可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张凤鸣对日托的定位就是,做一家科技型企业。
       今年上半年,日托仍在‘打基础’,下半年我们的目标是销售超过1个亿,明年再赶超6亿。”对于南京日托的未来,张凤鸣希望把它打造成为光伏产业新引擎。

 

走光伏产业的创新之路

 

       中国的光伏产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那就是民营企业主导,所占比重相当之大。在中国光伏行业整个产业链发展历程中,民营企业不仅是行业先锋,更是行业主力军。于张凤鸣个人而言,民企有更自由创新的氛围以及灵活多变的机制,更利于他在光伏产业举步维艰之际放手一搏。
       张凤鸣在光伏领域多年,他一直认为光伏产品不是奢侈品,是大众化产品,必须经济实用性,没有创新来更新升级降低成本,就体现不出效益。“这么多年以来,提高转换效率的技术并未出现划时代的突破。对于一个科研团队来说,实力就体现在将试验成果转化为量产的能力上,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比别人跑得快,拥有持续的领先能力。”张凤鸣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要做的就是创新。
       创建南京日托后,张凤鸣带领研发团队将创新作为公司的发展理念。在他看来,在光伏产业,谁能做到低成本,谁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张凤鸣认为,低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效率、管理等各方面。
       步入2014年,光伏业者对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期待,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步入盈利正轨,不少企业也已开展扩产计划。与大多数奋斗在光伏战壕的同仁们一样,张凤鸣看好光伏未来的发展:“光伏作为可再生行业,其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经过这一轮光伏产业的起落调整,将是对未来行业良性发展做的铺垫。”
       深耕技术和管理,不盲目猛进,从海外求学到回国创业的人生道路上,无论获取了多少知识的养分,积累了多么巨大的财富,历经了什么样的繁华,张凤鸣都始终保持着一个光伏学者的朴素与低调。在这个一夜暴富似乎都无法成为新闻的光伏圈里,或许比他拥有更多财富的大佬屡见不鲜,而如他一般拥有着坚定而充实的内心的,实不多见。多年来,他只做自己擅长的一件事,那就是——把光伏当作事业来做。
       写张凤鸣的故事,也是观照我们自己,无论曾经的高举高打,还是今日的重整旗鼓,始终有这样一个人保持着低调清醒的同时,也保持着成功的惯性,这不会只是偶然的幸运。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