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算心雕研 如磋如磨

    发布时间:2019-09-20

——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珍民
  
□ 卫婷婷

  
  
  2018年10月,未来今日研究所(Future Today Institute)发布的《2019年新闻、媒体和科技趋势》最新报告显示,未来10年,我们将进入下一个计算和联网设备时代,可穿戴技术变得普及,人机交互更趋自然。目前,可穿戴技术已衍生出新型的计算范式与交互方法,并将进一步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融合,力求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方式。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硬件将更加微型化、可穿戴化,对人和环境的感知也将会隐形化、智能化,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构建出人、机、物三元世界和谐共存,用声音、手势、眼神和触控来进行自然的交互,甚至是情感交互。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珍民一直在普适计算及可穿戴计算技术等相关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在相关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承担了10多项国家课题的研发工作,发表相关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7部,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2016年1月,朱珍民参与完成的“普适计算软硬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用求实的态度开拓进取
  
  普适计算力图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建立和谐的人、机、物三元世界,随时随地利用计算资源形成透明的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如果说互联网为普适计算铺设了一条高速通道,那么可穿戴设备将承载普适计算实现以人为本的夙愿。一定意义上来说,现有可穿戴计算的相关技术和设备,实质上都是普适计算的载体与方式。
  尽管我国在嵌入式系统、云计算、交互接口等与普适计算相关的基础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普适计算应用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存在设备异构、网络异构、交互方式有限、设备资源受限等问题,已经成为限制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难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开展了“普适计算软硬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的研究,其中朱珍民负责“泛在设备的互联技术”研究,主要解决异构网络环境下泛在设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问题。实际上,在数字家庭网络中已有一些协议能够实现各种设备的无缝连接和相互操作,具有代表性的有UPnP、IGRS、Echonst、HAVi、iTOpHome和OSGi等,但是这些协议设备之间无法互通。考虑到两大主流协议(微软的UPnP协议和国内的IGRS协议)部署的设备很广,朱珍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采用基于本体的建模方法,将IGRS设备和UPnP设备抽象为平台无关的设备模型,规定了设备类型、设备服务和服务接口的名字空间及描述方法;研发了支持IGRS和UPnP协议的物联网关产品,实现了IGRS设备和UPnP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并进一步研究了支持异构网络环境下多种无线接入方式,设备间的动态发现和互操作,支持资源共享和协调服务。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能兼容已有的IGRS国家标准协议,并能够动态发现IGRS设备;还支持多种主流系统操作,可部署在多媒体机顶盒、计算机、家庭网关、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设备上,并支持设备间的实时动态协作与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系列普适计算环境的规范、标准、接口和软件。项目获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保持以人为本的科研信念
  
  在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之前,朱珍民在湘潭大学已经任教20多年了。1997年,朱珍民决定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于是他进入北京计算机应用与仿真技术研究所攻读计算数学专业博士。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展博士后工作,2005年调入该所工作。他的工作重心也由教学转向科研。
  21世纪初,电脑在我国还未普及,因Wintel联盟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电脑价格居高不下。在这一时期,普适计算和低成本计算机也是“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的重点。在国家“十五”原“863”计划课题“智能化网络访问终端系统研究及其应用”的支持下,朱珍民带领项目团队经过自主创新,研究出了适用于我国低成本信息化的解决方法,通过攻克网络计算机系统中计算能力均衡和网络负载均衡等关键问题,大幅度降低了计算机的使用成本,加快了计算机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速度。该项目成果获得了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多年来,朱珍民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研究信念,力求让科技的力量真正惠利人们的生活。近些年,他的研究重点放在与人更加密切的可穿戴计算领域研究上。2013年,朱珍民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于健康体检人群的慢病风险因素监测系统与应用示范”,研究了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生命参数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手机传感器的生命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和基于便携或可穿戴检测设备的手机网关集成监测系统。
  “可穿戴计算技术并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微小化后直接穿戴在人们身上,它需要解决很多关键性的技术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尽管如今可穿戴设备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中,在监测患者健康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为了让可穿戴技术更加惠及民生,近年来,朱珍民除了研究穿戴式生理参数感知技术外,还在探索中医经脉、中医体质、人体运动体质参数的感知技术及其相应的调理方法,他希望可穿戴计算技术能真正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朱珍民称自己只是一个“做了点自己想做的事的人”。还有3年,朱珍民就要退休了。被问及退休后的打算,他笑着说:“退休不影响工作,我还是会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科
  
专家简介:  
  朱珍民,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移动计算和新型终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1990年获得湘潭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计算机应用与仿真技术研究所计算数学专业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嵌入式技术、情境感知技术、可穿戴技术、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已出版《普适计算及其商务应用》《嵌入式系统实验教程》《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开发》等著作多部。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