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行雨著花 情牵古村落

    发布时间:2018-01-16

——记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朱雪梅
  
本刊记者  吕腾波

  
  
  古村落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然而,随着现代经济飞速发展,这颗“传统文化的明珠”正逐渐衰败,存在消亡的危险。
  “伴随着古村落的消亡,传统文化也将失去赖以依存的空间,自然也面临着消失的境地。”说这话时,为保护、挽救古村落奔走了20多年的朱雪梅多了一丝悲凉与无奈。而此刻,她仍在为古村落抢救性保护与时间赛跑。
  
读罢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与建筑结缘,朱雪梅说,是一场“美丽的意外”。高中时期,朱雪梅最钟意的学科是化学。用她的话说,她对化学的兴趣很浓,研究化学是她中学时代的理想。而朱雪梅的舅舅是建筑结构的教授,知道朱雪梅有绘画基础,极力推荐她以后学建筑学。那时的她对建筑专业不了解,以为将来的工作就像建筑工人一般,天天在工地上奔波,这对女孩子多少有些不合适。
  因此,在高考5个专业志愿填报中,前4个专业都和化学相关,第5个专业才填了浙江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无巧不成书,以朱雪梅优异的高考成绩,前4个专业随便都可以被录取,而上天似乎与她开了个玩笑。当时,浙江大学来四川招生的老师是朱雪梅未曾谋面的老乡,互不认识,当他看到朱雪梅成绩优异,又有绘画基础,而且还填报了建筑专业。于是,好心的老乡就自作主张直接把朱雪梅招到了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就这样,朱雪梅开启了与建筑的故事。
  素有“东方剑桥”之称的浙江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建筑工程系是浙江大学建系较早的学院之一,它发端于1927年创建的土木工程学科,根植于吴钟伟、徐芝纶、钱令希、刘恢先、张树森、李恩良、潘家铮、曾国熙等老一辈学者奋勇开拓的学术沃土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筑人才。来到这样底蕴深厚的建筑学摇篮里,朱雪梅犹如鱼儿来到海洋。在这里,她不断学习建筑学知识,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慢慢认识,再到沉浸在建筑学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成长。
  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从钟情化学的小姑娘到守护中国古建筑的学者,再到古村落的“守护者”,朱雪梅将自己的书桌搬向乡村旧巷,搬向阡陌田野。她说,读罢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个跋涉者、求索者,正像杜甫诗中所说:“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抢救古村落,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古村落会说话,它会告诉你这片土地曾经是怎样的美丽;古村落又不会说话,它在无声的与岁月抗争。
  所谓古村落,是指具有一定历史底蕴,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外部空间景观与内部社会结构,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等,虽历经久远,但仍在为人们服务。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大都市,与之格格不入的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徘徊在消亡的边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出席“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时指出,古村落消失的速度相当惊人,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在冯骥才先生看来,古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很多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保护古村落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古村落在当代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们是中国几千年来乡村文明的缩影,其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积淀深厚,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朱雪梅说,广东古村落丰富,形式多样。广东省南临南海,是我国古代内陆地区与海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策源地,以及我国三大侨乡所在地,广东省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出大量特色鲜明的广东古村落。五岭到南海多变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岭南历史进程中迁徙移民、古道商贸和海洋贸易等带来的文化交融,形成广府、客家、潮汕和雷州四大民系,以及多个少数民族。正是由于地理气候、民系民族、传统习俗和生计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等因素,广东古村落在村落选址与格局、建筑形制样式、外观风貌以及建造材料与工艺等方面呈现多元丰富性,其空间形态特色在全国各省中个性独特。广东古村落作为传统农耕生活载体,是岭南文化发展的物化积淀和有力见证,是岭南文化的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
  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作为地方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不断遭受破坏,一些古村落成了“空心村”,日久失修,有的被人为破坏,有的在自然风化中被毁坏,甚至消失,很多古村落需要抢救性保护。朱雪梅说,有些古村落去年还是好好的,今年再去就见不到踪影了。现实的紧迫性与肩上的使命感催促着朱雪梅与时间赛跑,为保护古村落赢得时间。“建筑是艺术之母,是文化的载体,活着的史书。作为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大国,传统村落更是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把文化记载好,传承下去。”
  正是怀着对古村落的这份情感与建筑学者的责任,从2003年起历时10多年,朱雪梅她跑遍了广东省内东西南北大大小小300多个村落和许多古驿道,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广东省内古村落的保存状况,并挖掘和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古村落。通过对广东省古村落近距离观察、参与和体验,系统归纳,对比分析,朱雪梅对广东古村落生活、生产方式进行了典型梳理,为传统建筑保存和利用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较为全面系统的普查是从2008年11月韶关市域古村落普查开始的,而后,受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住建厅、广东省文物局和佛山、从化等政府部门委托,朱雪梅带领着课题组又深入到粤东、粤西和粤中地区,进行详细的摸底普查工作。她说,广东地区古村落丰富,还保存有建村千余年的古村落,其形态各异、类型丰富,充满人文情怀和生态智慧。然而因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大多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体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导致传统古村落空间生长演替断裂,物质空间和文化意识都与历史发生断裂。除此之外,随着时代发展,居民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原有的基础设施、室内布局与外部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很多古村落居民盲目模仿“城市”,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建起了小洋楼,这与整体古村落的风格不相协调。
  冯骥才先生曾在一篇名为“从潘家园看民间文化的消亡”的文章中写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古玩市场忽然崛起,农村祖辈留下来的东西出现在潘家园等古玩市场。农民看不出东西的好,就让贩子们弄走了,一开始卖的是细软,小首饰、小摆件、小玉器什么的。小东西卖完了,就开始卖桌子椅子,再卖完了就开始卖祖辈留下来的老衣服、老照片什么的。最后啥都卖完了,就开始拆房子了,卖窗户,卖柱础,卖门楼子,卖影壁,卖砖雕,卖门墩,等一切都卖完了,村里的房子也就没了,传统村落就这样被贩子们挖空了。”朱雪梅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近年来出现得更多。
  诸多因素导致古村落消失得越来越快。为抓紧时间,朱雪梅带领课题组利用寒暑假进村,课题组成员几乎每天都处于备战状态。有些古村落早已废弃,杂草丛生,常有蛇虫鼠蚁出没,环境十分恶劣。在调研期间,课题组中午就简单带点干粮或在村民家便餐,晚上还经常整理资料挑灯夜战。
  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多次深入的现场访谈调研和勘察纪录工作,朱雪梅课题组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广东地区古村落的保存状况,挖掘了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曲江区小坑镇曹角湾村、新丰县梅坑镇大岭村、乐昌庆云镇户昌山、江尾镇南唐湖心坝村,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兴井村,潮洲龙湖寨、象埔寨、饶平县所城,湛江市雷州潮溪村、东林村、邦塘村、遂溪县苏二村、调丰村和双村等一系列的优秀古村落和古驿道;并对月姐歌、舞春牛、舞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地整理与保护,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古村落及其优秀历史建筑的登录制度和村落保护预警体系。对特色明显、保护价值较高,和对破坏严重或存在严重潜在破坏因素的村落进行分级预警。对此,华南理工大学程建军教授认为这是“省内第一个地级市区域的普查项目,意义重大”。广东社科联规划办冯达才主任也赞赏道:“广东工业大学的普查工作有力推动了古村落的研究和保护利用。”
  “抢救古村落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需要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需要不断的坚持,这是一项持久战。抢救古村落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保护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朱雪梅说。
  
乡村的复兴——以乡村人为根本
  
  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大会上,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老先生就指出:“以为做出了几条规定,下几道命令,包括做几个规划就可以将古村落保护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古村落中老百姓的生活,决定着古村落的命运,离开村中老百姓的支持与参与,离开了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举措,只能是短期奏效,没有生命力的。”
  “古村落要做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关键是增强村民们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其保护古村落建筑的常识。要发挥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改善环境,配套功能设施;要想方设法留住原村民,因为他们才是这儿的主人,没有他们古村落保护寸步难行。”朱雪梅如是说。
  朱雪梅认为,要留住原村民,乡村就得挖掘和拓展乡村的产业。而发展乡村产业的首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人,缺少年轻劳动力。怎么把年轻人吸引回去,这就需要年轻人回去得有事干,能够保障年轻人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因此,乡村需要发展的产业不是把一些发达地区淘汰产业的转移过来,而应该是因地制宜,结合乡村的特点挖掘出新的产业。如通过互联网,把乡村的农业产品带出去;另外跟周边乡村的资源进行互补对接,来提升一些产业的发展等。只有形成农业产业的发展,年轻人回来才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乡村的复兴才会成为可能。
  除了乡村复兴要以乡村人为根本外,朱雪梅还认为,政府要足够重视,给予一些政策和引导;媒体多方宣传,扩大影响,争取多种社会力量支持。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村落的特色价值、区位环境、现状条件、影响因素和新村建设等各种因素制定适宜方案:价值高的要原汁原味保护;一般的要迁善活化利用;保留意义不大的要传承韵味新建。总之,要因村而异,以体现乡土特色和地方风貌为目的。
  朱雪梅说:“古村落保护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还要树立自信并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总之,积极改善环境、完善配套并拓展乡村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才能上下联动,实现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共进的双赢局面,既宜居又特色彰显,再现岭南乡愁。”
  
“筑觉”数载,为圆一梦
  
  “筑觉杯”是由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年度学生设计竞赛。朱雪梅说,创办之初,它只是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者协会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的竞赛。而现在,“筑觉杯”已经得到广东省乃至东南片区诸多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影响还在不断扩大。
  在问起为何取名“筑觉”时,朱雪梅说:“这主要是从中国思想家老子和美国现代派建筑学家路易斯康的思想精髓中得到的启发。‘筑’本意构筑。如老子《道德经》所讲,‘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不仅注重外在还要注重有意义的内在空间。‘觉’就是觉悟,如路易斯康的《静谧与光明》所阐释,建筑师要有极高的悟性,去创作感人的性灵空间。同时老子和路易斯康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希望学生东西结合,古今融汇,使创作更具内涵和深度。”
  如今,“筑觉杯”已经举办到第十二届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朱雪梅说,她一直把“筑觉杯”当做孩子一样去呵护。学生时代的朱雪梅,希望自己在正式踏入工作之前有一个能动手动脑,真正做点事的平台。但是,和现在相比,当时的各种竞赛活动少得可怜。为圆学生时代的梦想,朱雪梅在从担任第一届“筑觉杯”顾问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引导他们,指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事业需要传承,通过举办“筑觉杯”,朱雪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对中国建筑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作为城市规划学院的院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古村落文化保护中来,朱雪梅将科研成果反哺到教学中,与团队的教师一起,为研究生增设了 “岭南历史建筑与古村落保护”课程;为本科生增设了“建筑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并同时丰富了“中国建筑史”和“建筑测绘”等课程内容。为丰富学生对专业的领悟,朱雪梅带领学生深入体验岭南各地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指导学生针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实际项目展开学习,充实学生对岭南文化内涵的理解。如今朱雪梅已经培养了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被问到在教学上是否有什么技巧时,朱雪梅说:“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学生带到真实的大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用这种行动去感染他们,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这些东西的价值和魅力,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会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
  对朱雪梅来说,作为母亲,常年在外面跑,让她对孩子多了一份愧疚。而作为一位建筑学者她感受到:甜从苦中来,分外甜;乐从累中来,特别乐。她告诉记者,重温岭南乡愁,不仅可以用内心,还可以用坚实的脚步。岁月流淌,为抢救古村落,朱雪梅前进的脚步坚实而执着。
  
  
专家简介:  
  朱雪梅,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来,主要开展对岭南建筑遗产保护、旧城风貌形态保护与复兴等研究工作,对村镇规划及人居环境也有相应研究。曾走访调研广东省300多个村落,主持完成“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形态适应性研究”“传统城区改造复兴模式研究”“广州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城市设计”“广东历史村镇特色保护和利用研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历史文化价值及内涵研究”“广东省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十三五’规划(古驿道及乡村风貌部分)(2016-2020年)”“粤北传统村落特色与保护研究”“韶关古村落普查及传统民居形态传承再生研究”“历史建筑测绘”和“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等相关课题60多项,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城乡建设。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4部学术专著,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12项。同时兼任中国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史学会理事、中国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三师下乡”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常委等。主持编制保护规划的多个村落获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