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红河古道:欧亚南方走廊的一条枢纽通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4

——茶马古道上词与物的田野考察

陈保亚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题记
  欧亚大陆南部的民族、语言和文化有着长期的跨地域联系,由此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南方走廊。南方走廊上有两条重要的远征古道经过红河古道:由四川南行下滇池,经红河古道到越南河内,再向西可去东南亚和南岛诸国,并可继续向西延伸至罗马;从两广西行到越南河内,走红河古道北上到滇池,然后向西可经洱海、腾冲去缅甸、印度,再去中亚、罗马。红河古道处在南方走廊的枢纽位置。
  红河古道为水路陆路复合古道,汉代称麋冷进桑道。随着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红河古道转型为茶马古道,进入更为繁荣的时期。中国西南和东南亚一些重要的文化传播、民族迁移、军事行动和商贸活动常在红河古道上发生。红河古道及其延伸线路上有丰富多样的民族语言类型和文化类型,多语现象层次复杂,文化遗迹错综分布,是认识早期人类迁徙和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重要遗产。
  为推进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2013年5月16日至25日,北京大学社科部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等13个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云南红河学院联合考察了红河古道。考察队从昆明出发,取道蒙自、河口、蛮耗、红河、建水,最后返回昆明。部分队员继续从建水再取道蒙自、河口进入越南老街,经富寿、河内、北江、谅山,从广西凭祥雍鸡关入广西再到南宁,对红河古道越南段及其向广西南宁的延伸线路作了考察。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红河学院共建了田野考察基地。北京大学将依托共建的田野考察基地,继续和红河学院合作,对红河流域的语言文化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汉代之麋冷进桑道
  
  《水经注》卷三十七叶榆河条记录了汉代的一条从交趾入益州的重要通道,即麋冷进桑道:
  进桑县,柯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马援言,从麊泠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自西随至交趾,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
  这条古道如何行走,成为西南历史地理的一大悬案,也为欧亚南方走廊的行走线路的重建留下了难题。杨守敬、严耕望认为这条线路从越南河内西北的富寿沿泸江行走,在云南麻栗坡进入云南盘龙江,然后再去益州贲古。方国瑜认为这条古道从富寿沿红河行走,经过云南河口进入云南元江流域,再去益州贲古。
  要回答这一悬案的一个关键是考察水路条件。《水经注》所说的“水路三千里”可能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汉书·地理志·牂牁郡》的里程更为具体,应该是实际里程:
  西随, 麋水西受徼外, 东至麋冷入尚龙溪, 过郡二, 行千一百六十里。
  考察队这次考察了红河一带水运条件。结合部分考察队员早期对盘龙江的考察,我们发现只有红河有行水路一千多里的条件。今越南河内往云南河口仍然有货船通航。据60岁以上有行船经历的老人陈述,他们的船只从河口往上行一直可以到达元江县。根据我们的调查,越南泸江及其上游盘龙江也可以行船,但从越南河内沿泸江逆水行船经过麻栗坡入云南继续往上走,可行船的水路不会多于780里。因此,要满足“行千一百六十里”的条件,麋冷进桑道只能是走红河水路,麋水也只能是红河水,麋水上的重要关口或重镇麋冷、进桑和西随都只能在红河沿岸寻找。
  
唐代之步头路与古涌步路
  
  唐代记录了两条连接滇池和河内的古道:
  通海城2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贾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蛮书》卷六《云南城镇》)
  当时步头路是唐代几次进兵南诏的主要线路之一。比如《南诏德化碑》记录的一次用兵线路:
  岂意节度使鲜于仲通,已统大军取南溪路下,大将军李晖从会同路进,安南都督王知进自步头路入。既数道合,势不可守株。
  “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这样长时间的顺水行船,即使按照《唐六典》记录的最慢速度每天70里,也要走2450里,这样长距离的行船,步头路只能取红河古道。至于古涌步路,严耕望认为是走南盘江古道,经开远、曲溪、通海、江川、晋宁至昆明,但是唐代贾耽《从边州入四夷道里》有如下记录:
  “自安南至古涌步(即贾勇步), 水路凡千五百五十里”。
  这样长的水路也只有红河满足条件。因此古涌步路的水路段也必须在红河上,只是陆路段和步头路的陆路段不同。由此可以断定步头路、古涌步路都是红河古道的支线,和汉代的麋冷进桑道都有承传关系。严耕望提到的南盘江古道也很重要,但不满足古涌步的水路条件。
  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我们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现在基本可以肯定,汉代的麋冷进桑道,唐代的步头路、古涌步路,就是现在仍有大量遗迹保存的红河古道。这条古道分水路和陆路。具体走法是从越南河内行船到云南河口。在河口分为两支,一支走陆路经过蒙自、建水、通海、滇池去洱海,另一支继续逆红河(元江)上行到元阳县登陆,或者继续上行到元江县登陆,然后再经过建水、通海、滇池去洱海。
  
红河古道上的重镇
  
  古道重镇的繁荣程度是衡量古道活力的重要依据。红河古道的重镇从北到南有中国云南的安宁、通海、建水、元江、红河、元阳、蒙自、蛮耗、河口,入越南境有老街、富寿、福安、河内、北江、谅山。考察队这次考察了云南的建水、蒙自、蛮耗、河口和越南的老街、河内。
  考察队从滇池东边的昆明乘车出发,经过玉溪、通海、建水到蒙自。《水经注》所说“从麊泠出贲古击益州”,麋冷(麊泠)在越南富寿一带,贲古即在蒙自个旧一带。《汉书·地理志》记载,益州郡已置贲古县,县境内产锡、铅:
  贲古,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南鸟山出锡。
  蒙自在中外古道交通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银矿开采促进了蒙自古道的繁荣,这也是古道必经之地的重要原因。蒙自至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银矿开采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铟冶炼基地之一。清末民初这里是云南对外贸易最大口岸,现有蒙自海关遗址。法国人于上个世纪上半叶修建的中越窄轨铁路至今尚存。窄轨又称米轨,轨道宽1米,比标准铁路(准轨)窄435毫米。考察队这次专门考察了蒙自的碧色寨车站,这是滇越铁路上的特等车站,法国人于上个世纪初修建,主要用于锡矿的开采运输。从碧色寨车站站房、个碧石铁路站房、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以及宿舍、食堂、酒吧、车库、警察局等遗址可以窥见当年员工和商客繁忙的工作和夜生活景象。同样为了锡矿的开采运输,云南人修建了比米轨更窄的“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轨距仅为0.6米的铁路,俗称“寸轨铁路”或“寸轨”,碧色寨又成了米轨和寸轨转换之地。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也曾一度迁移到蒙自。考察队专门考察了蒙自西南联大纪念馆。蒙自海拔2000米左右,夏季早晚气候凉爽。蒙自也是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反映了这一带稻谷文化的发达。考察队专程品尝了多家米线。
  从蒙自取陆路南下即到中越边境河口。根据文献所记录的行程里程计算,汉代麋冷进桑道的进桑,唐代的古涌步路的古涌步,即在河口一带。这里从汉代以来一直是水上交通重要关口:
  进桑县,南部都尉治,有关。(《汉书·地理志》牂牁郡条)
  (进桑县)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水经注》叶榆县条)
  因为是都尉治,西汉的进桑关必为重要通道和军事要道。元江和南溪河在河口汇合后称为红河,交汇处海拔约76米。考察队从2000米左右的高原突然下到炎热的河谷,体验了耳鸣、中暑等从高原到低原的反应。河口为中国西南地区进入东南亚最重要的关口之一。过红河大桥即到越南老街,河口口岸目前为国家一级口岸。上个世纪初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由此经过,至今仍在使用。由于水路铁路公路并用,河口口岸为云南进出货量最大的口岸。河口为瑶族自治县,有瑶、苗、汉、彝等民族,汉语为通语。很多少数民族能说多种语言。河口有越南人专门开的街市,他们也能用简单的汉语西南官话或普通话和汉人对话。两国边民也大多用汉语作通语。从我们考察的地形结果看,河口到越南安沛为丘陵地带,从安沛到河内再入海是平原。
  从河口逆水行船可到蛮耗,也写作蔓耗。法国冒险家曾从红河入海口沿红河逆水进入中国云南蛮耗,在蛮耗登陆后再步行12天到昆明。从语音对应看,“蛮耗”当为傣语译音,“蛮”即村寨,“耗”即稻谷,意即“稻谷寨”。江边村寨至今聚居着傣族。《水经注》卷三十七叶榆水条说“自西随至交趾,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这里的西随即在蛮耗一带。《水经注》的记录是从北往南走。蛮耗作为红河上的码头重镇在水路上占有重要地位。19世纪中叶,法国人进一步开发了从河内到蛮耗的航线,蛮耗更为繁荣。这里是马帮汇集处,马帮所运货物在此转水路南下。蛮耗集市至今热闹非凡,但由于公路铁路日益发达,昔日码头已经消失,只留下一些非自然形成的石桩。若不是朱家花园保留的一张蛮耗码头马帮集结的照片,谁也不曾想到此处曾是重要码头。考察队专程考察了蛮耗,湛中乐和陈保亚在一位壮族老人的带领下徒步涉水渡红河,在红河西岸的傣族村调查了一位60岁的傣族老人。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蛮耗寨热闹非凡,他经常从蛮耗乘船顺水到河口。村寨曾经有两个记录蛮耗码头的石碑,后来被人运走了。蛮耗傣族老人还提到,从蒙自到蛮耗,再南下金平勐拉,再到越南,都有古道,有的地方马蹄印有几寸深。马帮所运物质以盐最多,这条线路上的马帮又被称为盐帮。
  考察队离开蛮耗,沿红河江边路逆流而上,经过元阳县到达河口。沿途考察了红河两岸地形。两岸哈尼梯田层次丰富分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目前中国梯田最为集中的分布地带。考察队还专门考察了红河县撒马坝梯田。考察队返回北京后不到一个月就传来红河梯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发达的农业是古道重镇得以繁华的经济基础。红河哈尼族还保留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其八部和声为人类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八部和声没有定式,参与者完全通过听觉感受临时配和声,这要求歌唱者对和声效果有很好的听辨感受。八部和声对探讨人类和声的自然起源有重要价值。这些音乐形式也印证了当初红河古镇的繁荣程度。红河县也是马帮最集中的地段之一。考察队在红河考察了一家马帮世家,仅这家马帮门前石板上就磨下了许多马蹄印,这是马帮在这一带频繁活动的重要证据。如果这家马帮门前不是马帮主干道,则马帮在红河县的活动规模要大得多。基于红河县的马帮文化,红河县修建了马帮庄园,汇集了红河县近代马帮出入滇越的不少资料。北京大学考古学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专门为马帮庄园题字作纪念。
  考察队带着疑问到达建水。唐代步头路中步头的确切位置一直是历史地理学上的一个谜。法国汉学家和探险家伯希和(Paul Pelliot)认为步头是在建水,向达也从此说。方国瑜认为是在元江县。就我们实地考察的考察结果看,伯希和把步头定在建水遇到的困难是,建水没有可行船的河流到元江,历史上也没有记录。即使建水曾经存在连接红河的大河流,但建水海拔1400米,往南直到坡头乡一带海拔还在1400左右,从坡头到南部的红河河边元阳约80里,海拔骤然下降到400米,这样短距离的落差就有1000米。有如此大的落差段存在也不可能行船,因此步头不可能在建水城附近。关于步头的位置,有两条直接记录:
  建水州,古称步头。(《元史·地理志》)
  通海城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蛮书》卷六《云南城镇》)
  根据这两条记录,步头是码头,方位在通海城南十日程。从我们的实地考察情况看,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建水南边元阳一带的红河码头最有可能是步头所在地。方国瑜已经根据里程证明这里所说的通海城应该是安宁城,则路程更契合。
  繁华古道多以繁华重镇为连接条件。唐元和(806-820)年间在建水一带筑惠  城,建水古城至今保留不少遗迹。建水还有全国屈指可数的规模宏大的文庙,是云南省继中庆(昆明)、大理之后,最早创建的第三座庙宇,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水文庙和山东曲阜孔庙、四川德阳孔庙为全国少有的几所大型孔庙。建水东城门城墙之上有一座壮观的朝阳楼,气势宏大,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又称为“迎晖门”。建水的朱家花园也是建水文化底蕴的见证。朱家花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整座建筑占地约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千多平方米,为建水园林和古建筑的代表。古城、文庙、园林和古建筑证明早期建水很繁华,这就为古道马帮、商客提供了客栈条件。这符合茶马古道上的古道与城镇互动原则或互生原则。明代谢肇淛写的《滇略》一书中称临安(建水)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也是有要道通过的证明。
  方国瑜教授认为步头不在建水而在元江。若从红河古道向茶马古道转型的角度看,这一解释和步头在建水南部的说法不矛盾。随着唐代滇藏茶马古道的兴起和以后的不断繁荣,元江成为茶马古道重镇。元江在南诏时属于银生节度。为了借道银生古道并获取更多的物质,元阳码头逐渐上移到元江码头,红河古道也随之转型为茶马古道网中的重要支线。文献不断提到船帮从元江顺江而下到安南。特别是随着运送普洱茶的银生古道在明清的繁荣,从普洱经过元江北上的古道日益繁忙,元江的地位日益上升。元江有反映母系社会的它克岩画,并多有铜器出土,说明自古有交通便利。到清康熙年间,元江已经有8条大驿道通向四周,这是红河古道通过元江辐射各地的有力条件。
  孔江平和陈保亚到建水后再到河口,从河口出境到越南老街和越南学者阮大瞿越汇合,开始考察越南的红河古道。老街处在红河与南溪河汇合处。老街的货物有很多是从中国过来的,老街的越南人有不少会汉语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有的商店也用人民币流通,显示了红河古道上边民的频繁来往。老街有著名的古庙,1680年修建,保留了越南建筑风格。
  Sapa镇在老街西南约40公里处,这一带有瑶族等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村民会说好几种语言。镇里保留了许多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古迹,楼房多是黄色,三层楼。有很多西方游客和调查者来此,法国人最多。
  从老街顺红河沿岸东南行,一路为丘陵,到安沛开始进入平原,经过富寿、福安即到河内。汉武帝在河内一带设交趾郡,从广西合浦缘海到交趾是当时的使用最多的一条路。比如《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
  (建武十七年,公园41年)又交址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址。军至合浦而志病卒,诏援并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援追佂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
  唐代安南都护府治交州,即今河内。河内成为古道交通枢纽,这里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是河内作为古道重镇的证据。
  
红河古道的活力与枢纽地位
  
  红河古道上重镇密集,是古道活力的重要体现。红河古道上还发现了汉墓群,这是汉人在红河古道移动的证据。唐代伐南诏,从河内走红河古道是主要线路之一。南诏多次围安南,也利用红河古道。在红河古道上,多有贝和古代越南钱币的发现。近代红河马帮和商客频繁进出东南亚,在红河古道上留下了大量证据。红河古道至今仍然是中国西南出入东南亚最重要的通道之一。从红河古道出口的锡,一直占据中国锡出口的90%以上。20世纪滇越米轨铁路,更是利用红河古道两千多年来的便利条件修建起来的。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分三批进入昆明,其中有两批都是从广西到越南河内再乘滇越铁路进入昆明。
  红河古道不仅仅是有强大活力的局域通道,它还是欧亚大陆上的枢纽通道。它和多条南方走廊上的古道连接,形成了远征古道网络。红河古道的北段往北可以接五尺道、蜀道由四川、陕西进入中原。红河古道的北段往西可经洱海去缅甸、印度。红河古道南段由河内往东可去红河三角洲,走南海海路可去中国沿海重镇。红河古道南段往南经越南南部可去南洋岛国,并西去欧洲。
  在红河古道连接的远征古道网络中,最重要的一条远征古道是交广印度道,线路从中国的两广到越南交趾(河内),再沿红河古道进入滇池、洱海,再西去缅甸、印度、中亚和欧洲。考察队考察的正是这条远征古道的滇越桂线路:从昆明经过河口到河内,再经过中越雍鸡关到南宁。
  交广印度远征古道的形成和茶马古道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到唐代,随着茶马古道滇藏线的兴起,洱海一带马帮异常繁忙,从滇池到洱海再到永昌(保山)、缅甸、印度的古道被激活,这就是著名的滇缅印古道,也是张骞当时提到的蜀身毒道的滇池以西路段。这条古道早已存在,而且有不少文献提到。过澜沧江后,西南进入永昌(保山),再翻越怒山进入潞江坝子(怒江傣族乡),然后再西行。唐代的红河古道借茶马古道上滇池洱海一带的重镇,得以和滇缅印古道连接,形成交广印度远征古道。这条远征古道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一条重要古道。元代忽必烈征云南,也利用了这条古道。
  交广印度道从河内走陆路往东北穿越150公里左右的丘陵地带可经过著名的凭祥雍鸡关入中国广西,由此再去崇左可水路陆路去南宁。雍鸡关明代称镇南关,1953年改名为友谊关。桂越雍鸡关和滇越进桑关均于汉代设置,并为桂越滇缅古道上的两大重要关口。
  为了解桂越古道和红河古道的关系,孔江平和陈保亚特别乘火车从河内出发,经过雍鸡关到南宁。在南宁学者李龙的带领下,对南宁左江右江汇合处进行了调查。左江和右江仍然在行船,在南宁西边的那章一带汇合为邕江,水路更为发达,可一路到珠江三角洲。为古道水路要道,由右江往西北逆行可入云南,由左江往西南逆行可去越南。
  作为枢纽通道,红河古道在欧亚南方走廊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它的出现、兴起和延伸仍然有很多谜底未能解开。进桑关、步头和古涌步的遗址在哪里?至今吸引着无数探险家和历史地理学家。
  研究红河古道及其沿线的语言和文化,对认识欧亚文明传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伯希和,1904,《交广印度两道考(又名《八世纪末叶中国至印度的两条道路》)》,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2
  方国瑜,2001,《步头之方位》,《方国瑜文集》第二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方国瑜,2001,《古涌步之位置》,《方国瑜文集》第一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木芹,1995,《云南志补注》(《蛮书》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
  吴承志,(清),《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向达,1962,《蛮书校注》,中华书局
  严耕望,1986,《汉晋时代滇越道》,《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
  严耕望,1986,《唐代滇越道》,《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
  
  注释
  1.本项研究得到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资助,批准号11JJD740004
  2.方国瑜《步头的方位》考订此处的通海城应为安宁城。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