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砥砺前行十余载 协同创新奏华章

    发布时间:2017-10-12

——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刊记者  胡 敬

  
  
  57年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应时而生。半个世纪以来,该校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特色,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并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
  21世纪初,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依托大气科学方面的优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6年成立。作为该校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该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近年来,学院综合实力和关键指标已攀升至学校前列,在同类学科中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
  
雄厚的科研实力
  
  2014年9月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收到了来自南京青奥会环境保障与应急指挥中心的特别感谢信。信中提到:为了确保青奥期间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贵单位在绿色青奥空气质量保障联合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贵单位,在自身任务繁重,人手较少的情况下,抽调出多种新型仪器和精兵强将,全程参与了本次联合观测
  这封感谢信从侧面反映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雄厚的科研实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2002年成立的环境科学系,2004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6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砥砺10年,如今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在历任院长郑有飞教授、陈敏东教授以及现任院长廖宏教授的精心布局之下,近年来,学院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大气环境、环境气象等方向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该院拥有3个系——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以及化学系,5个本科专业,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气象),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环境气象),1个工程硕士授权点(环境工程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层层相扣的办学体系。学院目前正努力申报并力争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其中,环境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环境科学专业2015年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一期立项建设项目,应用化学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应用化学入选江苏省重点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08年获批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为江苏省优势学科。
  此外,学院还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平台(环境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化学),1个江苏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5家校企研究院(南信大—东阳氟材料研究院等)和18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国电环保研究院等)。
  这些平台的建设,对学院科研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3年,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98篇,授权专利430项,实现到账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科研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育一流人才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建院之初,就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经过10年发展、三任院长的努力筹划,该院目前已拥有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项目3项、省级人才项目33项,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016年3月,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廖宏教授开始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一直以来,她从事着大气化学、气溶胶、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交叉领域的模式研究,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我国气溶胶历史变化及气候效应”和科技部“973”项目“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首席科学家,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11~2016年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WCRP JSC)委员,2016年6月,获首届“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是江苏省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的盖鑫磊教授从2014年起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于2015年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式加盟该院,并担任副院长一职。回国前,他一直从事着环境化学、大气化学和空气质量监测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大气有机胺的的排放源、转化路径、浓度水平、沉降通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创建了大气有机胺热力学数据库,对大气胺类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国后,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供的优厚科研条件,盖鑫磊把主要的方向定位在大气环境领域,延续他在大气细颗粒物外场观测及形成演化机制、气溶胶热力学模拟两方面的研究。如今,他已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空气质量模型研究的胡建林教授,也于2015年3月加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于同年10月担任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建林擅长的研究领域包括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大气污染的人群暴露和健康影响、一次和二次污染物的来源解析、大气污染与气候的相互作用等。目前,他已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获得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有了优秀的师资队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近年来,该院获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三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承担了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教材、中国气象局精品课程、中国气象局精品教材、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等,共出版教材10余部。与此同时,该院学生还获得了包括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以上奖励70余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学院长期以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技能、提素质、塑能力的总体培养目标。
  积淀实力,勤育桑梓。廖宏告诉记者,该院将面向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协同创新的理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为实现“国外有名、国内有位、省内一流”的建院目标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