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扎根大别山,让中药资源放光彩

    发布时间:2024-08-08

——记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韩邦兴

   李 莉  吴 彪  曹笑轩  

  

  霍山石斛作为安徽霍山的道地药材,因具滋阴清热、益胃生津、除胃中虚火、轻身延年等功效,素有“千金草”“软黄金”之称,是中华仙草之最。野生霍山石斛对于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生于山谷水旁石上,自然繁殖率极低且生长缓慢,再加上长期遭受破坏性的采摘,使其野生资源一直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立足于安徽省道地药材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以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韩邦兴教授为带头人,陈存武、刘东、卢宝伟、戴军、易善勇、邓辉、王芳、宋程、王威、李国四、宋向文、徐涛等为核心成员的皖药生态种植与品质提升团队,围绕霍山石斛等中药的资源调查与种质创新、种苗繁育、生态种植、健康产品开发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进行系统探索和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并成功实施了产业化,为大别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播下了希望的火种。

 

发掘“致富草”

  2024416日,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服务生命健康产业研讨会暨产学研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皖西学院举办。研究院与企业就霍山石斛产品深加工、复配大健康产品开发、产业结构升级等签订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霍山石斛从20世纪的濒临绝迹,到现在种植面积突破2000公顷,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离不开一代代山中药农的努力,也离不开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支持。”韩邦兴说。为让大别山区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在生命健康领域绽放更多光彩,韩邦兴在科研与产业合作机制的探索上一直不遗余力。

  了解霍山石斛的生长情况,和药农们交流种植经验,每隔一段时间,韩邦兴都会到大别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走走看看。看到力主推广的拟境栽培模式,让霍山石斛告别了濒危灭绝的境地,成为了大山里的“致富草”,他心里有欣慰也有感慨。

  2005年,韩邦兴入职皖西学院,第一次到霍山石斛原产地霍山县太平畈乡时,那里还很贫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时霍山石斛枫斗年产量只有数百克,野生移栽的石斛只有100多平方米。看到当地人守着金饭碗还要忍受贫穷,作为一名中药材领域的研究者,韩邦兴感到责任重大,把脱贫致富的宝贝发掘出来,是他当时的想法。

  之后的十几年里,韩邦兴团队扎根大别山中,围绕霍山石斛资源调查、保护与种质创新、生态种植技术、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从2010年起,霍山石斛告别了濒危灭绝的境地,实现产业化开发。太平畈乡也从落后的贫困乡镇,变为如今乡村振兴的样板乡镇。而在此过程中,韩邦兴的能力获得了提升,理想得到了实现,尤其看到山区老百姓发家致富,他觉得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不负山青水绿

  能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尽一份力,在20多年前对于韩邦兴是不敢想的事。迷茫没有目标,他曾经历这样的人生阶段,是恩师前辈的提点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韩邦兴找到了路。

  硕士导师王德群教授,不仅传授韩邦兴专业知识,还教他如何待人接物。作为著名本草学专家,王教授将他领入科研的大门,让他领略了研究中医药的美妙。

  黄璐琦院士致力于中药资源研究和保护,他的高瞻远瞩和创新思维,让韩邦兴受益良多。博士毕业后,韩邦兴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跟随黄璐琦院士做博士后研究,黄院士说话言简意赅,用身体力行影响着他。“他的知识就像浩瀚的海洋,任取一瓢,都够我用一辈子。”

  还有澳门大学的李绍平教授,他的国际视野、勤奋严谨,改变了韩邦兴做科研的很多观点。南京大学的孔令东教授,平易近人,做事认真细致,与她一起共事,韩邦兴更加端正了工作态度。

  如果说这些前辈是在宏观上影响了韩邦兴,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郭兰萍研究员对他的影响则更直接——将他领到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这条路上,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

  在郭兰萍研究员的带领下,韩邦兴和团队围绕大别山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生态种植,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2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支持,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经过不懈努力,韩邦兴和团队发现药用植物新物种3个,选育新品种10个。他们确立了完整的霍山石斛种苗人工快繁体系,并研究适宜的炼苗方法,使瓶苗成活率达到98%以上,突破了霍山石斛种苗大规模繁育技术瓶颈,并成功将多种中药种苗繁育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动霍山石斛种苗大规模繁育技术研究成果在十余家企业成功转化,实现年产优质种苗2亿株的目标。

  韩邦兴介绍,随着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药农业得到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但中药农业模仿化学农业大肥大水大药经验所产药材存在药效下降、农残超标的问题,对临床用药安全构成了威胁。生态种植是国际先进、环境友好的栽培模式,但存在中药材生态种植品质提升机理不清晰、生态种植技术体系不健全、生态种植推广应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黄璐琦院士和郭兰萍研究员首次提出基于“天地人药合一”和“逆境效应”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即“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中药材“拟境栽培”生态种植理论,以模拟中药材自然生境的栽培方式,不采用化肥农药、不刻意除虫除草,讲究“人种天养”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天地人药合一”的栽培模式。这一理论为中药材种植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为解决中药材种植中面临的连作障碍、农药重金属残留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拟境栽培技术的应用对霍山石斛的规模化种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草经集注》中所述霍山石斛其形更似‘蚱蜢髀者为佳’,拟境栽培霍山石斛从‘优境’‘优形’‘优质’‘优效’上皆已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适宜的生长环境对于保障中药材品质形成至关重要。相比于设施栽培和林下栽培来说,拟境栽培受到各种环境胁迫,产量相对较低,但综合效益显著,因此,看似充满石头杂草的原生境,却成为霍山石斛生长的最佳环境。”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韩邦兴团队在安徽省率先开展了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与实践,历时12年科技攻关,从化学、微生物、分子3个层面系统阐明了皖产中药材生态种植品质提升机理,为中药材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并建立了皖产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体系、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快速鉴定技术体系,构建了生态种植推广应用体系,实现了皖产中药材提质增效;建立了皖产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标准体系、服务体系、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皖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行向深水区

  回首为皖药产业化开发与利用耕耘的十余年,韩邦兴坦言,过程如在荒漠开垦绿洲。方向不明确,严重缺经费,没有实验室,无人员支撑,一切都是从零起步。

  “现在我们每年的科研经费充足,建成了现代化的实验室,有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提及团队,韩邦兴语带自豪,“我们是一支年轻化的高学历团队,发展势头好,每年承担大量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诸多成果转化。能取得如今的成绩,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辛苦付出。”

  而团队能发展壮大,除了学界、业界前辈的支持,更离不开领头羊韩邦兴为团队毫无保留的付出。对年轻人,韩邦兴愿给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为让他们少走弯路,他也愿意把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做法、体认感悟分享给他们,希望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有所收获,转变思维、打开格局。

  总结十余年所做工作,聚焦霍山石斛产业发展,韩邦兴做了培育、种活、种好、用好这四件事。他坦言,目前前三件事已基本完成,未来会集中精力做产品开发、深加工,让霍山石斛被更多人享用。

  “当然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就像青蒿素能够治疟疾,霍山石斛里哪些成分对健康起到关键作用?诸如此类问题,我们目前仍无法回答。在承担的‘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里,我们会就一些难点问题开展攻关。”韩邦兴介绍。

  凝结集体智慧,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扎根大别山,韩邦兴将带领团队向中药资源研究领域的深水区继续迈进。

专家简介

  韩邦兴,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基地(中药产业)负责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中药生态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曾获青年岐黄学者、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安徽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25项,研制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地方/团体标准20余个,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6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3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