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从追光到成为光

    发布时间:2024-11-07

——记西交利物浦大学芯片学院院长陈伟

杨 洁  祝传海  

  

  科技迅猛发展,多学科交融成为创新引擎。在此背景下,芯片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生物医学健康领域,其潜能得以深度挖掘。为促成多学科交叉融合,我国芯片领域亟需何种复合型人才?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芯片学院院长陈伟。而他本身的科研经历就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传奇。从初出茅庐时受明灯指引不断探索与发现,到成为学术星河的一员指引着追梦人,再到引领时代创新,他以理想为炬,照亮前行的道路,也为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发展提供着独特的范本。


明灯:从一部老电影到跨越多学科的坚持

  与很多学子一样,陈伟当初选择高考专业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未深思熟虑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巧合和机缘,以及不曾磨灭的梦,共同织就了陈伟的多学科背景。

  这一切缘起于一部老电影。高考后,学校以电影《李四光》作为对优秀学子的奖励,电影带来的震撼让陈伟将地质专业填在了第五志愿。但当时冷门学科享有优先录用的待遇,于是陈伟“歪打正着”地被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提前录取。彼时,他心中却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对化学的热爱。

  于是,初入校园的陈伟,课堂上认真学习地质知识,课余时间致力于研读化学与物理书籍。本科的地质与勘探知识体系,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南大学攻读地质矿物学硕士研究生,则让他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硕士毕业后,陈伟终于实现了“曲线救国”的梦想,转向化学领域,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苏勉曾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这一转变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他专注于材料物理,尤其在超导材料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做博士后研究时,我在马如璋教授的引领下,深入探索了材料性能与结构的测试方法。那时,超导材料的研究热潮堪比今日的纳米技术。大家都投身其中,我亦随之了解了操作物理与材料的奥妙,深感其魅力。”陈伟回忆,随着科研的突破,操作材料的研究者日渐稀少。尽管如此,他深知超导性能知识的重要性,也正是这段经历,引领着他探索未知,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出茅庐的雏鹰,对未知充满好奇。博士后研究告一段落,陈伟面临职业抉择,他误打误撞地敲开了半导体领域享有盛誉的林兰英院士的门,没想到这竟成为其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在那场突如其来的会面里,时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国老师与陈伟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得知他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通过填孔法实现创新后,对他更是赞赏有加。同时,这份独特的见解和钻研精神打动了林院士,他们决定录用陈伟。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当时已手握多个工作机会的陈伟,也欣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此后经年,陈伟跟随林兰英院士和王占国院士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迅速成长为科研的中坚力量。

  1996年,国内半导体研究的发展势头正盛,作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开放实验室的副主任,30岁就成为研究员(教授)的陈伟可谓站在山巅之上,一路顺风顺水。然而,一位智者语重心长地提醒他:“若无海外历练,未来之路或崎岖不平!”所里推荐他去瑞典深造,命运之轮悄然转动。在瑞典学成后的陈伟又赴加拿大进行高级访问研究。这两次经历皆属短期交流,然而机缘巧合下,陈伟入职一家专注于纳米技术的公司,最终留在国外工作20余载。

  回首过往,那段关于跨学科的选择与坚持的故事,已深深植入陈伟的人生肌理,虽充满挑战,却也铸就了他对多学科的无尽热情与执着,如同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星河:从探索微观到卓越管理的双料传奇

  在微观世界的广阔天地里,能够成为专业领域的翘楚已是难能可贵;而在管理领域同样游刃有余、展现卓越才华的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正如古人所言“三十而立”,陈伟的管理生涯亦是从30岁开始书写,初露锋芒便熠熠生辉。彼时,他被中国科学院委以重任,出任半导体材料实验室副主任一职。在这个岗位上,他带领一群科研精英披荆斩棘,因杰出科研贡献而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教授),并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及青年杰出科学家奖。“初涉管理,我便深知人事之复杂远胜科研。在这个岗位上,我汲取了丰富的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陈伟回首往事,感慨良多。

  千禧年远赴重洋,陈伟完成了从科研机构到企业的跨越。他加入位于美国的Nomadics Inc.高技术公司,成功开创纳米技术分部,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6年间,他的团队迅速壮大,吸引了众多科研翘楚。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斩获超过800万美元的研究基金,成就斐然。陈伟个人更是10次荣获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资助,总金额超过400万美元,同时斩获7项美国专利授权,其中3项已成功转化为产品开发。

  “最令人振奋的是,我们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安杰利诺·鲁索(Angelino Russo)博士、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艾伦·乔利(Alan Jolly)博士等顶尖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陈伟表示,这些合作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坚定了他的科研方向。

  2006年,陈伟的职业生涯再迎转折,他加入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短短数载便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其间,他创立应用纳米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为纳米闪烁体的辐射检测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然而,研究中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中心研究方向与学校战略不符,我们获得的支持有限,难以激发成员热情。最终,因预算问题,中心在2019年关闭。”面对挫折与失败,陈伟总能泰然处之,他总结道:“这段经历教会我两个道理:一是中心发展方向必须与大学战略相契合;二是团队成员必须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成功。作为中心主任和项目负责人,这些经历对我而言弥足珍贵。”

  近年来,陈伟在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和Sigma Xi科学研究荣誉学会担任要职,为推动学会国际化进程贡献良多。同时,他还积极助力学生创业创新,将发光纳米粒子技术应用于光合作用增强领域,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前瞻视野。


破晓:从科研到教育的华丽转身

  在科研的疆域里,每一次跨越边界的探索都如同破晓的曙光,让前方的道路洒满万丈光芒。如今,陈伟在纳米医学领域独占鳌头,成果斐然。他发表于国际名刊的355篇论文,引用次数高达20 249次,H指数达70;更手握22项专利,推动3家公司产品研发,为纳米技术在医界翻开新篇章。其突破性研究,如纳米自发光疗法与铜半胱胺光敏剂的发明,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他的科学发明受到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CBS)的专题报道。也为他赢得了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的称号,同时斩获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最高奖,跻身于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行列。

  陈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多项殊荣加身,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科研路线的认可。与此同时,陈伟还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架起了桥梁。

  科研与管理之外,陈伟在人才培养方面花费的心血也很多。他深知,优秀的科研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此,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训练,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更学会了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迄今为止,陈伟培养了50多个学生,其中博士多达46人。众弟子均已成为各领域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在科研领域屡创佳绩,更在商业战场大放异彩。

  2024年年初,陈伟荣任西交利物浦大学芯片学院院长,这一新的职务对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深知,芯片技术是现代科技的核心,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因此,他决心将学院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科研平台,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富有远见、敢于冒险的人才,他们勇于挑战、乐于创新,愿意为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陈伟指出,这也是西交利物浦大学芯片学院“志在培育勇于应对全球挑战的杰出人才”的原因。他希望西交利物浦大学芯片学院能够成为全球芯片技术教育和研究的领导者,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已经可以预见陈伟会越来越忙碌,但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忙碌也就变为了充实。在奔赴梦想与热爱的道路上,陈伟点燃了自己的理想,也照亮了别人脚下的路,正如陈伟赏识的一首诗一样——用生命影响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分享到: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