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3
——记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策
本刊记者 张天龙
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有这样一个女人,她一脸温婉笑容,美丽智慧,干练坚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科学界中,她犹如浩瀚星空中的一轮明月格外显眼。她是冰心所说的“真”、“善”、“美”,读她如品上等香茗,润心芬芳。她,就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策。
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王策总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交口称赞:执著、踏实、有胆识、有创造力、能吃苦,她是新时期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踏足学术,谁说女子不如男
生于一个渴望当科学家年代的王策,年少时就把居里夫人作为人生的目标。1982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王策被分配到吉林省纺织工业设计院。她从点滴小事做起,在一线踏踏实实工作,积蓄着他日实现梦想的力量。
机遇总是会青睐有准备的人!1986年,王策有幸作为中德两国政府互派150 名进修生中的一员被派往德国进修高分子化工与企业管理。1988年,在圆满完成进修任务后,王策回到所在单位。年轻的王策从这时起就已经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了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1991年王策自费赴奥地利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她在奥地利主攻高分子科学。一年后,她用德语完成了两门必修课,撰写了研究生论文,7位评审教授一致认为:这是一篇高水平的硕士论文。接着,王策开始作博士论文,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工作。在奥期间,王策还担任了维也纳地区中国留学生学生会妇女部长。
一段成功故事,人们都会格外留意起点。王策的起点没有多少传奇的意味,她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行进,而一切又是那样顺理成章,因为坚守、执著、进取、刻苦,才会收获、成功。
1995年2月,王策的丈夫张万金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化学系作博士后研究,师从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导电高分子领域的创始人麦克德尔米德教授。1995年5月,刚摘取博士学位的王策随后来到美国费城,在Drexel大学作博士后。不久,女儿张靓也去了,一家三口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团聚了。
通常一个女人在30多岁都在为家庭奉献,可好学上进的王策却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在美国,她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中。当她置身于男性同行中,与他们一样从事研究工作、出席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她为自己来自于一个能为妇女在高科技领域里纵横驰骋创造充分条件的国家深感荣幸。
遭遇困境,初心不改科研志
1997年初,王策在所从事的溶胶-凝胶领域有了重大进展,她首先想到的是:“这些成果应该属于自己的祖国,应该属于养育自己的沃土。”同时,放眼国内,国家发展得这么快,等国家建设好了再回去,自己会因没贡献力量而愧对国家,而后悔不及。他们提前半年就买好了一家三口的回国机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国创业,一天也不能多留!女儿对此态度更是坚决。
同年8月,王策举家回国。母校吉林大学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融洽的工作氛围,使王策和丈夫张万金无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上都如鱼得水。但“天有不测风云”,张万金由于劳累过度,患了脑出血,被送进医院。守候在病床前的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丈夫从病魔手中夺回来。丈夫病了是现实,只有面对和改变它。在张万金病后一个月,她就上班了。
科研工作很难一帆风顺,此时的王策承受了很大压力,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一边从事科研工作,有人担心王策挑不了这副重担,给予她善意的提醒,但王策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先接过一个10人课题组,后又承担英语化学专业课程。在这段时间里,王策不但要备课、授课、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要申请科研经费,撰写论文、申请专利,更要照顾好丈夫、女儿,其工作量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古人云,多难兴才。正是王策面对逆境溯流而上的勇气和自强不息,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终让她迎来科研生涯中顺风扬帆的又一片天地,她在科研取中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溶胶-凝胶技术是制备无机材料不可缺少的技术,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双组分催化剂体系的活性总是低于单组分体系活性。因此,王策带领课题组发明了本体溶胶-凝胶技术、复合本体溶胶凝胶技术以及单组分溶胶-凝胶技术,成功地制备了负载与SiO2表面的高效能硫酸化的纳米ZrO2催化剂。它的成功使他们获得美国化学会第220届和221届化学学会(ACS)、美国2001年夏日戈登研究大会、法国2001年二氧化硅(2001 SILICA)邀请作大会报告。在2000年、该项成果又获得了ACS催化与加工专题讨论会“未来发明奖”。与此同时,王策还带领课题组在国内很好地完成了吉林省科委的研究项目,鉴定会上受到催化剂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评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2000年,王策又带领着课题组在国内第一个开展了一维有机高分子纳米材料——纳米纤维的制备。为了发现有机纳米纤维/无机纳米粒子杂化后出现的新的科学现象,他们创立了纳米粒子/纳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不但解决了人们长期以来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而且大胆地提出了高聚物介电行为连续可调的设想,借此不但可以填补负介电、高介电、超低介电常数材料的空白,还可以做到可控可调。第一篇有关纳米纤维与纳米粒子复合的文章发表在2003年的“Synthetic Metals”杂志上,引用次数已达到为99次。随后全面实现了无机氧化物、半导体、金属粒子、有机金属与纳米纤维的复合、组装以及图案化,做到了内外结构可控。在Advanced Materials等多本高端杂志上相继发表文章。
由此,王策课题组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领域所做的贡献,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所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也是前几位的,王策教授已经俨然成为国内纳米纤维第一人,这与她数年磨一剑是密不可分的。
学无止境,潜心事业结硕果
由于王策在美国时参与了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工作,因此,在吉林大学合校以后,王策与其丈夫张万金一起合作,在电活性苯胺低聚物合成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共同发明了一种假高稀技术来合成聚苯胺齐聚物,(假高稀技术合成苯基封端聚苯胺齐聚物,专利号:ZL 98 1 22357.5.1;),成功地合成了“苯基封端苯胺低聚物(专利号:ZL 98 1 15350.X;)和电活性大单体(专利号:ZL 98 1 08689.6;)。这些电活性苯胺低聚物在防腐涂料等方面获得成功的应用。
基于此,美国军方多次来函邀请他们夫妇去美国作特邀报告。在美国2000年化学学会“金属与防腐”专题会上,王策作了会议特邀报告,该报告被改写成文章,收集在ACS丛书中;在2001年出版的“海外高分子科学的新进展”书中,王策又与危岩教授合著了第十五章“电活性聚合物的新合成方法”。
就是这样,王策投身科研事业,一干就是无数个春秋。2001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张万金和王策发起了建立吉林大学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的倡议,并于同年11月份,实现了这一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实验室正式运行。
实验室成立伊始,便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潜力。在王策教授与张万金教授的带领下,他们把导电高分子与纳米相结合,提出了有机纳米功能材料的概念,建立了合作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聚合物纳电子学(2003-2006年)”的资助。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王策承担了主要的工作。最初的实验做得很艰难。一次次的失败令她身心疲惫,她深感研究路上的艰辛和迷茫,她甚至想是否还应再继续下去。最终她选择了勇敢面对。她开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不断地借鉴其它实验室的经验,反复寻找失败的原因,一次一次地实验。
最终,经过她和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他们发现了在强碱介质中聚苯胺新型结构聚氮烷的存在;设计与合成了哑铃状纳米级苯胺低聚物;用电纺丝法制备出硫化铅纳米粒子均匀分散于PVP复合纳米线;成功将硫化镉纳米粒子分散于聚苯胺导电高分子微纳米线中,该工作发表后被美国化学会主办的网站介绍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获得了带有绝缘包覆层的铜纳米线;成功地制备了Ag/TCNQ/PAN纳米纤维膜,发现该膜具有很好的记忆存储功能(Small, 2006)。2006年,该项目顺利通过专家严格的评审验收,整个团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共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8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17篇,主要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收入“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20周年”汇编中。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在导电高分子的合成与性质研究以及高压静电纺丝纳米纤维领域成就突出,两大方向都已经在国际相应领域名列前茅。
直面曲折,大写出无畏人生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总是会不期然地遇见岛屿和暗礁。正当王策和张万金卓有成效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2008年2月,张万金再一次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失去语言功能。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王策依然坚持着工作,在照顾好丈夫的同时,又担起了两个科研组学生的指导工作。
王策说,年轻时遇到一点坎坷荆棘,受一点苦难,算不了什么,这锻炼出她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诚如王策所言,经历苦难之后,她最终以超出常人的努力,将所在课题组的纳米纤维研究水平带到了国内外领先的地位。她成功地制备了连续长平均直径为80nm铜电缆,获得了具有低介电常数高分子纳米纤维膜,开发了微纳米无溶剂电纺丝技术,发明了制备快速响应-恢复陶瓷基纳米纤维湿敏传感器的方法,获得了一种含有银纳米线的高介电复合材料和侧链含有苯胺链段的全有机高介电共聚物,再次申报了六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们还在化学领域的高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同时还获得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基金委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2010年3月,丈夫不幸离世,给王策带来了极大地打击。但是,她再一次擦干眼泪,完成丈夫未完成的心愿,她整合两个课题组,把研究方向根据项目内容分为四块,努力培养年轻教师,增强组内科研力量。她还与学校总体思想保持一致,在人才年,她为学校引进了科学杂志编委瑞包克曼教授作为他们的唐敖庆讲座教授;在学生培养年,她有多名学生获得各种社会奖学金及学校一等奖学金,还招收了国外留学生进行培养。紧接着,她梳理了全组的工作方向和目前高压静电纺丝领域所面对挑战。她发现,高压静电纺丝技术的匮乏是限制该领域发展的瓶颈,开始与国内工业界人士联系,寻找解决办法。这时她认识了现任丈夫金昌显。
2011年,他们共同创办了长春吉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任董事长,主要从事电子机械专用设备、纳米纤维及其应用技术的研发、相关产品销售。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高压静电梭纳米纺丝装置,发明人:张靓 金昌显,专利号:ZL2011 1 0041949.2”和“高压静电电子梭纳米纺丝装置,发明人:张靓 金昌显,专利号:ZL2011 1 0217431.x”具有国内外独一无二的静电纺丝生产技术。实现了商品销售。2012年还拨款30万元给吉林大学用于纳米纤维材料在医用、催化、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并一起组织了“第一届全国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会议”,获2012年“中国静电纺丝技术特殊贡献奖”。
同时,组内其他工作进展顺利。2012年,她再次申报两项专利,现已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两篇综述性文章,对高压静电纺丝领域和一维导电高分子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给予了充分的总结与展望。
付出总有回报!回国15年来,王策在所涉足的科研领域共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有180余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5项,已批准24项。承担了24项国家、部级、省级科研项目,其中20项为项目负责人,总科研经费千万元。1999-2000年度,王策被评为吉林大学教授和“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被聘任吉林大学一级教授。2004年,获新世纪第二届巾帼发明家称号和美国杜邦公司优秀青年奖。2005年,被评为长春市“三八”红旗标兵;2006年,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近年来,王策更成为国内外多家杂志社的文章评审人。任捷克纳飞歌特全球卓越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意义。那是超越煮饭清洗、照顾孩子,人生命的意义远胜于此。我不能一生终老在洗茶杯上。”2012年上映的传记电影《铁娘子》中撒切尔夫人的一席话至今萦绕耳畔。同为女性,我一直在深思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地轰轰烈烈,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精神导师。机缘巧合,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王策教授。韩愈说《诗经》“正而葩”。听王策的故事,方知,为人也能端正而富饶,渐次开出美善的花。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