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稳健前行,璀璨心灯照征途

    发布时间:2024-10-09

——记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徐加廷

   郑 心  张利霞  

  

  在探索抗癌治疗的征途上,如何增强药物的靶向精确度并显著降低其毒副作用,始终是科研界孜孜以求的核心议题。纳米技术的革新性融入,为这一长期挑战开辟了崭新的解决路径。凭借纳米药物所独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它们能够巧妙穿越生物体的重重屏障,实现药物分子对肿瘤组织的高精度定位与释放,同时大幅度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无辜侵害。

  随着纳米科技的持续演进与突破,抗癌纳米药物的研发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探索阶段。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的青年教授徐加廷及其科研团队,正屹立于这一科技前沿,不懈奋斗,致力于将梦想照进现实。“在林源光学纳米药物抗癌领域的深耕细作中,我们已取得诸多前沿创新成果。相信这些努力终将引领纳米药物迈向临床应用的新纪元,为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这份坚定的信念,发源于团队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每一份汗水与智慧的结晶,都预示着它们将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出不可估量的价值。


启程:以学为舟,科研为帆


  徐加廷自幼便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热情与无限的好奇。在家人的坚定支持下,他于2010年的盛夏踏上了从温婉江淮至北国冰城的求学征途,宛如一叶扁舟,驶向知识的浩瀚海洋。在东北林业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徐加廷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博连读的机会,这开启了他学术旅程的新篇章。正是在这一重要阶段,他邂逅了未来科研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博士生导师杨飘萍教授。在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徐加廷深入学习和探索纳米诊疗材料的前沿领域,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科研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随后,徐加廷带着新的视野与收获,回到了他本科时期学习的摇篮——东北林业大学。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博士后合作导师付玉杰教授。付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精益求精,更以其勤勉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徐加廷。“科研当以实践为基,将论文融入大地,转化为现实力量,服务于国家战略。”这句箴言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徐加廷科研探索的夜空,引领他不断前行。

  最终,徐加廷在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这片沃土上,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科研之旅。学院成立于2019年,是原化学化工系与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强强联合的产物,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植物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药学一级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药学两个专业硕士点。学院依托深厚的化学化工技术理论基础,致力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为东北森林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持续贡献力量,并有力地支撑了学校林学和林业工程两个国家“双一流”学科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学校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要生长点。在这样一个集学术资源与科研优势于一体的平台上,徐加廷正稳步前行,在科研的征途中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在林源纳米药物领域留下自己的坚实足迹。

  科研之路,虽长且艰,但徐加廷相信,只要将科研之根深深扎入实践的沃土之中,定能绽放出惠及国家、照亮未来的璀璨之花。


探索:纳米之旅,梦绘未来


  “我当前科研工作的核心聚焦于抗癌领域,特别是针对恶性肿瘤的精准诊断与高效治疗策略的探索。我的研究旨在双管齐下:一是优化诊断与治疗的流程与效果,力求更快更准地识别并抑制癌细胞;二是深化纳米药物的研发,核心目标在于显著提升纳米药物的诊疗效率与靶向精准度,这是解决当前治疗瓶颈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的研究,徐加廷说道。

  具体来说,徐加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大挑战。

  首先是靶向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目前许多纳米药物在实验室环境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功能特性,但在实际应用于血液注射时,其靶向效率却大打折扣。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即便注入了上百颗纳米粒子,最终能有效作用于病灶的往往不足3颗,这种低效率不仅浪费了资源,更限制了治疗效果的发挥。因此,如何显著提升纳米药物的靶向能力,确保更多药物精准送达病灶,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意义所在。

  其次是诊疗效率与靶向精度的双重提升。对于徐加廷的团队来说,展望未来,他们致力于在提升纳米药物诊疗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靶向精度的限制。一旦实现这一目标,纳米药物将真正蜕变为高效的靶向治疗药物,不仅能够大幅提升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与治疗效率,更有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预期。这不仅将是纳米科技的巨大飞跃,更是积极响应国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战略号召的具体实践,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而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徐加廷也有自己的规划。“关于未来在科研领域的规划,我们满怀信心地聚焦于硅基纳米酶‘牵手’林源天然产物用于靶向催化抗癌的研究领域。这一方向跨越化学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多学科,相关研究将促进纳米酶体系在生物、医学、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这一领域不局限于服务碳基生物,即我们人类这一微观宇宙中的实体,更具备跨越至更广阔自然界的潜力。正如我方才所述,我们的研究路径深深植根于生态学与教育的融合之中,而纳米植物学作为我学术探索的另一翼,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

  土壤中富含硅氧化合物,硅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硅基纳米材料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五年左右,徐加廷计划将研究重心逐步调整至这一方向,旨在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推动农业科技的革新与发展。由于在疾病诊疗领域的现实专业门槛和平台资源限制,他更倾向于将后期的医学应用开发交由专业医疗机构负责。而对于东北林业大学而言,利用平台优势专注于植物叶面纳米光肥的开发与研究,则是一条既符合专长又符合林业高校研究特色的道路。此外,植物实验的易操作性及广泛的农村实践基础,也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关于纳米光肥这一创新概念,是徐加廷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又一重大构想。与传统化肥仅提供化学元素不同,硅基纳米光肥不仅具备靶向输送化学养分的能力,还能积极响应太阳光的能量,将太阳光子转化为“电子流”和热能等,实现光合速率调控、抗病害及抗逆等多功效,从而实现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与保护。

  “我坚信,这一研究方向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更蕴含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徐加廷规划了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路径:首先,在40岁前后,专注于林源纳米药物的研发与光触发抗癌诊疗应用,初步构建应用基础研究理论体系;随后在45岁左右,将重心转移至纳米光肥的开发与推广。“我对此充满热情与期待,并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与持续创新,定能在这一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愿景:灵魂领航,科研织梦


  在成果转化领域,徐加廷和团队已初步涉足并成功申请了一些专利,并勇于尝试,进行了一系列成果转化的探索,承接了若干横向课题。同时,团队积极与医学院及医科大学等优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旨在通过强强联合,逐步推动项目向实际应用迈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如同双轮驱动,唯有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才能确保科研之路既稳健又长远,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在科研道路上的稳步前行、硕果累累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对于领导的年轻团队,徐加廷也有属于自己的管理方式。徐加廷在团队中始终强调“团结、紧张、自律、活泼”的团队精神。在管理学生方面,徐加廷会亲自与每位学生沟通,确保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他坚信,直接而有效的沟通是管理的基础,因此他制定了简洁明了的管理制度,强调执行力与实效,避免一切形式主义,确保管理实实在在,从而使学生管理更加严格有序。在这种团队文化与氛围影响下,团队中的学生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研究成果显著。“在我看来,管理学生首先老师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对立统一好‘严’与‘慈’,是管理学生的核心也是万能‘钥匙’。对待学生要真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眼中,哄骗不了孩子们。”因此,徐加廷始终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踏踏实实地引导、管理和培养学生,也要求学生们学会坦荡、坦率和坦诚。

  而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徐加廷也有属于自己的终极理想。那就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提炼出精练而明确的学术成果——即那些能够深刻总结并引领研究领域的定律、定理或公式。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成果作为桥梁,一方面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切实服务于社会,实现“立德树人”与“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