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09
——记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帅
本刊记者 祝传海
新疆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四成以上。近年来,随着内地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也开始提上日程。然而,新疆目前的煤炭资源开发却依然在走“高耗水、高污染”的老路子,受化工水平所限,煤炭资源的产品附加值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多煤、少气、贫油,这是我国资源的现实国情。因此,挖掘煤炭资源的潜力,运用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污染是当务之急,也是新疆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说这话的人是王帅,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曾经求学八方,如今四海归来。他朴实地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他的梦想不是做出什么前沿成果,回国只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分力。
成长是一场游学
2002年,王帅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留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本科到研究生,王帅在复旦大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理论基础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毕业后,由于家境缘故,王帅没有再继续读书,便来到新加坡工作,成为一名工程师。工作一年后,王帅愈发感觉到自己的兴趣在科研中,也因此坚定了他继续深造的信念,重返校园,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科研态度的导师许国勤教授。
导师知识渊博,对学生的教学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只要是我们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都可以做,科研环境很宽松,但他的要求却很高,只要做了就要达到标准,做到最好。”王帅说,在研究过程中,导师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导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期间经常会问他们仪器的使用原理,甚至鼓励他们动手维修坏掉的仪器。“国内更多地偏重理论教学,看重概念、原理以及公式推导,而我在新加坡接受的教育却侧重实际应用和综合能力。”也因此,王帅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也开始注重对研究的应用能力。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及承担助理研究工作期间,王帅参与了数项新加坡国家基金科研项目和新加坡教育部基金科研项目,在新型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本领域核心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其中授权1项。
虽身在国外,但王帅的心却一直惦念着祖国和家乡。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他积极宣传、组织在外留学人员及华侨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捐款;同时积极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为圣火护航。2009年“7.5”事件期间,他以一名土生土长的新疆人身份,驳斥境外荒谬言论,谴责暴徒恶行,向身边人介绍真实客观的新疆。看到家乡出现这种情况,王帅没有选择旁观、逃避,而是坚定了回国、回疆、回家发展的决心。随后,他积极做通了爱人及家人的思想工作,毅然放弃了在新加坡优厚的工作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回到新疆。
2012年8月,王帅如愿回到家乡,成为新疆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在游学四方的过程中成长、积淀,如今,他终于将事业的蓝图铺展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一切努力皆为家乡
王帅是一个不会说大话的人,当他提到回到新疆的初衷时,答案很朴实:一是为了照顾父母,尽儿女孝道;二是想为家乡做些实事,从产业转型到教书育人,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也因此,王帅在新疆师范大学的工作也从这两方面展开。
回到家乡之初,王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工厂,了解新疆煤化工发展现状及需求。他曾来到阜康产业园、八钢焦化厂等周边产业园及企业,与技术人员、当地官员深入交谈。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新疆的煤化工发展依然处于“高耗水、高污染”的发展阶段,而一些地方官员也苦不堪言,一面是企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一面是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这样的选择让人骑虎难下。
“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焦化过程中,焦油等一些产品被当做初级产品卖出,这是巨大的损失。”于是,王帅瞄准碳材料、碳纤维方向进行基础研究,以期增加化工产品的附加值,改变粗放式的生产结构。“煤焦油非常复杂,成分上千种,目前能分离出20多种,而里面的许多成分都是药品、工程塑料的原料,如果烧掉,既浪费资源又造成污染。”
为了实现改变家乡经济结构的目标,王帅自回国以来一直在结合工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研究。在他看来,创新不在于成果有多大,而在于能否实实在在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创新也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目前,他在结合纺织、3D打印等形式进行碳纤维材料加工的研究。他说,用相对成熟的技术结合、创造出全新的生产模式,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这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创新。
除了科研,王帅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书育人。新疆师范大学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校领导、院领导的鼓励支持也让他敢于放手去发展团队。在新疆师范大学,每一个老师都有过一段担任班主任的经历,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意在加深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体会。王帅也不例外,通过这个过程,他真正融入到学校、教师与学生中间,对于人才培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帅任职以来积极主动地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并承担了“专业英语”、“材料化学”、“固态化学”等8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8篇,并获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学期教学工作量都很饱满。
他把自己的学生积极引入科研项目中,尽早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及动手能力。科研中,他主张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式。“也许这样刚开始会很痛苦,周期会很长,但一通则百法皆同,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益处很大。”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王帅都积极与学生互动,随时关注他们的各种动态。2013年,在与学生谈话期间,王帅发现了1名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厌学及准备退学的情况。通过耐心谈话规劝,他说服学生积极接受治疗,并让学院民族老师与其家长耐心沟通交流,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关心下解决了学生的经济问题,使她安心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王帅每周都及时去看望关心,并与主治大夫定期联系了解治疗情况。在其出院后仍然每两周一次陪同去医院复诊,目前这名学生的情况已有显著改善。
回国任教以来,学生与科研就是放在王帅心头的两件大事,也因此他时常一周7天有6天半待在学校,忽略了家人。即便是晚上,他也要忙着阅读文献、批改学生作业。为了弥补对家人陪伴的缺失,他每逢假期,便会带家人在新疆四处游走。“因为新疆真的很美,到处都洋溢着家乡的气息!”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怀以及对科研的执著追求,牵引着他回家的脚步,也让他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建设大美新疆的事业之中。
采访手记
5月22日,就在本刊记者将稿件发给王帅教授的当天,乌鲁木齐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恐怖暴力事件。当天,记者收到了来自王帅教授的一封邮件:“自恐怖暴力事件发生以来,我心里一直憋着愤怒!当天从北京到上海,从新加坡到美国,亲人和朋友都用电话或在网上询问我是否安全;也有很多人都问我什么时候回新疆,我说我已经回来了,我不会走。我晚上想了很久,如果大家都走了,新疆会怎么样呢?我不敢想象。但这是我的家,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有责任在这里!”
用科技改变新疆是王帅的事业,而坚守新疆是王帅的态度。因为有了如他一样的人,新疆的未来有了寄托,新疆的一草一木都变得温暖而阳光,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新疆也必定指日可待。
- 资讯
-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
-
“一猪两用-食用猪和医用猪”专场报道
2024年7月,正值夏季火热时节,各界专家齐聚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参加...
-
“2024前沿科学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 2024年7月12—14日,“2024前沿科学创新...
-
当年累得坐马桶就睡着的科学家,成为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里程碑 笔者第一次见到薛其坤院士是在2019年年初,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量...
-
45岁用一篇论文解百年难题,85岁他站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随...
-
这些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了解奖项分布与获奖特点→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记者证2024年换证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