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李志刚:让城市更美好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2-06

本刊记者  王海涛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不论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还是逐渐兴起的广大城镇,都是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心。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可见城市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程度。然而,伴随着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怎样合理规划城市,让城市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这成了摆在当今中国学界的一个问题。
   获得2014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李志刚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经过多年的辛勤探索,他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全球化的今天,他尝试着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国际化,不遗余力地进行国际交流和成果推广,取得了极为良好的社会效益。李志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答中国城市合理规划的难题。

上下求索的成才道路


   1994年9月,李志刚进入武汉大学建筑系学习,从此在城市规划道路上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跋涉。19岁的他,风尘仆仆地从湖北天门赶到武汉市,奔向学术的殿堂,走进更为宽广的学术天地。四年的学习不仅让他掌握了初步的城市规划知识,更让他产生了积极投身城市规划的理想。
顺利取得规划工学学士学位后,他考入南京大学城市资源学系继续深造。在著名地理学家崔功豪教授的悉心指导下, 李志刚2001年取得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也就在这一年,他获得了英国ORS奖学金(Overseas Research Student Awards),远赴英伦,在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地理学院攻读城市地理学博士,师从中国城市研究的国际权威吴缚龙教授。
   在英伦求学的日子艰辛不易,但却充实而快乐。李志刚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地理学研究中,乐在其中。成绩优异的他,不仅收获知识,而且科研上的潜质也得到导师的赞赏和认可。2005年学成之后,他毅然回国,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在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担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执教讲台。

城市的研究者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要建设美好城市,就需要严谨的城市研究和科学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1985年钱学森提出“城市学”的设想,提出建立“城市规划—城市学—数量地理学”的城市科学体系。他指出,“要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首先得明确一个指导思想—理论”。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研究正是城市规划工作的理论源泉。
   近年来,李志刚将目光投注于中国城市空间转型与中国城市规划的研究。很多人不太理解李志刚所从事的专业研究,认为“基本没什么用”。然而,热爱城市地理学的他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研究是规划实践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城市规划需要用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并将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在李志刚看来,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同“研发”与“制造”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预测与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才能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   

显露学术锋芒

   李志刚不遗余力地在科研道路上积极探索,为了做好学术研究,他不仅钻研书本知识,还坚持身体力行,广泛开展实地考察。北上广深等地的社区留下了他实地考察的身影,韶关见证了他调查的足迹,东莞三旧改造有他关注的目光。李志刚不时奔波在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
   近10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与国际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城市地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领域发表文章90多篇,其中SSCI收录20多篇。他还参与国内外10多部书籍编写,出版中文专著1部。
   在人文地理学研究“社会—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国内外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集聚的典型空间研究,比如集聚了本地和外来弱势群体的保障房社区,理应成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但恰恰相反,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仍较少。雄心勃勃的李志刚想要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广州为例来研究快速城市化下中国城市保障房社区的社会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机理。由于李志刚具有国外学习背景,对国内外研究理解透彻,项目团队研究基础扎实,尤其是采取了国外较先进的纵贯调查方法,调研方案思路清晰可行,所以他很快取得了成果,在国外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极大地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
   李志刚在科研过程中还特别注重立足国情,不迷信照搬西方理论,争取做出中国风格。社会空间尤其是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与融合问题一直是国际城市地理学、城市研究的重点课题。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多立足于产权私有、市场化以及发达的租赁市场背景,以跨国移民、底层阶级、老龄化群体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定量、微观的实证研究为主。李志刚另辟蹊径,针对“中国大城市的新社会空间研究:分异、融合与管治”问题积极采取新研究方法,不拘泥于一定之规。他得心应手,项目研究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取得了学术界广泛好评。
   为了研究城市空间演化机制与效应,李志刚更是费尽心思,全力以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他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作为案例城市,决定以其典型社区为实证对象,研究快速城镇化下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情感地理,探讨不同群体、不同类型居民的社区情感,以此推动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并为中国城市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这一主题与他近10年来的研究积累密切相关,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深入研究的结果,这将有助于从新角度解析中国城市居住分异与融合问题,从而更加系统和全面地解答转型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互动机制问题。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李志刚并不满足于仅在国内科研领域取得成绩,他还积极与国际研究前沿接轨,广泛开展跨国研究合作。他开拓了前沿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中国大城市外国人社区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得到了地理学和规划学界的认可。他发表了中英文论文90多篇,其中2008年在《TIBG》发表文章1篇,为大陆学者首次在这一国际人文地理学顶级期刊发表科研成果。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学术交流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李志刚认为,国际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走向国际化是中国地理学尤其是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他在城市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在教育方面也很注重学生在国际交流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与多所国际著名大学保持紧密的合作和交流关系,不仅邀请知名学者来华交流,也受邀到国外高校进行知识的交流、学习、传播和发展。
   李志刚近年一直努力与国外学者探讨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研究。他曾作为首届入选的“巴特莱访问学者”于201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巴特莱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并与英国教授合作开展了针对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科学研究,同时开设专题讲座并与广大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访问期间,他还应谢菲尔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和格拉斯哥大学城市研究系的邀请,分别在两校做了专题学术报告,与当地师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国外访问,李志刚致力于把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国际化,他希望能把中国的研究带到国外。记录城市变迁,感知城市发展,李志刚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让城市更美好。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