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发布时间:2023-05-31

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发布

 

4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发布了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包括:极低轨道多源动力学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长期地外生存中的药物干预机理、地外天体表面电站用超小型反应堆能源技术、轨道工厂构建及运行技术、空间站脑网络长期在轨实时监测及调控技术、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系统健康监测及寿命评估技术、2500摄氏度以上超高温环境下的热承载材料技术、计算光学高维遥感突破航天光学遥感探测极限、基于核动力的载人火星快速往返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航天器在轨飞行遥测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王巍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和前沿前移。进入新时代以来,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连战连捷,航天科技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抢抓历史机遇,把握历史主动,勇于创新突破,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这是继2020年、2021年、2022年发布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以来的第4次发布活动。此前所发布的项目对宇航领域的学术方向和研判趋势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前瞻谋划并布局航天前沿科技领域和方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将动态把控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示范效果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正争创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举措试验田,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建立“有进有退”工作机制,动态把控示范创建效果,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是我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国首批示范区遴选启动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从64个推荐城市(地区)中,择优选定10个城市(地区)开展建设。总体来看,10个城市(地区)在探索制度创新、织密保护网络、创新监管模式、深化执法协作、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大胆创新、因地制宜,争创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举措试验田。

为强化政策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等7部门共同研究了20余条示范区支持政策清单,具体包括支持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建设、支持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工作联系点和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办案点、支持开展专利申请集中审查、支持设立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直通车等,并且仍在持续丰富相关支持政策,鼓励示范区先行先试,迈开步子,大胆创新。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按照《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整体规划,加强对首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力度,及时总结提炼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带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并网发电

 

422日,首个沙戈荒光伏电站——宁夏腾格里沙漠3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光伏项目一期100万千瓦工程顺利并网发电。

据了解,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虽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挑战,却承载着新能源发展的新希望。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光照强、风力大、降水少等是沙漠、戈壁、荒漠的主要成因,因此沙戈荒地区也是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

20229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内蒙古、宁夏沙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在腾格里沙漠东南部的中卫、吴忠和固原新建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当年11月,腾格里沙漠3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光伏复合项目首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据国家电网宁夏中卫供电公司负责人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3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光伏复合项目规划容量300万千瓦,总投资超150亿元人民币。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57.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3.3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5万吨。

此外,项目围绕沙漠化程度、生态环境及植被类型等实际情况,立足现有流动沙丘固沙、治沙经验和荒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以治沙为核心,边建设边修复,实现了项目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风云三号”G星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

 

416风云三号”G星成功发射后,其上搭载的全新升级换代的降水型微波成像仪已于421日成功开启对地观测任务。

全新升级换代的降水型微波成像仪,在继承上一代产品的基础上,整体观测能力、辐射测量精度、观测灵敏度、定位精度和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有大幅改进和提高,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仪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风云三号”G星最重要的有效载荷之一,降水型微波成像仪被称为气象领域的千里眼,在轨运行后将以更加强大的配置亮相,感知风云变幻,精准服务民生。

物体只要有温度,就会对外辐射信号。不同于光学遥感器,微波成像仪正是通过探测不同频率谱段下物体对外辐射的信号强度差异,来获取大气、陆地、海表等多种观测对象的信息,再转变为海面风速、海冰分布、地表温度、大气降水、土壤湿度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参数,并形成一定的多维图像。

探测通道的设置直接决定了微波成像仪的观测能力,因为视角越大,看得就越清楚。降水型微波成像仪在上一代产品探测通道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共4个频段16个通道,相当于眼角直接开到了后脑勺,最高频段达到183千兆赫,提升了整体观测能力,可全天时、全天候获取海面风场、陆表和海表降水、大气可降水、云水、土壤水分、海冰、海表温度、积雪等相关信息,能为大、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暴雨诊断,环境监测等提供更加全面的观测资料,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揭示陆生植物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气孔导度是重要的植物生理生态性状。已有研究表明气孔导度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但多个全球变化因子共同作用下,气孔导度的响应尚不清楚,因而限制了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理解和预测。

中国科研团队利用全球实验数据,整合分析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增温等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陆生植物气孔导度的影响。基于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发现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增温、降水减少、地表臭氧浓度增加等因子显著降低气孔导度,降水增加和大气氮沉降则显著增加气孔导度,但气孔导度的响应因实验强度、植物属性以及气候而异。基于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发现,除增温+氮沉降对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影响外,所有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均显著降低了植物的气孔导度,且各因子的单独效应总体上是可加和的,但随着效应值的增加,倾向于拮抗(即双因子的共同效应小于单因子效应之和)。基于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因子的敏感性及其变化程度,发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增温对气孔导度的影响最大,而降水格局改变、氮沉降以及臭氧浓度增加的影响较小,进而预测了陆生植物气孔导度的未来变化趋势。

相关研究为深入理解和精准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气孔导度的响应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责编:李莉)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