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李晓文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15-09-16
青少年时期的姜良铎是榆林地区公认的“学霸”,文理兼优。他一度有一个“飞机梦”,对于航空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之后,由于能力突出,品格优秀,一度也有从政的机会。但是最终阴差阳错,机缘巧合地走进了中医的世界。用姜良铎的话讲:这也是运也,命也。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姜良铎开始了他的济世救民之路。从最开始的赤脚医生,在家乡为村民看病,到后来在药材公司上班,几乎干遍了和中药材有关的所有行当,再到进入正规的高校,师从张学文、郭谦亨教授以及中医泰斗董建华院士,成为新中国培养的首届中医学硕士和博士。“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他在中医博大精深的天地里驰骋翱翔,不断积累。四十余年的行医经历,让姜良铎深深地悟到:中医没有捷径,没有机巧。所谓道法自然,任何事都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顺势而为。世界上的有很多事和中医一样,都是“急不得”的,要慢慢来,不能妄图一刀切断。
就是这样一个“不紧不慢”的老头儿,却常常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道治愈了大批疑难杂症,在应对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仅得到了中医学界的高度评价,更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了中医的力量!
“刘海若事件”奇迹的缔造者
2002年5月份发生在英国的一场震惊世界的交通事故——那场导致7人死亡70多人受伤的火车出轨事故,使得几乎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开始关注起那位在异国他乡遭遇不幸的凤凰卫视女主持人刘海若。而“刘海若事件”一下子将一向行事低调的姜良铎和中医药推向了事件舞台的最中心。
刘海若经英国医院抢救后,被判定脑干死亡。她的家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要求中国专家一同会诊。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将刘海若接回到国内治疗。刘海若在英国就诊的时候,由于抗生素已经用到顶级,之后又出现双重感染,对所有抗生素产生耐药。又因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引起高烧不退,情况非常危急,院方决定邀请中医加入联合会诊,用中药治疗。
作为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发烧发热和脑病的姜良铎被委于重任,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诊,并与凌锋和周德安组成了三人的“救治专人组”。姜良铎第一次给刘海若把脉的时候,刘海若正处于肺感染、菌群失调和昏迷阶段。姜良铎确诊刘海若为气阴虚,神昏窍闭,特别制定了一套扶正驱邪、调节阴阳、醒神开窍的治疗方案,采用中药注射剂、中药口服剂以及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方式。他特别强调:“药味不要过于猛烈,辨证论治,急病慢郎中,急不得,顺其自然按病情用药。”
姜良铎表示,中医历来讲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要对症,虽然中医里没有“脑死”这样的名词,但是中医很早就开始进行昏迷的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他一直对于刘海若的病情抱有信心。果然,中医药又一次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刘海若一天天好转起来。姜良铎此后又两次?方,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最终让刘海若的病情转危为安。
从被西医宣判脑死亡到中医药介入后的神奇康复,刘海若创造了现代医学的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正是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合作创造的。英国医生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被姜良铎和他的中国同行们做到了,这件事让全世界对于中医刮目相看,影响力非常大,中医得到了正名,也赢得了尊重,可以说姜良铎功不可没!
“非典”时期的健康守护者
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的那段经历回忆起来依然触目惊心,高烧、昏迷、高死亡率,令人谈SARS色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姜良铎不惧个人安危,视病房为战场,视疫情为命令,敢于担当,亲临一线,对SARS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病情演变等进行深入分析。在他看来,非典这种急性传染病就是中医意义上的“瘟疫”,特点是发病广泛、发病快。而中医在以往对于瘟疫防治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他很快就理出了头绪,提出了中医预防的治法和用药,制订了防治SARS的中医预案。
姜良铎带着这套方案作为中医界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主持召开的SARS防治会议。这个被称为“姜八味”的预防方案在会上得到了各位专家院士和刘淇书记的一致认可,刘书记当机立断,拍板在姜良铎所在的东直门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这个药方,并且动员所有媒体向市民宣传可以用中医预防非典。800万副!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方剂数量,“姜八味”作为国家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预防“非典”的方案,在那场灾难中,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自从“非典”之后,人们认识到中医在应对传染病方面的价值。中药应对瘟疫的效果甚至得到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认可。国家建立起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一整套的预防机制,中医能第一时间参与、防治而且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而姜良铎作为呼吸热病及传染病学方面的专家,总是义无反顾地奔赴在疫情的第一线。
2008年安徽阜阳等地手足口病暴发,大批患儿经受病痛的折磨。姜良铎参与制订了中医治疗方案,促进康复。
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全球肆虐,姜良铎再次积极投身于甲流的预防及治疗,亲临一线,参加危重甲流病例的会诊及抢救工作,提出预防甲流的中药预防处方。他参与研制的抗甲流的有效中药“金花清感方”,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优势。
而不久前在非洲地区的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和在韩国流行的Mers病毒,也引起了姜良铎的重视。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积极做好国人的预防工作,并希望能够运用中医药在急性传染病领域的优势对国际疫区的人民有所帮助。总之,早已年过花甲的姜良铎,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忙碌操劳的身影。
姜良铎的努力让世人看到了中医的力量。众多事实证明,中医是科学有效的,在国内国外的医学领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人体排毒的“生物管道工”
姜良铎认为,人体在新陈代谢和与外界交换物质时都会产生有害的废物,即中医所谓的“毒”。正常情况下,人体保持着动态、立体、完善的排毒功能,如果排毒系统出现异常,不能正常排出废物,人就会生病,所谓“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由此,姜良铎逐步演变发展建立了“生物管道”学说。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座大楼,如果水电不通,排污管道堵塞,那么很多功能就丧失了,就成了一座死楼,无法生活下去。而西医所说的气管、血管、神经以及中医的经络、血脉,这些都是人体内的管道,如果这些管道不通畅,消化管堵塞、气管堵塞、血管堵塞,淋巴或者脊髓中发生堵塞,那么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经过科学的统计,大部分疾病都与管道不通畅有关系。
姜良铎开玩笑地说,自己就是要做一个“生物管道工”,要让每一位来就诊的患者做到经络通畅,气血安和,脏腑平衡,在管道里面完成物质交换,吸收精华,排出毒素,保持健康。他提出了“从毒论治”“从通论治”这一系列的新理论对于临床上的指导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说糖尿病、气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以及各种顽固性的疾病等等,都可以用生物管道学说来解释和治疗。该学说为这类疾病的诊治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在疫病诊治方面运用非常广泛。
“从状态论治”的提倡者
姜良铎虽然是一名“老”中医,但他绝不保守,擅于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中医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传统中医讲“从病从证论治”,姜良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提出了“从状态论治”的说法。
他认为,过去的论治只是讲一个点,但是实际上中医要看一个综合状态,要从多个病症多种层次多种原因综合考量做出结论。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性、系统性,在于把人的身体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无论是望闻问切,还是仪器检查,其结果都是为医生提供病人当前身体状态的信息,医生要善于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判断人的身体状态,进而“从状态论治”,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姜良铎又做了一个比喻,将人体看作一台电视机,它的各个元件都是好的,没有问题,可是它的工作状态不好,有时有图像没声音,有时候有声音没图像,这都不是最佳的工作状态。而从状态论治就是要将人体健康维持在一个很好的状态,将疾病状态或亚健康状态扭转为健康状态,这实际上是状态的动态辩证论治体系,比以往的从病证论治理念更清晰。作为一个中医,你要考虑的应该是这个人在什么时间、患了什么病、有哪些具体症状、应该采取什么对症的治疗方法才是正确的。优秀的中医绝不是按书索骥千人一面的方法,因为病人的病态常常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个体化治疗必须从状态出发论证,应该拥有运筹帷幄的大局观,对于不同的病患“量体裁衣”。
中医未来希望的传承者
年近古稀的姜良铎依然坚持着门诊和病房的医疗工作,同时为了中医的未来,至今仍坚持给学生们授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实践中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学生们。姜良铎说,中医的传承是讲究悟性和缘分的,想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很困难。光从成才周期上看,按现在的教育体系,本硕连读需要7年,博士3年,至少还要经过5到10年的临床实践的时间,这样算下来,在老师倾囊相授,学生刻苦钻研的情况下,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周期起码需要15年之久。
现代中医应该根据实际现状不断地相应完善自己,中医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知识的过程,中医不应该抱残守缺,而要与时俱进,所以姜良铎主张自己的学生在传统的“读经典、抄方剂、多实践”的中医学习方法之外,还要努力了解和学习西医知识,了解现代医学的前沿,能够做到中西医融会贯通,相互借鉴,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医自身的学术。不管采取何种办法,只要能解决病人的痛苦,这就是一个医生的天职。
姜良铎表示,中医行业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行业,要根据不断的变化来学习和总结。作为中医内科学和中医急诊学的学科带头人,40余年的从医经历让他积累下了高达五六万份的病案,他打算以此为基础,计划用10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完成一部纯学术性的著作《循病从态论治》,留予后人。
谈到中医在很多人眼里是一门过时的学科,是一门伪科学时,姜良铎表示,这种错误的观念迟早会被现实扭转过来。中医不仅是医学,是科学,而且还是一门哲学。中医这种源于自然的治疗方法,讲究天人合一,永远不会被消亡。而至于如何让这门古老的传统医学,能够跟上时代的节拍,跻身世界潮流?姜良铎还是淡定地表示,不要急于求成,要顺其自然,只要做好我们自己的分内之事,代表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结晶的中医药走向世界早晚是水到渠成的事。
专家简介:
姜良铎,全国首届中医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担任中国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热病学科带头人。迄今,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从毒论治》、《论环境毒》等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 资讯
-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