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5
本刊记者 刘承峰
“如果因为保护自己而亵渎了生命的圣洁,那么,我宁愿选择风险与担当!”
——丁明超· 航天中心医院
这是一位青年医学工作者发自真心,最简朴的话语。在医患关系成为普遍问题的今天,寥寥数语,喊出了青年医者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勇气和气魄。
丁明超,1977年11月生。航天中心医院外周介入血管科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硕士,兼任北京医学会再生医学专业学组秘书长兼委员,国际血管联盟青年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会青年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介入放射学与细胞治疗学。擅长于疾病的细胞介入移植治疗、肿瘤介入治疗、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成形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栓塞治疗等,尤其对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著18篇,出版专著1册,立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并获取院内重点立项课题10项。2008年被评为北京奥运会“微笑服务大使”。
“凡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为医也。”这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对“医者”的界定,成为后世行医者的医德典范。丁明超自从医以来,一直以一名“医者”应有的品质来要求自己。难能可贵的是,置身杏林多年,他将自己的从医之路走出了特有的风采:他是一名医者,也是一名学者;他以“介入”为手段,保住了无数患者的手足,托起了无数家庭的明天。尽心尽力,只为医者仁心,无愧于心!他将自己称为快乐的血栓“清运工”。
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2013年3月的一天下午1时,航天中心医院外周介入血管科一台手术正在紧张地进行。动手术的是一名罹患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这样的血栓造成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的几率很高。雪上加霜的是病人因腰椎间盘突出刚做完手术,这是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且左下肢静脉血栓已累及下腔静脉,取栓过程中极易出现栓子脱落,这已触及介入治疗的禁区。血栓怎么取?没有先例可循,没有资料可查!
主刀医生丁明超将滤器植入时,在场的医护不禁替患者捏了一把汗:造影显示深静脉血栓确实已累及下腔静脉末端,血栓可能随时脱落!但丁明超依然镇定自如,顺利经颈静脉置入滤器!并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安全地将下腔静脉内的血栓取出;大家都长长吁了一口气,手术要再晚一些,致命的肺栓塞必将发生!之后,静脉取栓顺利!局部溶栓顺利!不知不觉中,5个多小时过去了,取出的血栓足足装满了100ml的无菌盆,患者的肿痛症状马上消失,运动和感觉功能迅速恢复,两腿周径差缩小5.5cm。术后24小时,病情平稳,复查未见血栓。大家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术后,病人家属紧紧握着丁明超的手,涌动的泪水饱含感激之情;而丁明超对患者及其家属同样深怀感激,是他们的信任才促成了这“手握手、心连心,共担风险、共守生命”的感人一幕。
但目前很多罹患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如此幸运。因为对下肢缺血这一病症的认识不够,他们往往会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而导致截肢!这是丁明超作为一名医者最痛心疾首的事情。下肢缺血病症的重要性,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截肢的患者中,由于外伤所致的只占很少部份,而70%是因为缺血导致的!随着人们对这一病症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相关科研及医学实践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介入即是治疗下肢血管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它能通过科学设备,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下肢血管、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经人体原有的血管管道,对病灶局部进行微创的治疗。
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医学科目,到目前为止,从事相关医学研究的成果少之又少。在困难面前,很多人避之不及,而丁明超和他的同伴们选择了迎难而上。追求卓越,是他一贯的生活态度,而这样的态度注定了他承担的要比常人要多得多。一般人不敢接的病例,他来接;一般人不敢挑战的方案,他来挑战!很多时候,他只要遵循一般常规的治疗手段就可以,但当遇到患者及家属传递过来的求助眼神,他选择了为难自己,挑战高难度。这样会很累,但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在台上坚持一分钟,对病人来说也许是一辈子。坚持了,如果成功,是病人一辈子的幸福;如果不成功,也问心无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丁明超及其团队多年来专心地投入,才换来杰出硕果。如今的航天中心医院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相关科研和实践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介入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治疗成功率达到98.5%。大医精诚,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因为深谙此意,丁明超在介入操控技术上,一直追求精益求精,严于律己。正如他所说:“我愿用自己一双普通“清运工”的手,畅通患者血脉,呵护患者生命,实现我作为一个医者的人生梦想。”
医者风范 学者情怀
接触过丁明超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有心之人”。医者仁心,但他所追求的,不止如此。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仁爱之心,是一名医者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于丁明超,这样的爱心与生俱来,且随着个人经历的不断累积与日俱增。难忘儿时病时乡医一个关怀的举动,让他感受到了医者慈心,从此立志学医,惠及乡里;难忘踏上学医之路之始,恩师前辈那一句句语重心长地嘱托:“人命关天,当认真对待”,从此他深知肩上重担,如履薄冰,负重前行,只为不负生命的嘱托??
梦圆时刻在2003年,这一年,他终于踏上工作征程,进入北京老年医院开始实践自己的医学梦想。4年时间里,他致力于肺结核咯血治疗,治愈了不少患者,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栓塞治疗经验。机遇之门在2007年打开,多年实践让他意识到下肢缺血病变研究的重要性,从此一脚跨入相关科研领域,开启了下肢缺血病变介入治疗手段科学研究的大门。从此立志科研,医者之外,当起了学者。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者’,做医生之外,还要当一名学者。作为一名学者,就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保持对前沿科学技术的敏感性以及具备很好的职业道德。”丁明超对科研前辈的这句话,记忆犹新,谨记这样的嘱托,他一路前行,一路学习,一路总结,且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为师,行医,做人,当以德为先;做工作,创事业,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从研,做学问,终极追求是创造和创新。
秉持这一人生哲学,丁明超一步一步努力完善着自己:因为意识到医学是门系统科学,他一直在不断学习,除了介入这一主要学科之外,他也在不断完善自己边缘学科的学习;努力在医学临床实践中主动寻找医学盲点及解决方案,在他看来这也创新之举;游刃在从医和从研两个工作之间,两者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自己的医学研究成果,并致力于推向大众,惠及普通老百姓,这也是他最初从医的初衷……与此同时,他也一直留心国际医学前沿思想和动态,比如时下热门的循证医学,他也做了高度评价。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也是他坚持的方向。
耐心、恒心、信心、决心……在丁明超的医学探索世界里,有着太多的“闪亮之心”,但最让人感动的要数他对患者的那份真心。“以真心换真心”,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时刻,他的这一“良方”抚慰了多少患者的心。“凡事多站在患者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成为他与患者关系融洽的“秘诀”。很多人都知道丁大夫有个习惯:他的身上永远带着一份近日看诊病人的资料清单,以便随时解答患者的来电咨询。“因为看诊时间有限,所以我把电话号码留给患者,欢迎他们下班时间给我打电话,我会把相关病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做一个详细地解答,他们明白了,自然就支持我们的工作了……”但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太多的时间属于患者,就意味着过少的时间留给自己的家人,丁明超的儿子就常说爸爸的下班时间也属于患者。丁明超谈及此,总有些无奈:“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我选择踏上从医这条道路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既然做了,我希望无愧于最初的选择和作为一名医者不变的信仰!”这,或许是他不负生命嘱托的答案所在!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