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创新之路 朴素人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8-12

——记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总建筑师罗隽博士
本刊记者  李晓文 

   

   他是一名建筑师,有在世界一流的跨国工程咨询公司和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和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丰富经验;他有前瞻的目光,国际化的视野,更有对建筑文化领域持续创新的理念;他是一名知识分子,有文化批判意识和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27年的职业生涯,他积累了丰富的工程项目咨询、设计和管理经验,对建筑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他,就是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资深建造师——罗隽博士。

奥运辉煌已成过去式 

   2012年年初,在经历了10多年的海外工作后,罗隽加入了国资委直属的著名央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回溯到2002年下半年,在北京申奥成功一年后,奥运会各大场馆项目陆续开始国际设计竞赛招投标。全世界知名的设计公司都不愿错过这个参与的机会,纷纷派遣最优秀的队伍奔赴北京。罗隽也被ARUP公司从英国派回了北京,作为公司奥运项目的全球协调人,负责组织公司的全球资源,参与北京的奥运会项目。在他的直接参与和领导下,奥亚纳赢得了鸟巢、水立方和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主要的奥运会项目。但奥运辉煌早已成为过去式。
   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了多年,罗隽博士早已产生了回国的念头。“从出去的那天起,就想着要回来。”在与记者谈起回国发展的契机时,罗隽不禁动情地说道。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和对老一辈留学生如钱钟书、钱学森、杨廷宝、童寯和梁思成等的崇敬,他对祖国有一种自然的热爱。他把在外国著名工程咨询和设计公司的工作看成是知识储备期,在ARUP和FOSTER这样世界知名的一流公司工作,罗隽收获了先进的公司管理、项目运作方式、质量标准和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的建造技术知识。于是,他找准时机就回来了。回国后,罗隽博士在中技集团实施创新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原创精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背景下成立了第一个设计创作室。他根据自己在国外的工作经验和对建筑业领域国际规则的精通,致力于将创作室打造成中技集团的“设计创新与研究中心”。

管理就是生产力

   在国外工作这么多年,罗隽对工业界和建筑的观念有了十分全面的认识。他在各种场合都提到最大的收获和感受之一,就是坚信“管理就是生产力”。在ARUP和FOSTER工作时,他深切感受到,很多中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个人都不比ARUP和FOSTER的员工水平差,但团队工作的最终成果却比他们差很多。为什么?就是因为管理水平和团队合作水平差。其实,管理并不是一门神秘的知识,按照罗隽的定义,管理就是“按照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程序去做事情。”这样,就能够保证一项工作或任务在计划的时间进度和可控的成本内,按既定的质量标准去完成,从而使成功率得到保障。
   回忆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的初衷,是对这一理念的朦胧认识。他出国到英国深造,攻读项目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期间,罗隽学习十分刻苦,几乎看遍了所有与课题相关的英文著作,并将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深入思想,这都对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只用了3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在国际承包——建筑合资企业管理和经营方面作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其成果不仅丰富了国际合资企业理论在建筑业领域的理解,也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作出了贡献。
   由于在ARUP和FOSTER公司工作多年并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罗隽对西方大型跨国工程咨询公司的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和管理进行了多年细致、深入的研究,更加深了对良好的管理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理解,而这对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咨询企业的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著名大型国企都请罗隽去做过“西方大型跨国工程咨询公司的组织结构及管理”的专题演讲。回国后,罗隽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延续和保持了福斯特在质量管理标准上的追求,对质量标准要求十分严格,他的团队完成的图纸质量在各个设计阶段都要深于国家规范要求的深度。罗隽博士指出,进入21世纪,项目管理工业实践和学术研究在欧洲如火如荼,几乎所有大中型项目都必须按项目管理模式实施和操作。项目管理原理也渗入到IT信息、制造业等领域,而项目经理也被预言为“21世纪工业界的王子”。由此可见管理作为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未来,我国的企业要站在与欧美一流企业同一个水准之上,比拼的不光是技术创新能力,而且还有管理水平“软实力”方面,而国内很多建筑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文化形态与设计创新

   在文化形态和设计创新领域,罗隽博士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早在2009年,他就指出了建筑学的“不折腾”与文化形态的关系。他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范围内大量城市和乡村建设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而同时也衍生出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折腾”。其中,公共和政府项目是“折腾”比较突出的领域,而“折腾”的代价是浪费许多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化形态在我国的文明进程中还没有形成主流,加之我国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罗隽博士指出,“不折腾”要求我们完成先进的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化形态的转型,要求我们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做任何事情,按照专业的、符合事物规律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做任何事情,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
   在设计创新方面,罗隽博士的创新意识非常强。他认为,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挑战,就要与众不同,不能重复自己。创新和建立自己的知识基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动态调整和完善层面上,也体现在具体的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在创新机制的形成方面,他指出,想在整个建筑行业形成创新机制就要进行体制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在于产权结构与公司的组织和管理结构。早在2002年,他就在《建筑设计体制改革、创新和项目管理》一文中指出,中国欲在短时间内形成有竞争力的咨询设计企业,可行的途径是对一些国有大型设计院进行体制改造,以增强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兼并和购买一些小型专业设计公司以扩大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和市场份额。“我做梦都希望我国能产生一批像ARUP一样的跨国咨询公司,在国际上引领风骚。”罗隽博士动情地说。他真心希望我国的建筑企业能走出国门冲向世界,让世界人民都看到“中国创造”。
   创新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极强的研究能力。在攻读博士的第二年,罗隽就获得了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颁发的“创新与研究”成果奖章。他认为,建筑的创新包括形式和功能模式两个方面,形式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求异求怪,而要追求建筑的典雅和永恒品质;而功能模式的创新需要生活的阅历、优秀的研究能力和哲学悟性。在这一点上,他非常认可路易斯·康的说法,“建筑是一门老人的职业”。所以,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新知识,并运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厚重的文化积累,深入研究和发掘那些在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元素作为自己的建筑语言体系,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不是像大多数建筑师一样跟风模仿。了解罗隽建筑作品的人都对他那简洁、现代和典雅的建筑美学风格印象十分深刻。
   创新也需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在ARUP和FOSTER的工作经历,使他对这两个世界一流的公司的创新意识感受十分强烈。ARUP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程咨询公司,而FOSTER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他们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永远都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而大学也不断地输送与工业界需求相符合的专业人才。相反,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亟需改革,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狭窄、缺乏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动手和技术技能较差,与工业界的需要有很大差距,创新意识很弱。这样的现状如何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呢?

高技术建筑领域的理念探索与实践

   在高技术建筑领域如机场的规划和设计,罗隽博士这些年做了很多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发表了一系列21世纪机场开发的论文,取得了国际一流的成果。自2000年以来,领导团队参与了中国许多机场的规划和航站楼设计,7次获得国际设计竞赛第一名。在他参与的第一个国内项目重庆机场2号航站楼项目中,罗隽便担任了英国联合体团队的项目经理、总规划师,ARUP对其寄予的重望可想而知。特别是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规模大,技术复杂,投标时预算就达到160亿。罗隽也凭借其在大型机场设计和投标中的丰富经验,在T3航站楼的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投标策略到组建联合体再到方案理念的确定,他都亲力参与,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2003年10月底,由NACO-FOSTER-ARUP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提交的航站楼方案赢得了竞赛。正是因为在该项目中的突出贡献,罗隽得到了福斯特爵士的赏识并受邀加盟FOSTER公司。
   罗隽博士是一个擅于自我反思的建筑师。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不断创新和进步。T3项目后,他进行了持续的反思、评价和研究,提出了“整体式航站楼”的低碳生态型机场开发模式,并将此模式运用到了“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和T3航站楼概念方案设计”的国际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该方案的理念得到了专家评委组的一致赞扬。这种模式极具创新意识,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机场开发模式,对21世纪我国机场开发建设和设计的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2010年,他所做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和“T3航站楼方案国际竞赛入围方案”被《2010最建筑》评为中国“最低碳的机场方案”。
   但目前我国机场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罗隽指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机场建设模式基本上都是“跑道+航站楼”,没有质的进步。很多机场没有盈利,都在做着赔本买卖。这种状况反映出我国机场建设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理念陈旧和缺乏创新。他提出的机场开发的新理念,从“空港城”到“航空城”,不仅能够促进机场周边区域和所在城市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机场本身也能实现盈利。但是,如果机场建设者的意识保守陈旧,创新的方案也是无法实现的。如武汉天河机场在3期扩建工程的实施中,完全抛弃了“空港城”中心的理念,像首都机场T3一样,将轨道车站单纯地作为一个交通中心移到了T3航站楼的前面,而没有结合陆侧商业设施进行整体开发。
   罗隽说:“机场建设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战略决策,21世纪的机场开发需要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他坚信,他提出“整体式航站楼”的机场开发新模式,注重驱动陆侧商机的开发,是我国机场能实现盈利的唯一途径,必将在未来得到设施。事实上,欧美少数大型枢纽机场已经在实施类似的理念,如最近有我国建筑企业参与投资和建设的英国曼彻斯特机场城项目。

“城镇化”实践打造魅力城市

   近年来,罗隽博士领导团队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一直致力于低碳生态城镇化的研究和设计实践。他坚持用创新和生态的理念来影响中国的城镇规划方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认可。2013年,由他领导设计的“武汉吴家山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项目获得了“国际建筑奖”。这是历届获奖作品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独立设计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作品。由欧洲建筑艺术设计和城市研究中心和芝加哥雅典娜建筑与设计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国际建筑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一直是业界最资深、最具有声望的卓越建筑奖项之一,致力于推动那些在世界上最前卫和最具创新意识的新设计成为真正的全球性范例。“国际建筑奖”反映了国际建筑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当下最具远见的建筑师的新的设计方向。该项目设计以“田园城市的梦想追寻”为线索,以中央“生态谷”为结构主轴,结合地形地势,将整个区域水系、遗址公园、各功能部分及绿化景观等元素串联为一体,进而创造一种久违的魅力城市生活的理念,得到了评审团的高度认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建设和景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遗憾的是,这些变化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即将中国各地极具特色的城镇改变成了千城一面的状态,生态和景观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破坏。这些年来,他调查和访问了许多大中城市,发现许多城市都有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开发,以及开发区和科技园等等,这些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理念十分陈旧和传统,开发方式也带来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和城市的无节制膨胀。这些都给城市造成了许多问题,特别是有些涉及到社会结构、社区邻里、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暴露出来。
   基于对这些城市问题的研究,罗隽博士借鉴和研究了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在采访中,罗隽博士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即“就地城镇化”。他认为,只有坚持发展“就地城镇化”,才能缩小大中城市和小城市的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人口的稳定居住和农村人口的就近转化,否则就阻止不了人口向大城市的迁移。谈到未来的工作规划,他向记者介绍道,“田园城市”是他所向往的中国城市的理想图景,其内涵是“3个回归”,即“回归田园、回归乡愁、回归生活”。因此,他们将继续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和设计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中国最美丽的城镇样板。目前,他与一些地方政府探讨和商谈城镇化项目合作事宜。他说,聚合了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各个方面专业的专家,他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作出我们这个群体的独特贡献!
   采访即将结束时,罗隽博士表示,在祖国的复兴发展时机,一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是国家级的综合科研和开发机构,拥有一大批国家级专家,但也需要持续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补充。因此,罗隽博士正积极帮助院里与英国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商谈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计划。同时,他也在积极探索海外市场设计的展开,真正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我们衷心希望,罗隽博士和他的团队能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团队,也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团队出现。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