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4
——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王生进
本刊记者 黄 健
盛夏的北京,炽烈的阳光炙烤着万物,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掩映在一片绿茵之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和喧嚣,随处可见的是大幅科学家的照片、精致的科研会议海报,淡淡的学术气息弥散在四周,连空气中都蔓延着创造和梦想的味道。叩开该所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研究室的门,迎接我们的正是今天的主角,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导,安防专家王生进。
从一个负笈东瀛求学的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安防领域的知名专家,对一个坚定的行走者意味着很多;从求学、治学到授学,对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也不只是时间的概念。从回国初期的种种不易,到现在的科研教学齐飞,无论是王生进还是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都走过了一条“行稳致远”的道路。
选择科研开始不懈的攀登
“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东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2003年在日本NEC互联网系统研究所任研究员,2003年10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图像模式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领域基础研究。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信研院汽车电子实验室副主任。并担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短短的简历背后,是一条令人艳羡的成长轨迹,更是一条不断攀登科研高峰的路途。
在日本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之后,王生进到日本NEC公司工作了五年,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出国愈久,回归的念头愈强烈。2003年,王生进主动联系了清华大学洽谈回国事宜。此时,日本NEC公司也开始着手在中国建研究院,希望王生进回国主持相关工作。权衡再三,王生进选择了到清华工作,在电子工程系图像图形技术研究所(现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王生进把研究方向定在了智能信息处理这个方向上,研究成果重点将应用在公共安全领域。
“目前我们研究室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一是文字识别,这是当年吴佑寿院士和丁晓青教授做得时间比较长的方向;二是人脸识别,主要以丁晓青教授为代表,三就是我回来之后负责的智能视频处理这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一是做了一些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将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运用于日常视频监控录像的海量数据分析,特别是对于人、车、物等重点要素及其特征予以识别的算法应用;二是与安防部门合作,和平安城市建设相结合,做了一些应用上的探索。”因为研究内容的重要性,王生进还兼职担任了全国安防标委会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网上巡查视频标准专家组顾问委员、公安部公共安全和安防领域专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公共安全(安全防范)领域立项专家组成员、北京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非凡智慧成就事业的辉煌
同事们都说,王生进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学术研究领域,他既有远见卓识,更有打破常规的气魄。的确,当年回国加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图像图形研究所,他选择从事智能视频处理这个新的研究方向,是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2000年以后信息化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力量应该是未来的朝阳产业,有着无比广阔的前景。10多年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充分证实了他当初的判断,而智能视频分析则由于其关键内容是基于视频的人、车、物的检测和分类,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领域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其研究已成为国际上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在专业领域,王生进多年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自动目标识别与跟踪、智能视频分析、生物特征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智能视频图像处理中的高维信息的鉴别问题,提出面向鉴别的维数压缩方法,获得模式识别关键的维数压缩鉴别特征;提出集成学习理论的方法,建立集成识别系统最优的信息融合理论和模型;并以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目标跟踪为基础,构建对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有重大需求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近年来,研究团队获得了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个国家项目支持,并取得出色成果。其中,他在2007-2008年度主持的863计划项目“基于人类视觉感知和认知机理的视频图像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研究中,共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6篇,EI论文12篇,在本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合作翻译出版图像处理专著1本,申请发明专利5项。至今为止,他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篇,已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6项),软件著作权3项。作为起草人之一,他还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安全防范系统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术语》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SVAC)》。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NEC卓越研究奖1项、获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等奖励。
在科学研究的内容上,王生进认同清华大学提出的理念——科研应是“顶天立地”的研究,‘顶天’就是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与世界同步,‘立地’就是研究成果要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非常幸运地,我赶上了平安城市建设这个比较好的时机,使得我研究的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有了被国家需要的应用前景。”正如王生进所言,由于该项技术将目标检测、特征识别和分类技术结合起来,使得对大范围场所的监控得以实现,可以提供对国家重要安全部门和敏感的公共场合进行全天候、自动的、实时的监控手段,因此能够满足面向国家防恐反恐和公共安全等真实场景的需要,其研发的技术已经应用在了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监控系统等实际场景中。
但是,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监控系统的稳定性、适用性,以及智能性,这是智能监控系统实用化的前提。“十一五期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搭建监控系统这个平台,平台搭好之后,现在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在录像,事件发生之后,需要从海量数据中去甄别和查询,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希望把这项技术做得更智能化,最好能事先预知某些危及公共安全事件的苗头,智能分析、感知和提醒防范,让技术‘活’起来。”
集体荣誉彰显工作的价值
“我所从事的事业与公共安全直接挂钩,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用个人所学、所长、所创,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年来,我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和社会服务,我觉得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王生进在接任所长时,就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要把队伍带成学校一流的科研团队,需要远见卓识的能力和科学发展的眼光。上任之后,王生进首先把各个研究室的力量集中起来,确定了研究所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其次,他努力为所里的科研人员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近年来该所主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973、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和985项目、其他部委以及众多的国际国内横向合作项目。在视频、图像和语音数据的压缩编码与传输、文字识别(OCR)、生物特征识别与视频监控、语音识别、高速图像处理系统、基于内容的视音频信息检索和挖掘、网络信息挖掘和信息安全等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部委奖励。
2011年,电子工程系进行学科调整,将图像图形研究所和网络与人机语音通信研究所合并而成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王生进继续担任所长,团队更大了,任务也更重了,但王生进的信念没有变,他仍坚持着最初的梦想,为信息处理领域添上一笔的梦想。
培养新人竭尽教育的本分
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职后,科研与教学成为了王生进工作的两大重心。如今的大学里,这两项任务常常有冲突,尤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培养研究生,必须兼顾到他们的就业,因此要做到科研与教学各不偏废,实属不易。但王生进觉得,个人的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培养新人、壮大科技队伍,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创造型国家的必要前提。他热爱自己的专业,因此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成为自己的同道,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他愿意给本科生上课,把进入信息处理研究领域的钥匙交给更多的年轻人。在繁重的科研攻关、团队管理工作之外,王生进目前仍主讲两门本科生和一门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以及多个专业讲座课程。对于每一门课程他都要花上大把的时间认真备课。
关心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材施教,是王生进在教学上的另一种真诚。回国后的2005年,王生进除担任研究所所长,他还是电子工程系的年级主任,肩负着全系2005级11个班的学生管理工作。他根据学生的特长、性格,引导学生们扬长避短制定相应的选课计划和职业规划。在帮助研究生确定课题时,他会综合考虑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因而一些研究生毕业时,由于拥有了市场前景不错的新技术而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在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王生进将该所的学科发展方向确定为基于云计算的跨媒体海量信息处理与认知,即图像处理与认知、文字识别与语言理解、图形处理与虚拟现实、语音与音频处理、网络信息处理、通信信号处理。研究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现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向多源多模,智能化,网络化,以及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目前形成9个主要研究方向。同时,研究所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坚实,科学学识广博,系统开发能力突出,具有高度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王生进和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这个团队苦干、实干,勇攀信息科技高峰,他们不愧是民族的骄傲、人民的自豪。
专家简介:
王生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图像图形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信研院汽车电子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自动目标识别与跟踪、智能视频分析、生物特征识别等方面研究工作。近年来在计算机视觉、视频图像模式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创新的研究成果,在IEEE Trans. SMC、PRL、ACM、自动化学报、中国图像图形学报等国际国内重要刊物和CVPR, 即CVPR,ICPR, ICIP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90篇以上。目标检测与跟踪方面的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具有“原创的”、“突破性”。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6项),软件著作权3项。作为起草人之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安全防范系统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术语》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SVAC)》。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NEC卓越研究奖1项、获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任北京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公安部公共安全和安防领域专家,全国安防标委会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网上巡查视频标准专家组顾问委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公共安全(安全防范)领域立项专家组成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共安全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寻找青年科学之星”评审委员会信息技术领域评委。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