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教书育人立学风 科研创新谱乐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5

——记西安交通大学徐友龙教授

本刊记者 徐秋红

  
  作为一名教师徐友龙知道教师工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大学教师必须做到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三者统一,相辅相成。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徐友龙知道科研工作是一个艰难的职业,科研工作者必须做到科技创新、坚持不懈和服务社会三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传播知识 创造知识
  
  徐友龙教授知道要做一名好老师,尤其是知名高校的好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以及传授知识的能力,为此,1992年他考取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大量阅读国内外专业经典著作,有些书甚至阅读了10余遍,使自己做到不仅内容熟练、原理通透,而且还能够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他也经常阅读名人传记或名言警句,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以名人的成就激励学生奋发上进的精神,以国内国外的科技水平的差距激励学生的国家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每届学生都给了他很高的教学评价,1998年学校教务处曾经做过“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的问卷调查,徐友龙教授有幸位列其中。徐老师不仅在转播知识上尽心尽力,成果斐然而且在创造知识上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徐老师常说:创造知识对大学专业教师来说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感他一直铭刻在心。
  徐友龙教授教学方面不断精益求精,他主讲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半导体物理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的其它课程也深受学生喜爱。科研工作方面则是面对实际需求努力创新。他不仅自己不断进行创新工作,也十分重视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创新工作。他指导的大多数硕士生和所有的博士生都有创新成果产生。已经申请发明专利19项,其中获得授权的13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知名期刊20余篇,SCI收录论文60余篇,被SCI引用520多次。
  徐教授知道传播知识、创造知识这条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人才等着他去培养,正如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科技创新 坚持不懈
  
  徐教授认为“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充要条件,记得1987年上半年,硕士导师给他写了5个题目让他查阅资料。他经过细心查阅得出结论:5个题目要么课题意义不是十分重大、要么就是课题条件不具备,最终全部被他否定。然而导师非常尊重他的意见,这点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后来从几位往届师兄做的课题中选了一项他个人认为非常有挑战、也非常有意义的题目—高压电解电容器阳极铝箔腐蚀技术。这个题目的背景是当时国内所有高端产品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师兄在做国产化研究工作,他认为国产化工作非常有意义。由于文献资料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师兄未能取得有效突破。他一边沿着师兄的思路研究,掌握实验方法,一边分析师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他发现当时师兄没有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和预处理。他认为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他首先了解原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微观结构的破坏机理,然后进行微观分析加以证明,发现原材料中确实存在大量缺陷。因此,他对原材料进行预处理,掌握预处理对原材料缺陷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取得了一点进展和突破。他硕士毕业留校后,继续沿着这一思路研究,最终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一项全新的技术。开发出盐酸、硫酸等混合溶液作为腐蚀介质的新型腐蚀体系,解决了国产铝箔由于织构度低、晶粒尺寸分散、位错密度高等缺点而导致的蚀孔引发不均匀的问题,在我国率先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腐蚀技术。后来这项技术成功地转化为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次成功的经验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使他一步一步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创新之路。徐教授后来成功研制出高性能固体片式铝电解电容器,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技术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成果已在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转化成高新技术产品, 2009年他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抱着科技创新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态度徐教授在科研路上一路前行。
  
服务社会 硕果累累
  
  为了使科研成果有效地服务社会,他从科研的选题就紧紧围绕应用需求进行,从各种应用需要中去发现课题。前面提到的他自己的硕士生论文选题就是从国家迫切需求出发开始研究工作的,自然研究成果就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他硕士和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已经累计创造了超过60亿元的经济效益。该研究成果不仅结束了中国长期依赖进口腐蚀设备、技术和产品的历史,还使中国成为高压铝电解电容器化成箔的生产大国和生产强国,大大提高了中国电解电容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带动了整个电解电容器产业链从高纯铝锭-高纯铝箔-腐蚀箔-化成箔-电容器以及配套设备的稳步协调发展。
  从事科研工作是为了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事教育事业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科研工作者。
  他指导的王杰博士探索出在复杂多孔表面上原位生长高电导率的聚吡咯膜的新方法,该成果获得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杰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因此获得了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指导的杜显锋博士研究了水相低温合成高介铁电陶瓷方法,获得了500℃以下结晶温度的水溶胶体系,具有节能环保优势,成功地将其应用于铝电解电容器阳极箔的制备,研制出比传统方法制备的电极箔比容高40%以上的新型电极铝箔,实现了该领域新技术跨越式发展。该研究成果现在广东肇庆华锋电子铝箔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批量生产。该项技术全球目前尚未有商品化报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指导的李喜飞、熊礼龙博士研究了廉价环保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锰酸锂材料的纳米表面掺杂包覆双重结合新方法,解决了尖晶石型锰酸锂材料存在的Jahn-Teller效应,大幅度减小了该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锰溶解量,获得了具有优良循环稳定性的新材料。另外指导的孙孝飞博士提出了缺陷法制备耐高温、高稳定性、高能量密度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新材料-LiVPO4F材料,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材料-LiFePO4材料的升级换代产品。该两项研究成果正在中试过程中。我们的社会不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绩,也得到了学校和国家的肯定。陆续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获奖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 西安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王宽诚育才奖”、“百年校庆林瑞华教育奖”和“西安交通大学师表奖一等奖”等荣誉。但是他始终把作为一名好教师作为自己一生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人生的最高行为准则。不仅自己时时牢记在心,也十分注意培养年轻教师,吸引更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加入到学校的教育事业,为学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高尚的道德追求、有精良的知识技能、乐于奉献和具有合作精神的高级优秀人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徐教授将来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期待中国能有更多的徐教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