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委员们建言献策。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提出了不少建议。
欧阳钟灿院士:将平板显示产业纳入《中国制造202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钟灿表示,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迅猛,他建议,将把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正式纳入《中国制造2025》。
“信息社会中,我们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都需要显示屏。显示产业也因此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支柱型产业’。”欧阳钟灿说,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16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按面积计算出货量力争达到世界第二,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000亿元。可以说,平板显示是我国电子产业最先能达到“制造强国”的产业。
“未来我们要践行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制造强国,更无法忽视平板显示产业的引领作用。”欧阳钟灿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把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正式纳入《中国制造2025》。
吴以岭院士:加大对创新专利中药审批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药业董事长吴以岭建议,在新药审批方面,应加大对创新专利中药审批支持,促进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到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三类以上(包括三类)化学新药数量依次为87个、116个、100个、77个,而同期批准的专利中药数量依次为16个、14个、9个、6个。相比之下,不论是从审批速度还是从审批数量方面,专利中药均明显低于化学新药。
为了使疗效确切、特色突出的专利中药更多更快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吴以岭建议,应加大对创新专利中药审批支持,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快中药症候用药审批,使一批中医症候用药尽快进入市场。
钟志华院士:创新驱动需要以目标为导向的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秘书长钟志华提出,创新驱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并不是单纯的科技成果转化。应该加强顶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多部门协作推进。
“创新驱动涉及到教育、经济、科技三个板块,需要多部门协同,深度融合推进。”钟志华说。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国家大的路线已经定了,但仍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明确。“比如,如何提高电池性价比,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如何用轻量化的技术节省能耗,如何进行充电桩的建设,如何跟现代交通体系相适应,以及售后服务,电池如何回收。”
钟志华认为,创新驱动的落实需要从顶层设计考虑,各部门在自己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定位,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无缝对接,实现良好协同。
周忠和院士:发展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基础科学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表示,由于技术在成果转化上具有更直接、更快的优势,导致科学层面的基础研究的意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全社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今天,我们还要大力提倡“科学”和“科学精神”,而不是一味笼统地讲“科技”。
周忠和委员表示,“我们讲的‘科技’,其实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不难发现,技术层面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见效更快。因此,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是直接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而科学的促进作用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科学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如果忽略科学只注重技术,创新的基础就会变得不牢靠。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科学精神和基础科学研究,而是单纯依靠技术创新而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
方精云院士:明确定位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表示,建设一流学科,首先要讨论一流学科是什么样的标准,需要运用什么样的指标,什么样的学校能够建一流学科。中国有三千多所高校,不能让所有高校都去建一流的学科。大学要按照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来发展学科,而不能都围绕着一流学科建设。对于职业性的学校,培养某一方面人才,专门专攻的,就没有必要去建一流的学科。
此外,还应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比如,对于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人员进行分类评价制度。“我们一定要克服任何专业都要以发文章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大家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比如学计算机的,我就把计算机做好;学医的,就把医术学好。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大家去发文章。”方精云说。
王光谦院士:加大对西部人才建设的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建议,国家应从战略角度,对西部地区大学的人才建设提供支持。
“创新发展是靠人才的。没有高端的人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大学,也不可能做出创新发展的作用。”2013年7月,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受清华大学委派对口支持到青海大学担任校长。近三年的时间,他深深感到人才不足是制约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瓶颈。
谈到如何解决,王光谦提出建议,改变“万人计划”只选人的方式,增加“万人计划岗位”。“给西部高校300个岗位,评选出来的人就到西部来工作,岗位提供相当于万人计划的待遇。比如高端人才享有每年20-30万元的岗位津贴,博士毕业有10万元的岗位津贴。通过这种方式,让西部能够吸引人才。即使人才流动也不怕,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岗位在,就不怕人才不来。而且我相信,后面来的人才一定比前面的还要优秀。”王光谦说。
郭华东院士:国家可实行诺奖战略
“中国目前出现了一些诺贝尔奖量级或接近诺奖水平的科学家,在这种情况下,科技界、政府应主动向前推动。”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提出国家可以将诺贝尔奖作为一项战略开展顶层设计。
像经济领域的GDP指标一样,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全球重要的一个比较量。“日本在若干年前把诺贝尔奖放到很高的层面去运作,由政府下决心把诺奖作为一个目标去做,这些年来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持续不断。”郭华东说。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跨越,标志中国已走上诺贝尔奖的台阶。前瞻未来,一个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论文名列世界前沿的国家,也应该到了将诺贝尔奖作为战略的发展阶段。”郭华东说。
李兰娟院士:提高全科医生福利待遇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认为,全科医生培养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要全面提升全科医生医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缩小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差距,鼓励和引导全科医生深入基层,适当提高全科医生福利待遇水平。
对此,她提出建议:全科医生的选拔要在大学本科毕业的基础上,再经过三年的规范培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安置。全科医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家庭医生,成为双向转诊守门人,并定期到县及县以上医院进修学习,跟上医学发展的知识更新。社区全科医生开展基本服务,除工资收入外,应允许开展上门的特殊医疗、保健服务,有一定收费,这样这支队伍才能稳定,才能使人人享受医疗保健成为可能。
武向平院士:不应追求基础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认为,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期望很高。愿望虽然迫切,但还是应清醒认识到基础研究是个累积的过程,不应追求跨越式发展。他认为,短时间内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去催生成果,可能适得其反。打好基础是为了给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应保持平常心,客观看待发展的速度和程度。科技部门在制订规划时要尊重发展规律,不要冒进。
此外,科研项目“后补助”不能“一刀切”,要按照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类管理。比如数学等基础学科的项目经费本来就不多,有些做基础研究的科研单位需要引进这些学科的专家人才时,在“后补助”的情况下,经费压力就会非常大。另外,基础研究是要面对失败风险的,出不了成果就拿不到补助,不利于保护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