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滔滔机械志 绵绵科研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7-16

本刊记者  薛海峰    

  前身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的太原科技大学,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也是当代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知名学府,为起重与工程机械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这所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有这样一位集科教、管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工作者,他从事重大机械装备结构系统CAD/CAE、行为仿真、失效分析、可靠性设计、寿命预测及安全评价评估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的管理工作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就是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格宁教授。

“工厂一线的岁月是成长的历练。”

  徐格宁教授的成长经历颇为曲折,他曾有过在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工厂做装配钳工的经历。对于这段特殊的经历,徐格宁称之为“历史的锻造阶段,而非个人的选择”,评价它是“发现问题源于实际,解决问题基于追求,通过学习掌握了理论,探索方法形成了技术,最终付诸实践应用,创造了社会经济价值,对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科教观和方法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粗犷而繁杂的一线工作生活并没有泯灭徐格宁对科学知识的向往,深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他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于1978年考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由于自小就具有较强的动手建模能力以及在工厂做过装配钳工的经历,进入大学之后,徐格宁首先进入工程机械专业,2年后转入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就读,并于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他在太原科技大学长达三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历程。为了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掌握前沿技术,徐格宁又先后取得了工程机械硕士学位以及土木工程的博士学位,夯实了知识储备结构。

“产学研一体化,是我始终坚持的方向。”

  在太原科技大学,徐格宁从学生到教师,从学士到博士,从讲师到教授,从学者到专家,他的每一步都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但背后却是鲜为人知的耕耘。而也就是在这诸多角色间的轻盈转身,让他逐步意识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现实意义。他提出关键技术来自企业的特殊需求,十分注重调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比如,这些年徐格宁共主持承担国家“七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大型企业集团等项目130余项,在取得的70余项科研成果中,就有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定柱式旋臂起重机专用CAD系统”被应用于6家生产企业,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起重机械(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关键部件剩余寿命评估方法”被应用于全国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研制项目“国家标准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被应用于全国起重机行业,荣获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机械装备金属结构设计》被应用于全国高等学校起重机械专业的教学研究、全国起重机企业的设计开发。
  徐格宁强调:“关键技术一定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才能凸显其社会和经济价值。我们在选择跟企业的合作项目时一定是选能解决实际问题、跟学生培养相结合的、有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提炼,思考新的解决方法,汲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再将新的科学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并积极开拓思路,拓宽成果应用范围,这就是徐格宁的科研之路。

“科研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甘于寂寞,淡泊人生。”

  徐格宁将自己的科研方向更详细的表述为:机械结构现代设计分析理论与方法、重大技术装备CAD/CAE集成技术与软件开发、模块化与可视优化设计理论、变量化三维建模与参数化绘图技术、三维机构运动与动力学仿真技术、机械液力传动系统动力匹配与热平衡研究、大型结构系统神经网络映射建模技术、复杂结构系统可靠性、疲劳剩余寿命评估以及重大机械结构本质安全和设计评审方法等。近年来,他在上述几个方面完成了几十项课题,鉴定结果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承担如此繁重的课题项目,首先要直面巨大的压力。在现场调试试验中,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装备行为仿真中,精度达不到,压力非常大,他坚持自信冷静,查找原因,不放过丝毫的误差……
  功夫不负苦心人,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让徐格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荣获于19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009年获“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中国机械工程科学技术奖第四届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工程机械组副组长,国家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金属结构》/国家精品公开视频课程《人类力量与智慧的延伸——物料搬运装备》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1项。
  这些引人瞩目的成果并没有让徐教授居功自傲,他只是平和地感慨道:“科研之路走的确实不容易,需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更要有兴趣和探索精神,实干和坚韧意志,过于功利是出不来好成果的。”

“教育教学,讲究的是因材施教。”

  作为机械结构领域的知名教授,徐格宁认为,一位优秀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科前沿,方能登高视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持续科学研究,成为主导者和引领者。
  在太原科技大学任教多年,徐格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他还将其编为以下三字歌,并始终贯穿在教学实践中——“思格局、善布局、谋结局;做人品、做事业、做学问;为人师、为事业、为学生;人为本、建专业、领学科;育团队、造平台、产学研;眼界高、心胸宽、策略灵;衡利弊、辩证法、舍得观;把方法、努力干、事竞成;锻能力、铸丰碑、载史册。”
  在这些教育思路当中,徐格宁最重视的就是因材施教。他认为科研本来是非常有兴趣的工作,如果脱离了兴趣,是非常痛苦和枯燥的,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也投入不了热情和动力。因此,每当学生考虑立项开题时,他都会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认真权衡。正是这种引导性的教育方式,让徐格宁的学生们充分调动了自身兴趣,激发了研究潜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相关科研团队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

“公益活动,一个良好的平台。”

  熟悉徐格宁的人都知道,除了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他还担任了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这些学术性兼职有很多是公益性的,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外,他对很多学术团体的活动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他说:“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担任这些学术兼职就是服务社会,不仅可以表明你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同行或者相关学术团体的认可,而且可以提升学校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更能给相关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