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为了山岗上的青松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26

——记宁波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高级工程师来燕学
  
本刊记者 卫婷婷

 

  
  上世纪70年代,来燕学正值青年,在乡镇企业从事模具制作工作。1979年,伴着“科学的春天”,他考上了大学,按服从分配志愿,进入了浙江林学院学习,命运从此与森林保护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多年造林、抚育,松树遍及祖国大地,郁郁成林。无数的松林点缀着江山景区,维系着生态平衡,入诗作画凝结着民族的文化;无数的松木支援着国家建设。然而,被喻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突然流行,造成大面积松林死亡,毁坏了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和生存环境。
  30年来,来燕学致力于松材线虫病防治,以双脚和柴刀为工具,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以大山为实验室,深入一线研究,创新了理论和技术。三十年磨一剑,攻克了世界难题。
  
拉开松材线虫防治的全面战役
  
  1988年,来燕学在宁波市森林病虫防治站任助理工程师。一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国松材线虫病面临的形势,发出加强防控呼吁。那时,松材线虫病已在江苏、安徽不断蔓延,大片松林快速枯萎、死亡,保护松林迫在眉睫。宁波市地处北纬30度,濒东海,松林,马尾松和黑松是主要森林植被和树种,如松材线虫侵入,势必造成严重危害。
  于是,来燕学开始关注松材线虫病。一次,听到宁海茶山林场棚坑林区每年春夏季会出现大量松树死亡消息,来燕学紧急赶赴茶山林场展开调查。当时的棚坑林区,山无路,坡徒峭,在宁海同事帮助下,千辛万苦采集到研究松材线虫病的第一份样本。带回室内分离鉴定,结果却令人迷惑——没有松材线虫。只见到拟松材线虫。然而该线虫国际早有定论,形同神异,不是病原线虫,不致死松树。
  也许是第一次采样,经验不足,没采到松材线虫?来燕学组织团队,扎住山上,采集了大量样本,但最终结果都相同。工作好似一事无成,但却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问号——没有松材线虫,什么原因引起中成龄松树成片死亡?
  1991年8月底,象山林特局报告:丹城镇北门山出现大量枯死松树。来燕学火速赶往事发地采样、拍照,分离镜检,竟发现了松材线虫。这是全国第5例、浙江省首例疫情。遗憾的是,疫情面积已达3万亩,枯死松树达17万株。
  一场大规模的松林保卫战就此打响。丹城镇政府按来燕学只砍死松树,保留活松树的建议,组织人员清理病死木并用溴甲烷薰蒸除害。第二年疫情大幅减轻。
  初战告捷,但有点突然,没有理论依据。然后两年防治,疫情反而上升。一种消极观念开始流行。一说日本科技发达,资金充足,松材线虫病防治100年没效果,我们不可能防得好;二说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松树无论大小强弱,只要被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咬一口,就在2个月内不可逆地快速致病死亡,然后松材线虫病循环往复无限扩大,非人力所能控制,2?3年松林就要毁灭,防治与不防治一个样;三说世上除“轮作”外没有大规模植物病害成功治理的先例,松材线虫病是植病之王,治得好可得“诺奖”。
  这样,厌战情绪蔓延,放弃防治范围扩大。在随后的几年内疫情迅速向外扩散,很快波及到周边。到了1996年,宁波市的北仑和大榭开发区发生了松材线虫病;浙江省舟山市的松材线虫病已成大灾。疫情警报不断拉响,形势严峻。
  此时,深圳根据日本松墨天牛最多飞行3公里的理论与方法,开劈了一条4公里宽80公里长东西走向的无松树隔离带,以防止松材线虫病北上扩散。这一方法直观,很快被决策层接受,于是“大砍大伐”成为防治松材线虫唯一方法,在各地迅速推行。“我们当时也这么做了”,可结果是“该伐的死树没有伐,不该伐的活树都伐掉了,导致松材线虫病越砍越多”。
  见此现状,来燕学心急如焚,通过研究发表相关报告提出“松材线虫病一定要防,一定能防,全面砍死树,保留活树的理论”。“留一些活松树,即使松墨天牛消灭不净,残留的少量媒介昆虫,不至于远飞觅食,进而传播病害”,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因。1998年在日本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学术会议上,来燕学也发布了这些新观念,以纠正松材线虫病防治中的错误理论和方法。
  
变废为宝开辟松材线虫病防治新战场
  
  “新观念不易被接受”。但那时松材线虫病进入快速传播期,按国际理论认为松材线虫病长距离传播是由人为调运松木造成。所以,当时林业部决定封锁疫情,禁止上山采伐松树,禁止松木调运流通。此举有理论意义,但却很难践行。“数百万亩山林,没有力量能够封锁;而且,大量病原和媒介昆虫仍在山上,每年数以亿计,通过气流飞行传播松材线虫病,不可能封住。”怎么办?来燕学在北仑和大榭区找到志同者,试行“现砍现烧”方法清除山上的病死树,取得显著效果。这方法是指在山上砍伐死松树,就地烧毁。但有引起森林火灾的风险,而且白白浪费资源。
  这一结果,来燕学进一步坚定了“伐死树、杀天牛、灭线虫”的信心。在摸索中,来燕学进一步提出“疏堵结合”“变暗流为明流”“变无序为有序”“安全利用”等防治思路,得到市领导支持。1997年1月2日,宁波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全国第一个开展松疫木安全利用的文件,开始尝试松疫木利用。
  来燕学提出的疫木安全利用,就是在松墨天牛越冬不会传播松材线虫的安全期,将要“烧毁”的松木用木材加工过程来替代,杀灭病原线虫和媒介昆虫,实现资源再利用,获取经济效益。工业化防治办法的兴起与推广,让数百万株松疫木得以“起死回生”。1998年,象山发家板材公司成为宁波市第一家获批的安全利用定点(试点)企业,利用松疫木生产多层板。之后,金龙木业、沪西木业、甬联木业、通济木业等企业相继成为国家林业局松疫木定点生产企业,每年利用松疫木生产大芯板、多层板、刨花板等产品,累计消耗松疫木100多万吨,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实现安全利用,使松疫木有了价值,砍伐病死树也就容易了许多”,就这样,分布在崇山峻岭的枯死松树,来燕学再创“一杆秤法”,通过市场机制收集采伐、运输到指定地点的松疫木。几年来,这支队伍已形成产业体系,每年有80?120余工程队,3000?5000余专业人员参加松疫木采伐、清理、造材、集材、集枝、运输、监管检查工程,把3?10万吨松疫木“定点、定量、定位、定时”消化利用,创值3000?6000万元。来燕学把松材线虫防治与市场机制和工业化利用机制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共同盈利。
  1999年宁波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思路与方法受到中国科协组织院士考察团的很高评价。2002年后,来燕学主持全市森防工作,起草了“松材线虫病防治预案,冬防方案,春防方案,绩效考核方案,削峰拔点方案,《松疫木加工安全利用技术规程与管理》地方标准,等管理文件,使松材线虫病防治进入“科学、规范、环保、生态、高效”轨道,创造的技术方法被国家林业局《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修订版)》吸纳。2011年国家林业局在宁波召开大会,推广宁波经验。
  
创新综合防治方法引入生物因子生态防治显奇效
  
  从那以后,松材线虫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然而,几年前留在来燕学脑海里的那个问号之谜还未解开,松树为什么死亡?1995年北京国际松材线虫病学术会议上,来燕学第一次划分了松树枯萎类型——“松墨天牛+松材线虫”、“松墨天牛+拟松材线虫”、“松墨天牛+其他种类线虫”和只有“松墨天牛”四个类型,提出松墨天牛是引起松树死亡的主要原因。殊不知,观点一抛出,顿时引起热议。这个观点在当时并没有人接受。松墨天牛一直被认为是贮木场害虫,不危害健康松树,只危害衰弱木和伐倒木,只因它能传播松材线虫而提高了“地位”。后来,来燕学排除松材线虫干扰,单用松墨天牛的卵和幼虫接种发现,松墨天牛不仅是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而且的确能独立致死松树。
  随着研究的深入,来燕学又发现松材线虫病流行与松林火灾关系密切,“如果松林发生火灾,第二年这片松林发生线虫病的概率就很高”。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树被烧死,松墨天牛还如何把松材线虫传递到松树体内?
  为此,来燕学解剖了大量松墨天牛,发现松墨天牛成虫的生殖器官是携带病原线虫主要部位,产卵时把的松材线虫接种到火烧松树内,纠正了日本只“气管携带线虫”理论。这途径更有效,大约可传播80%的病原线虫。接着的问题是,火烧松树内的松材线虫比例高于拟松材线虫趋向,这引出了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相互转变的研究。
  这些发现为创新开展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松材线虫病防治原归入TPM,即要彻底消灭寄主和有害生物,零容忍。掌握了松墨天牛这些特性和规律,就可以采用IPM方法,即采取综合措施使松材线危害控制在一定的阀值内,维持生态平衡。所以,治理松材线虫的核心还是要控制松墨天牛种群。有了新发现,就有新发明。为了开展“飞防”,来燕学与宁波明日集团合作,开发了国际第一个可超低量喷雾的松材线虫病防治药物——保松灵,打破了先前只能依靠日本药品和采用降雨式喷药方式的困局;随后,超低量喷雾从“天空”转向“地面”,又开创了超低量扑杀松墨天牛成虫的技术方法。
  在防治过程中,来燕学结合实际,相继研制开发了一批新技术,如二响粉炮载药技术、松疫克喷粉技术、绿色威雷喷雾技术、双环诱杀技术、白僵菌生物防治技术、高射程喷雾机等。其中二响粉炮载药技术,第一响把粉炮送到15米高度,再次引爆后,让苏云金杆菌和苦参碱药粉接触松墨天牛成虫,使其2小时内死亡,防治效果显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生物防治也同步推进。引入花绒寄甲、肿腿蜂等天敌生态因子,提高了松林整体免疫力。2007年下半年起,来燕学选择北仑、镇海、余姚、奉化、慈溪试验地,释放花绒寄甲和肿腿蜂5000亩,防治松材线虫病,效果显著。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是中国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在宁波市开展的利用天敌防治媒介昆虫的试验,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松材线虫病的流行,一些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参天大树也未能幸免于难。数据显示,阿育王寺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松树在2004年后突发死亡数百株,造成景观的重大损失。要保护这些古松名松,必须实行松树个体化的精准医治,是一个难题。来燕学经过反复试制,终于开发出苦参碱、甲维盐吐温等树干注射剂,尤其是甲维盐吐温针剂,每支最小容量缩小到10ml,可做到“打一针,保4年”。这一突破性技术也被国家授权为发明专利,性价高于日本类似产品60倍。现在,这种注射剂被称为松材线虫病免疫针,在全国名山大川风景松林推广应用。  
  现在,松材线虫病高发势头得以遏制。松林及古松群又恢复了生机,郁郁葱葱,长势旺盛。如今,已迈入顺耳之年的来燕学依旧坚持上班,心中惦念着山岗上的青松。“那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松树象征着中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绝不允许松材线虫病流行而毁灭!这一点来燕学做到了。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