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张彪:城市绿色空间的探索者

    发布时间:2017-04-24

本刊记者  李 刚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热岛效应、暴雨内涝、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影响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建立生态安全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大多数人眼中,绿地是生态文明的象征。然而事实却不尽然。如果只是在生产生活空间内见缝插针式地布局绿色景观,而没有充分考虑发挥其生态环境功能所需的空间条件,只能达到景观美学和休憩功能,是无法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的。

2006年开始,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张彪就参与了北京市绿地资源、湿地资源以及城市生态状况调查等项目研究,取得了大量一手数据和研究成果,并在多个国内外知名刊物杂志上发表。十年来,张彪埋头于北京市绿色空间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兢兢业业地寻求着更为理想的“绿地模式”。

 

打基石,稳中求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科研来说更是如此。

  1998年,张彪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地理专业,本科阶段的他在这里初步奠定了城乡二元结构与地理空间分析方面的基础;2002年,张彪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专业攻读研究生,跟随著名区域生态学专家、现任环保部南京所所长高吉喜,在区域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方面有所积累;2006年,张彪选择继续深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师从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在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博士之前,我更多地是在积累知识,这一时期才真正开始开展自己的研究。”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始,张彪就参与了北京市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化方法研究。整整3年,张彪以北京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其水源涵养功能和土壤保持能力。在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科学模拟之后,他对不同区县、不同森林类型以及不同海拔和坡位上的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不同区位条件上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能力开展了综合评价。

  这些研究内容,形成了张彪博士论文《北京市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的主体构架。虽然初出茅庐,他所做出的努力还是推动了人们对森林生态服务的空间差异性认识,有利于较小尺度上森林资源价值的核算和不同区位条件下森林保护与补偿,为北京市森林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毕业之后,张彪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的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工作,重点针对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生态红线管控开展了系统研究,相继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调蓄雨水径流的时空作用规律及其调控对策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及观测网络构建技术”、环保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生态红线区域经济社会状况与保护成效评估”等课题研究,相继参与张家港、湖州市、深圳市、北京市等地方生态文明规划与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工作,在城市绿色空间功能模拟与图式表达、区域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补偿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探规律,优化布局

 

  “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研究探索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途径迫在眉睫。”张彪说:“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绝非大多数人以为的多建绿地就可以做到。”

  众所周知,绿色空间对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实现至关重要,可是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机制和规律是怎样的,这些都有待科研人员探索。

  张彪的科研之路起于对森林资源的研究,其后,他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绿色空间。“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北京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目的是解析北京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学机制及其规律,并探索绿色空间布局优化模式。”他这么概括自己的工作内容。

  在他看来,北京市现有大量公共绿地,空间开阔、占地面积大,这些绿地可以在北京雨水极不均匀的情况下接收滞留大量的雨水资源。因此,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滞蓄暴雨功能,是有效利用降雨、增加入渗、减小暴雨径流和河道防洪负担并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是今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防洪负担的有效途径。而且在雨水下渗的同时,也能充分利用绿地土壤的净化能力,对城区地表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张彪等人以2009年北京城市园林绿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径流系数法计算得到北京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调洪净污1.54亿m3,与2006年北京市生态景观用水量(1.61亿m3)大体相当。“这说明绿地对雨水径流的调蓄作用不可忽视。”张彪说,“我们采用影子价格法,计算得到北京市绿地年调蓄雨水径流价值13.44亿元,其中绿地暴雨缓排价值11.9亿元,如果按照二类养护标准计算【6/m2·a)】,北京绿地年养护成本17.83亿元,考虑到绿地同时具有其他重要生态服务价值,也说明了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生态重要性。

除此之外,张彪还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蒸腾降温功能等。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SSCI收录论文20篇,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6部,拥有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多次获得环保部、科技部等部委以及浙江省、北京市等省市奖励。他的研究成果表明,除了众所周知的景观美学与休闲游憩功能以外,北京城市绿色空间还具有重要的控制暴雨径流、降温增湿、吸收污染物、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以及防灾避险、房产增值、节能减排等社会经济功能。研究证实,北京城市绿色空间能控制17%23%暴雨径流,夏季能使周围环境降温0.8℃~4.80℃,并且公园绿地能使1.38公里范围内的房产价格增值10.9%左右。

 

亮数据,文明生态

 

  基于本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张彪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北京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调蓄雨水径流的时空作用规律及其调控对策研究”启动之初,他就制定了一套方案:先获取北京城区高精度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和绿地调查数据并进行处理,综合分析绿色空间格局变化以及暴雨内涝特征;再基于典型样地调查,开展绿地调蓄雨水径流实验观测,获取不同绿地类型的雨水径流系数;然后,基于经典生态场理论,建立绿地调蓄雨水功能评估模型,分析北京城区绿地调蓄雨水功能潜力及其变化特征;最后探讨提升绿地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格局优化对策。

  而在执行过程中,他的计划未能实施。“我们原计划将经典生态场理论引入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中,用场强、场势与场幅等生态场指标来表示绿地斑块调蓄雨水功能。”张彪解释说:“但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发现,虽然不同绿地斑块单元的滞蓄雨水能力可以用场强表示,可这种滞蓄能力的作用范围无法确定。因此,基于目前的科学认识和实践经验来看,采用场幅来表示绿地斑块滞蓄雨水能力的影响范围还难以令人信服。”

  突发状况使他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以灵活应用生态场理论。为此,他和团队研究了绿地生态功能单元概念及其范围界定方法,尝试以降雨、林种、土壤和坡度四个指标界定生态功能单元,构建了基于生态供给单元的森林土壤保持功能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张彪团队得到了北京市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这种通过价值化手段定量评价生态服务功能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城市绿地调蓄雨水径流功能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资源以及科学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从而促进城市绿地的科学管理和建设维护。

  “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不过,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类清楚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张彪说。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