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延斌 刘园园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03-13
布局未来:面向2030年部署一批重大工程
“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已经启动,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都已经开始。”万钢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
在年初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万钢曾提到我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遴选确定,已凝练形成15个项目立项建议并经中央审议通过。这些项目的遴选与布局是出于哪些考虑,以及何时会正式启动,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问题。
“我国要面向2030年部署一批与国家战略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万钢说,“它和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形成一个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
万钢介绍,此次部署的重大项目在电子信息领域有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等;在先进制造领域,有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点新材料等;此外,可能还将依据科技最新进展增加人工智能项目,目前正在论证中。
看到人工智能的话题引发记者兴趣,万钢聊起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和谷歌的“阿尔法狗”。“人工智能确实取得了很快发展,它将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我们的生活。”万钢透露,目前正在集聚科技界、企业界的专家和创新型企业,包括一些年轻的创业者共同制定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规划。
至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启动的具体时间,万钢笑着说:“预计这两年它们都要启动实施。”
科研成果转化:要打通环节,还要推动公益性
陕西的苹果、大枣,宁夏的枸杞子,江西的脐橙,新疆的马产业,西藏的青稞·牦牛……谈到科技成果转化,万钢列出了一串各地特产,“这都是农业科技人员把他们的成果运用转化到各地,推动了当地特色经济发展。这种科技成果转化应该给予奖励和支持。”
万钢介绍,前年10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公布,去年年初国务院制定《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不少难题得以破解。
面对记者有关职务发明所有权的提问,万钢回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在转化应用中的收益净收入50%以上可由发明人享受,“这是这次成果转化法很重要的改革。”
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净收入计算方法、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方面,万钢说,有的已经发布了相关细则和法规,还有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很多行业都具有引领创新、推进创新的作用。”万钢告诉现场的记者,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方面要打通环节,使政策更加顺畅地落实落地,使每一个科技人员都有收获感;另一方面,还要推动公益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把科技成果更多地应用到农业发展、扶贫攻坚和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等方面。
“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万钢说。
改革“加减法”:要在服务上做加法,检查上做减法
科研经费怎么用好、用得有效,同时又要减少科技人员的杂事、琐事?
万钢提到了改革“加减法”:今后的做法就是在服务上做加法,在检查上做减法,在管理方面更多赋予高校、院所自主权。
“科研经费改革是国家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万钢介绍,去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科技人员代表就此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此后,《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措施,比如,如何给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包括自主调剂科研项目预算、自主确立劳务费比例、自主安排科研人员的绩效奖励等。
万钢特别提了对科研人员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他说:“要进一步支持大企业、龙头骨干院所与高校和青年人共同建造专业化众创空间,使年轻创业者的梦想能够更快地接地气,接到市场上去。”
“今年是规划落实落地的重要一年,需要我们更加担当,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从而使各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高校能够更加担当;要提升服务能力,减少科技人员在琐事、杂事上浪费时间;要总结更多案例,帮助大家在新政策落实方面有更好的把握;要连接各项政策,打通各个环节,推动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落地。”万钢说。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