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发布时间:2022-01-26

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新彗星
  国际小行星中心10月8日确认公布发现的一颗新彗星,被命名为C/2021S4(Tsuchinshan)。这颗彗星是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在2021年9月29日发现的。迄今为止,已有7颗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彗星翱翔在宇宙星空中,其中有5颗以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玛拼音)命名。
  紫金山天文台相关科研人员介绍,这颗彗星与太阳的最近距离为10亿多公里,相较于近地天体望远镜此前发现的两颗彗星P/2007S1(Zhao)和C/2017(Tsuchinshan),这颗彗星的轨道更扁一些,所以轨道周期更长,绕太阳旋转一圈需要1000多年。
  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拥有104/120厘米口径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这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的施密特望远镜,是行星科学实测研究的专用设备,致力于太阳星系天体的编目和特性观测,主要以近地小行星、主带小行星、半人马座小天体、彗星等新天体的发现和监测为主要科学目标,并承担可能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的发现和监测任务,也是我国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的主干望远镜。
  
嫦娥五号返回样品首篇研究结果在线发表
  中国科研团队在嫦娥五号返回月球样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嫦娥五号年轻玄武岩的年代与成分》。这是以嫦娥五号返回样品为研究对象发表的首篇学术成果。
  据悉,自美国和苏联分别执行“阿波罗(Apollo)”和“月球(Luna)”月球探测和采集月球样品任务以来,在对这些样品进行长达52年的科学研究后,人类对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月球的岩浆作用在何时停止,即月球在地质意义上何时死亡,这一月球演化历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此前发现月球最年轻的岩浆活动约为29亿年。此次嫦娥五号采样位置设计在了月表最年轻的月海玄武岩区域,所采集的样品应含有年轻的月球玄武岩。全世界科学家都满怀希望,期待从嫦娥五号样品研究中获得更年轻的岩浆事件结果,以完善月球岩浆演化历史。
  中国科研团队在取得样品后,立即着手对样品中的岩石和矿物进行了密集、高强度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年代测定,并用详尽的微区原位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定年数据和坚实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数据,证明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
  
我国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获突破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发布消息,由该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4500”)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日前,该所4名科考人员已随“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近海底科考应用,其成功下潜为我国不断深化对北极洋中脊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及地质过程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将为我国深度参与北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在科考应用中,“探索4500”成功获取了近底高分辨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数据,为超慢速扩张的加克洋中脊地形地貌、岩浆与热液活动等北极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最为先进的探测技术手段。
  “探索4500”是中国科学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研发的深海装备。为了参加此次北极科考,科研团队对“探索4500”进行了环境适应性、高纬度导航、海底探测、故障应急处理等技术升级与改造,并开展了湖海验证工作,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它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在北极冰区良好的低温环境适应能力、高纬度高精度导航性能、密集冰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细探测能力,开创了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科考应用的先例。
  
我国发现4.3亿年前的“海蝎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联合研究团队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板足鲎的一个新属新种:秀山恐鲎。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子”。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了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
  混翅鲎是板足鲎目下的一个科级分类单元,这一类群的第三对附肢高度特化,具有长刺,形态夸张。混翅鲎独特而极易辨识的附肢与现生鞭蛛的须肢相似,被认为可用于固定猎物,是混翅鲎较强捕食能力的体现。然而,与其较高的曝光度相比,学界一直以来对此类动物缺乏深入了解,已报道的混翅鲎共两属四种,均依据来自志留纪劳俄古陆的少数化石标本建立,且近80年来一直没有发现新的类群。
  科研人员合作发现的秀山恐鲎,是混翅鲎一新属新种,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记录。秀山恐鲎体型较大,体长可达近1米。其第三对附肢特化增大,上有密度较高的硬质长刺;后体及尾部似蝎。科研人员基于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重建了秀山恐鲎的形态,并确定了其在板足鲎家族中的系统发育位置。
  
一束光治疗多种疾病成为可能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10月4日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中国科研人员开发的新型光遗传学工具,正在让一束光真正用于治疗肿瘤、代谢疾病等多种疾病成为可能。
  近年来,科研人员构建了一系列光遗传学工具,但要真正实现利用一束光来治病仍需要克服许多问题。在最新研究中,中国科研团队历时5年,开发出一种模块小且灵敏度高的新型光遗传学工具——REDMAP系统。研究显示,REDMAP系统具有良好的光谱特异性及高度的可逆性。该系统还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只需要红光照射1秒钟,就可达到150倍以上的基因表达效果。
  据介绍,一个理想的可应用于临床的光遗传学工具需要满足几个特点:一是响应红光或远红光,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能力且几乎不存在光毒性;二是系统元件小,能被安全性较好的腺相关病毒包装,可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和基础医学研究;三是灵敏度高,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应用场景灵活调节。
  REDMAP系统是一个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光遗传学工具,它不仅模块小、灵敏度高、响应红光激活、远红光关闭,可操纵细胞基因表达,还可应用于细胞信号通路的控制、基因编辑和糖尿病的治疗等多个领域。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