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两代人三十载战矽尘

    发布时间:2015-01-13

本刊记者  张欣浪    

   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矿山、冶金、建筑、机械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不仅引起我国危害最大的职业病尘肺等高发,而且是危害大众健康的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尘肺以肺组织渐进性纤维化为特征,致使呼吸功能严重下降,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因此,不仅造成劳动力大量丧失,而且还带来巨大疾病负担,仅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280多亿元。
   生产性粉尘中矽尘分布最为广泛,不仅导致矽肺,还可引起肺癌,特别是矽肺与肺癌关系,学界一直以来争论不休。为深入研究矽尘导致健康危害的规律,1986年,同济医学院教授陈镜琼被选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工作,开始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矽尘、矽肺和肺癌”的研究。
   陈镜琼教授着手开始在中国开展矽尘接触工人的大人群调查。为尽可能多地获取第一手真实的数据和资料,她和同事们从江西的钨矿、广西的锡矿到湖北黄石的铜铁矿……仅仅半年的时间里,研究组几乎跑遍了全国1/4的地方。最终,从40多家厂矿中选择了既往监测和体检资料较完整的29个厂矿。这些厂矿的7.4万余名职工被确定为追踪对象,组成“接尘工人队列”。收集和动态随访队列成员的职业史、矽肺诊断、死因等资料,成为陈镜琼教授和同事们的重要工作。在没有手机、便携式计算机的年代里,随访如此大规模的队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企业建立在偏远山区,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整个团队每年有大半年的时间奔波在全国各个厂区。
   2000年,陈镜琼教授退休。关于自己的接班人,她做了非常慎重地诸多考虑,最终,自己的得意门生陈卫红教授成为她心中的不二人选。
   彼时陈卫红教授已经被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聘为高级研究员,进行生产性粉尘健康危害的实验研究,她1997年前往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进行粉尘理化特性的研究;1999年前往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的职业卫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年后留德工作,因在职业卫生专业国际最权威杂志《OCCUP ENVIRON MED》上连续发表了2篇粉尘健康危害的论文,逐渐受到欧美学者的关注。
   接到导师的邀请之后,陈卫红教授几乎没有犹豫,决定放弃已经在德国获得的职位,回国接过该项目的工作。因为她深知——生产性粉尘研究最好的研究人群和最大收益对象都在国内。2003年底,陈卫红教授正式回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继续研究。主要围绕生产性粉尘长期接触导致的各种不良健康效应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进行防护的研究。
   其实,在陈镜琼教授退休后,“接尘工人队列”的随访就遇到经费短缺的困难。当时还在德国工作的陈卫红教授,倍感焦急。她注意到欧盟石英工业协会和德国工伤保险协会正在寻找好的矽尘的研究人群,就主动介绍该项队列的情况和预期成果,凭着队列的良好基础争取到2家协会的经费以支持队列的继续随访,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90%以上队列成员终身职业史及健康状况的随访。
   正式回国工作后,陈卫红教授非常注意结合自己在国外5年科研工作收获的经验。她介绍说,西方国家因为开展生产性粉尘危害研究早,通过生产自动化等手段,粉尘控制力度要明显优于国内很多企业。她先后合作过的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和德国工伤保险协会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都十分重视应用研究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将科研理论转化。
   两代人近三十年的生产性粉尘队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首先,该研究阐明了生产性粉尘致尘肺病的规律。陈卫红教授和同事们发现,粉尘累积接触量与尘肺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据此,提出了工作场所矽尘的接触限值,该限值随后被国家标准采纳,成为工作场所控制矽尘浓度的主要依据。该发现也是欧美国家制定工作场所粉尘接触限值的主要依据,获得了国际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其次,确证了生产性矽尘的致癌作用。经过长期、大样本接尘队列研究,排除混杂因素后,项目组建立了不同接尘水平的肺癌危险度模型,发现接尘者肺癌是非接尘者的1.26~1.70倍,肯定了矽尘致肺癌。该成果为致癌物判定权威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认矽尘致癌性贡献了68.7%的分析样本例数,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学术影响。
   第三,项目组发现了生产性矽尘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大人群、长期随访发现,即使接触低水平矽尘也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升高的规律,矽尘浓度每年升高0.1mg/m3,肺心病、冠心病和总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6.0%、4.2%和2.2%。更新了对矽尘健康危害的科学认识,加强接尘者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是重要的、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四,项目组构建了粉尘导致相关疾病较为完整的预防体系。在筛选、优化基础上规范了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依据接尘与尘肺等发病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提出矽尘接触限值为1mg/m3,解决了尘肺病预防中粉尘控制水平的世界难题;依据尘肺发病危险建立了粉尘分级和分级管理的国家标准,满足了经济和有效控尘的国家重大需要。研究成果已形成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粉尘接触限值和粉尘作业分级等7项国家标准。全国推广单位尘肺发病例数下降60%至94%,促进了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辛勤的工作换来了累累硕果。2006 年,该项目论文获得美国国家职业安全研究所Alice Hamilton人类研究奖,颁奖委员会评价该项目:“接尘工人尘肺的流行病研究和作业点粉尘表面包裹分析为阐明尘肺发病机制做出贡献。”
   2007年,湖北省科技厅组织项目鉴定,鉴定意见称“该项目研究设计合理,实施方案周全,质量控制体系完善,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接触矽尘工人队列研究。”2014年,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已顺利通过评审。
   在实际应用层面,研究成果除在国内推广,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纳入指导各国预防粉尘危害的官方文件大篇幅引用。2012年,美国劳工部修订矽尘接触限值文件用10余页篇幅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结果。2012 年2月,德国有害物标准委员会流行病学部来信告知引用该项目的成果“接尘的剂量反应关系”,作为德国修订《矽尘接触限值法规》的依据”。
   在采访中,陈卫红教授多次和记者强调,自己只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做了总结,如若没有陈镜琼教授等开拓者的努力,断然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同时,项目组其他主要成员对项目成果均有独到的贡献,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邬院长、杨磊教授,以及长期合作进行粉尘研究的谢立亚教授、陈杰教授等。
   研究之外,陈卫红教授和导师一样,承担了教学任务,她时刻记得自己从导师那儿收获的一切。她十分注意及时将科研工作最新进展与教学进行结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提醒他们大量阅读本领域最新的文献,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鼓励他们敢于想象和创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言。
   对于未来中国职业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陈卫红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中国职业人群数量大,职业有害因素仍比较普遍,具备进行职业流行病学研究需要的有利条件;同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服务职业人群,是很好的研究选择点。
   “职业人群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保护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她表示,未来除了继续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毒物的继续研究外,将会更多关注骨关节疾病、工效等领域。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