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30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发来贺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中国科学院在环渤海缺水、盐碱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的中低产区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2013—2017年间累计增粮209.5亿斤,证明了依靠科技进步,中低产区粮食增产潜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粮食的结构性过剩和不足并存,每年仍需要从国外进口1亿多吨粮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命题,我们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出席会议并致辞。张亚平认为,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是乡村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重构。乡村振兴是产业融合与生产生活融合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推进过程,是以生态、产业、建设、发展为内容,遵循产业发展逻辑,用改革与创新理念,依靠科技创新优势,打造宜居生态乡村社区,实现田园乡居生活新梦想。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资金和农民增收难这三大难题,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是市县区政府,如何有效开展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使其落地深化,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次论坛分享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和经验,探究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施策略,特别是探索县域乡村振兴的规划和实施,为乡村振兴精准实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应邀就“现代育种科技与粮食安全”作特邀报告。他强调,育种技术创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运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掌握控制理想株型及品质形成的关键基因,从而快速、高效地杂交出优良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指出,草牧业是解决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与传统畜牧业相比,更加突出人工种草、草产品加工和规模化、生态化养畜。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认为,在政府和市场双重驱动下,生态优先和供给侧结构调整已经导致水产养殖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稻鱼综合种养可作为乡村振兴的技术抓手。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的农业科技工作涵盖了粮食育种、土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草牧业、盐碱地分类治理、海洋生态牧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下一步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瞄准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系统问题,促进生物、生态、资源、环境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集成示范,为国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 资讯
-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上午,《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原名《中国逻辑学家...
-
关于个别单位和个人冒用我社名义进行经营活动的声明
近期,我社接到反映有个别单位及个人,未经我社授权冒用“《科学中...
-
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1月24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中国逻辑学大辞典(人物卷)》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