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08-12
李晓杰
【摘要】
作者通过对四川省青川县和彭州市两个地震灾区6-24个月龄婴幼儿健康状况的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生长发育状况不佳,存在营养不良现象,其中贫血率较高。经过对比进行营养包6个月干预后的人群统计分析,发现营养状况稍得到改善,其中彭州市目标人群贫血改善明显,由此提出面对四川其它或其它类似贫困地震地区,由于贫困,天灾必然加剧受灾人群的营养状况,特别是贫血率状况,针对这些地区的求援,必须紧迫加强营养包的干预,而且需要持续性的干预,比较可靠的预算应该在灾难期6个月以上方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必要的管理措施有利于保证营养干预对象的稳定性,提高营养干预的有效性的。
【关键词】自然灾害,婴幼儿,营养调查,营养状况,生长发育迟缓,低体重,消瘦,贫血
【Abstract】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
【Key Words】Natural disasters,Infants,Nutrition survey,Nutritional status,Growth retardation,Low birth weight,Thin,Anemia
前言
婴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其他人群,营养状况极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6-24个月龄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将会影响到其以后的生长发育和成年时期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所以6-24个月龄婴幼儿是营养改善与干预的重点人群[1]。据报道,每年全世界大约10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超过l/2死因为营养不良。为此,“降低儿童死亡率”被列入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中[2][3][4]。自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作为重灾区,环境恶劣、物资缺乏、卫生条件艰苦、不少婴幼儿又失去了母亲、再加上地震灾害引起的身心创伤等不利因素,严重妨碍了婴幼儿营养供应、喂养遇到不小困难,进而会导致婴幼儿急性或慢性营养不良的发生,严重危害灾区婴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者可以引起死亡[5][6][7][8][9][10][11][12]。通过对四川省青川县和彭州市两个地震灾区6-24个月龄婴幼儿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膳食摄入和营养水平,发现营养不良或是有相关疾病的婴幼儿,评价营养包6个月干预后的效果(其营养状况及变化规律),为进一步营养状况监测和制定营养政策提供基础情况,为以后灾害婴幼儿营养状况综合性或专题性科学研究,研究某些生理常数、营养水平判定指标等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分析方案[13]
1、对象:
选择四川省青川县和彭州市(葛仙山镇、隆丰镇、丹景山、新兴镇、敖平镇、桂花镇、红岩镇、三界镇和军乐镇),两个地震重灾区的6-24个月龄各300名婴幼儿为本研究的目标人群。
2、统计分析方案:
2.1.采用国家级PPS抽样方法,在青川县和彭州市各抽取300名6-24个月龄婴幼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有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膳食情况、临床检查(呼吸系统疾病与腹泻等)及人体测量(身高、体重),并进行血红蛋白测定,采取左手无名指末梢血,应用HemoCue Hb 201+型血红蛋白便携式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水平。
2.2.对6-24个月龄的婴幼儿在基线调查后给予每人一天一包的营养包,条件是满6个月龄婴儿即纳入干预对象,满24个月龄幼儿不再干预。每6个月进行一次监测。
2.3.质量控制:调查员均经项目组进行统一培训,讲解调查方案、调查方法、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填表发放等,经过考核合格后,在项目组的督导下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问卷采用双人双录入法核对以保证录入质量。对两个地震灾区统一配备相同型号的婴幼儿身长测量器、体重秤和Hb分析仪。实验室检查采用统一的质控样品,保证检测的准确性[1][14]。
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15]。
统计
1、基线与干预后婴幼儿统计:
1.1.基线状况统计:
在青川县共调查6-24个月龄婴幼儿345名,男、女童分别为170、175名,其中6-12个月龄婴幼儿125名;12-18个月龄婴幼儿127名;18-24个月龄婴幼儿93名。在彭州市共调查6-24个月龄婴幼儿314名,男、女童分别为166、148名,其中6-12个月龄婴幼儿123名;12-18个月龄婴幼儿120名;18-24个月龄婴幼儿71名。
1.2.营养包6个月干预后状况统计:
在青川县共调查6-24个月龄婴幼儿286名,男、女童分别为144、142名。在彭州市共调查6-24个月龄婴幼儿302名,男、女童分别为158、144名。
2、生长发育状况统计:
青川县和彭州市两个地震灾区6-24个月龄婴幼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迟缓、低体重和消瘦。
2.1.基线统计:
青川县6-24个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率11.3%、低体重率4.6%和消瘦率1.7%;彭州市6-24个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率12.7%、低体重率4.1%和消瘦率1.3%。
青川县与彭州市总的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率12.0%、低体重率4.4%和消瘦率1.5%。
2.2.营养包6个月干预后状况统计:
青川县6-24个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率14.1%、低体重率5.0%和消瘦率2.3%;彭州市6-24个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率16.8%、低体重率4.2%和消瘦率1.0%。
青川县和彭州市总的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率15.6%、低体重率4.5%和消瘦率1.6%。
2.3.干预前后统计比较:
青川县6-24个月龄婴幼儿干预前后生长发育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961、0.039和0.200,P值均>0.05);彭州市6-24个月龄婴幼儿干预前后生长发育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56、0.001和0.066,P值均>0.05)。
青川县和彭州市干预前后总的生长发育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208、0.014和0.008,P值均>0.05)。
3、贫血状况统计:
青川县和彭州市两个地震灾区6—24个月龄婴幼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
3.1.基线统计:
青川县6-24个月龄婴幼儿贫血率46.1%,其中男童46.5%、女童45.7%;彭州市6-24个月龄婴幼儿贫血率43.4%,其中男童44.0%、女童40.5%。
青川县和彭州市总的婴幼儿贫血率44.3%。
青川县3个月龄段婴幼儿贫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49,P<0.05),经过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得出6-12月龄段与18-24月龄段婴幼儿贫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17,P<0.05)(具体见表1.1)。
3.2.营养包6个月干预后状况统计:
青川县6-24个月龄婴幼儿贫血率39.7%,其中男童38.1%、女童39.7%;彭州市6-24个月龄婴幼儿贫血率18.6%,其中男童17.4%、女童19.9%。
青川县和彭州市总的婴幼儿贫血率28.2%。
青川县3个月龄段婴幼儿贫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75,P<0.05),经过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得出6-12月龄段与18-24月龄段婴幼儿贫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25,P<0.05)(见表1.2);彭州市3个月龄段婴幼儿贫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15,P>0.05),因此可以不两两比较。
3.3.干预前后统计比较:
青川县6-24个月龄婴幼儿干预前后贫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8,P>0.05);彭州市6-24个月龄婴幼儿干预前后贫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38,P<0.05)(见表2)。青川县、彭州市男女比较贫血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青川县和彭州市干预前后总的贫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763,P<0.05)(见表3)。
统计分析
1、基线统计分析:
虽然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已过2年时间,但四川省青川县和彭州市两个地震重灾区6—24个月龄婴幼儿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问题,并出现营养相关性疾病,即生长发育迟缓、低体重、消瘦和贫血等。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其中城市为4.9%,农村为17.3%;低体重率为7.8%,其中城市为3.1%,农村为9.3%;而消瘦率为2.5%,其中城市为1.8%,农村为2.7%[2][16]。由此看出,虽然两地目标人群生长发育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均小于群体水平,但不容小视。
本次调查显示,两地目标人群贫血率分别比2005年全国农村贫血率平均值(30.3%)高出52%和43%,青川县3个月龄段婴幼儿贫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12月龄段与18-24月龄段婴幼儿贫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缺铁非常严重,青川县6-12个月龄婴幼儿较明显。分析其原因:婴儿出生后虽有一定量铁储备,但是母乳中含铁不高,婴儿在4-6个月之后需要从膳食中获取铁,为满足婴儿迅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需逐步地添加除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6-24个月龄婴幼儿对铁的需要量大,如果不能及时为其提供适宜的辅食,则很容易出现缺铁和缺铁性贫血。地震严重影响到两地目标人群的喂养和辅食来源,因此就可能导致其出现严重的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高发的状况[1][17]。
由于震后,地震灾区环境恶劣、物资缺乏、卫生条件艰苦、不少婴幼儿失去母亲、地震灾害引起的身心创伤等不利因素,妨碍了婴幼儿营养供应、喂养遇到不小困难,进而更加容易发生婴幼儿急性或慢性营养不良,严重危害地震灾区婴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5][6][11][12]。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营养改善措施,改善震后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2、营养包6个月干预后统计分析:
世界范围的经验证明,对于地震灾区6-24个月龄婴幼儿,可提供强化多种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包,以改善这些脆弱人群的营养状况[1]。本研究采取含有大豆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强化钙、铁、锌等)的营养包持续6个月的干预措施。
本次调查显示,两地目标人群生长发育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与基线调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在于营养包干预时间较短(6个月),而且生长发育状况在短时间较难得到改善,需要长时间干预后方可见效[18]。
青川县目标人群贫血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彭州市目标人群贫血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降了57%。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彭州市地处市区,生活条件及环境因素等优于青川县,营养包干预效果明显。
另外,由于干预的条件是满6个月龄婴儿即纳入干预对象,满24个月龄幼儿不再干预,人员的变动较大,也影响了干预效果。
但研究结果足可以证明营养包干预有效提高了地震灾区婴幼儿的辅食喂养质量,改善了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统计分析结论
本次研究显示,四川省青川县和彭州市两个地震灾区6-24个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不佳,存在营养不良现象,其中贫血率较高。营养包6个月干预后,营养状况稍得到改善,其中彭州市目标人群贫血改善明显。需要继续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推广分发婴幼儿强化多种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包的干预方式,尽快改善地震灾区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由此结论面对四川其它或其它类似贫困地震地区,由于贫困,天灾必然加剧受灾人群的营养状况,特别是贫血率状况,针对这些地区的求援,必须紧迫加强营养包的干预,而且需要持续性的干预,比较可靠的预算应该在灾难期6个月以上方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必要的管理措施有利于保证营养干预对象的稳定性,提高营养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霍军生,孙静,李文仙等.汶川大地震后3个月四川省北川和理县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8月第44卷第8期.
[2]李楠,王茵,荫士安,当前我国儿童营养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5月第41卷第3期.
[3]Broach JP, McNamara M,Harrison K,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 Worcester, MA 01655, USA. Ambulatory care by disaster responders in the tent camps of Port-au-Prince, Haiti, January 2010.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10 Jun;4(2):116-21.
[4]陈学存.中国儿童营养研究的进展.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第33卷第3期.
[5]张小玲,吕波.70例儿童营养缺乏对体格与智力发育的影响研究.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年,第9卷,第12期(下半月刊).
[6]李树钦.营养素缺乏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预防对策.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第12卷第01期(半月刊).
[7]翟风英,杨晓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2002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杨晓光,翟风英.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三,2002居民体质与营养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9]陈春明,何武,常素英.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中国儿童生长发育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卫生研究,2006年第35卷第6期.
[10]常素荚,何武,陈春明,王玉英.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中国婴幼儿辅食喂养的改善.卫生研究,2006年第36卷第2期.
[11]赵丽云,于冬梅,黄建,赵显峰等.汶川大地震3个月后灾区特殊人群的营养状况.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8月第44卷第8期.
[12]冯大瑛 余翠华 魏钰书.川北地区儿童膳食搭配与生长发育关系的初步调查.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年第13卷第2期.
[13]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汶川地震灾区婴幼儿营养改善项目工作手册2010年4月.
[14]赵显峰,荫士安,赵丽云,付萍等.汶川大地震一年后灾区农村60月龄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8月第44卷第8期.
[15]李晓松.医学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6]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姚崇华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7月第26卷第7期.
[17]Baranowski WJ,Wasowska-Krolikowska K.The significance of iron in development and nutrition of infants.Prevention of iron deficiency.Med Wieku Rozwoj,2000,4:79-88.
[18]Lutter CK.Meeting the challenge to improve complementary feeding.SCN News,2003,(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