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31
金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校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线性接续关系逐步打破,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已成为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看来,基础研究通过解决科学问题,可能催生重大技术和应用;应用研究往往会触发重大的科学问题突破,进而可能从不同应用范例中归纳共性规律。
我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根本上是因为起引领支撑作用的基础研究还不足、核心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实际上并没有足够聚焦核心科学问题,而是在别人的框架下做跟踪型、验证型研究,无法转化为未来在相关领域的自主突破和技术优势。一些面向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还没有真正围绕应用需求,解决不了实践问题。对此,我认为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实现全面超越,就要在自己家的院子种自己的树,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结出自己的果子。
在这一现状下,全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原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加速形成以我为主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有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我们责无旁贷。
袁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徽理工大学校长
煤炭是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主体能源。然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随着煤炭开采由浅部走向深部,其开采环境、技术装备、灾害防治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此,我建议:首先,要加快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等基础研究,打造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其次,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励和支持围绕深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黄淮海煤粮复合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储备。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率先进入深部开采、灾害特征显著的中东部典型矿区为切入点,布局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夯实基础研究地基。
最后,引导煤炭企业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鼓励和支持煤炭头部企业围绕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现实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技术。支持建设黄淮海冲积平原等煤粮复合区典型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发与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引领我国深部煤炭资源低损伤安全开采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项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新征程新起点,对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和根本是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型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要紧紧围绕核心使命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系统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建设高水平学科和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学科建设系统性,持续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特别是针对解决现实问题,培育形成若干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生长点,推动学科和学校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学术前沿上下功夫,瞄准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基础理论、重大理论的创新突破。
建设高水平人力发展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精准引培一流师资。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健全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切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王赤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空间科学已成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的主流渠道和重要窗口。而近年来,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微笑计划因众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迫切需要从空间科学领域突破,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深入的融合、更加便捷的途径、更加丰硕的成果,加速构建空间科学国际合作的新发展格局。
基于此,我们提出3条相关建议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其一,建议加强与欧空局等在空间科学和航天领域的合作。通过中欧空间科学双边会议、中欧科技对话等原有机制,保持高质量、高频率的对话交流。
其二,建议畅通合作渠道,优化合作环境,方便经费、设备、人员交流沟通。相关部门对国际科技合作特别是重大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任务给予政策保障和程序优化简化,比如,在境外开展探索性科技合作所需专项资金出境及相关税务缴纳,外国人员来华开展科技交流合作的签证办理、在华备案及居住、交通、工作学习生活保障等。
其三,建议牵头发起和积极参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相关部门果断决策,围绕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支持实施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发起的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同时鼓励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其他国际计划,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和交流平台,打造国际科学中心,大幅提升我国在外层空间探索和利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责编:张闻)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