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叶丽林:病毒免疫学的“探索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5-16

本刊记者  王 辉

 

201683日,国际知名科学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病毒免疫的文章,让艾滋病、乙肝等慢性病毒感染患者看到了曙光,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正是叶丽林,第三军医大学教授。

 

赴海外破多项瓶颈

 

  12年前,叶丽林来到美国,他先在马里兰大学完成博士阶段学习,之后又在埃默里大学疫苗(vaccine)中心、美国科学院院士Rafi Ahmed的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9年时光中,他通过参与一系列重大课题,其中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RO1PO1以及盖茨基金项目等,创造了多项极具亮点的成果。

  IgG受体分子——FcRn,主要表达于内体囊泡内。学术界公认的是,它能够在囊泡和细胞膜表面之间穿梭,但它到底是如何被转运到内体囊泡的?这一直是个谜。

  “我们运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成功地在活体内和体外系统证明,免疫分子恒定链(Invariant chainCD74)可以和FcRn相结合,并将其从内质网转运至内体囊泡,我们还发现黏膜上皮细胞只有在病毒感染等炎症情况下才表达CD74,而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则可持续表达CD74。”

  叶丽林揭晓的“谜底”,亮出了一个再明确不过的观点——FcRn-CD74在不同的细胞和不同的感染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功能,这延伸了恒定链的免疫学功能,对IgG介导的炎症和感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科学家发现黏膜疫苗在预防经黏膜感染的病毒方面,优于经肌肉或皮肤注射的疫苗。然而,黏膜疫苗的研发却有很多制约因素,叶丽林将此问题设为了研究点。

  他发现成年动物的呼吸道黏膜上皮也大量表达FcRn,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受体分子可以把经黏膜投递的IgG分子从黏膜表面高效的转运至淋巴组织和血液。“我们设想,把疫苗分子融合到IgG分子上,借用FcRn把疫苗分子从黏膜转运至淋巴组织,引起免疫反应。并且,这些模拟IgG的免疫原还可以受到FcRn的保护,降低降解的速度。”口说无凭,叶丽林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设想。他用疱疹病毒作为疫苗模型,融合优化的IgG分子使黏膜免疫,发现这个新型黏膜疫苗大幅度地提高了免疫效力,增强了免疫记忆,全面激活了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更为重要的是,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可以抵抗超强疱疹病毒的感染。

  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受到了专业领域的高度评价。后续的研究已经证实,此策略也可以有效地诱导抗HIV的黏膜免疫,并且该成果现已经获得了美国专利。

  抗体中和病毒的机理突破是叶丽林的另一个贡献点,抗体通常被认为是在细胞外中和病毒的,然而,叶丽林却在研究中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发现,抗体大量地被其受体——FcRn,聚集在细胞内的内体囊泡内。“这个新发现让我想到,一些通过内吞方式 (endocytosis) 入侵细胞的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在感染的过程中会经过囊泡,如果我们事先添加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让它们也聚集在囊泡内,当病毒和抗体在囊泡内相遇时,抗体就可能结合病毒,从而阻断病毒下一步的入侵、复制及致病。”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他首先从上百种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中筛选出了一种只在细胞内,而不是在细胞外可以结合病毒的抗体,从而排除了细胞外中和的干扰。通过实验他发现这个抗体,可以在体外培养细胞或动物体内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囊泡内中和流感病毒,FcRn甚至可以将抗体-病毒复合物从囊泡运至溶酶体直接降解。

这项研究充分地证明抗体不仅能在细胞外中和病毒,同时也可以在细胞内中和病毒,提示筛选或利用疫苗诱导抗体时,不能只重视常规意义上的细胞外中和性抗体,还要探索细胞内中和性抗体的作用。Nature在其科研与转化板块重点推荐应用此理论来开发针对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性抗体。以此项研究为基础,针对病毒的新型抗体设计的专利已获批准。

 

回故土创希望之光

 

  2012年,叶丽林加入第三军医大学,任特聘教授。他组建了病毒免疫学实验室,开启了新的征程,Tfh则是他回国后关注的第一个焦点。

  “Tfh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研究是国际上重点关注的领域,Thomson Reuters将其列为前沿研究热点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三名。在此领域中,Tfh细胞的分化和命运如何被决定的,是一个尚未回答的核心问题。”叶丽林说。

  他决定攻下难关。通过实验,叶丽林发现在急性病毒感染(流感病毒及LCMV病毒)中,转录因子TCF-1通过调控Tfh细胞的关键因子Bcl-6Blimp1的平衡,促进Bcl-6表达,抑制Blimp1表达,从而启动了Tfh细胞的初始分化,进而辅助B细胞产生生发中心发信,导致抗病毒抗体的生成。

  “此外,我们通过创新性地建立可靠的体内(in vivo)评价Tfh细胞功能的新方法,进一步发现了TCF-1调控Tfh细胞帮助抗体应答的功能。”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抗体的生成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抗病毒疫苗的效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治疗因抗体生成紊乱而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该成果以文章形式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国际著名免疫学家、东京理科大学教授Masato Kubo在同期发表述评,称文章“证明了TCF-1通过调控Bcl6,从而在早期决定Tfh细胞的分化命运”。

  2013年年初,叶丽林在科技部“973”计划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下,开展了“特异性CD8T细胞”的研究,历经近4年时间取得重大突破,让许多慢性病毒感染患者看到了希望!

  “此前研究发现,在急性病毒感染中,特异性CD8T细胞通过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分泌抗病毒细胞因子,从而有效清除病毒。但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CD8T细胞却出现医学界称为功能耗竭的现象。就像警察遇到一群歹徒,本该拔枪射击却无法启动杀伤武器。”不过,此前也有研究发现,虽然CD8T细胞显得“功能耗竭”,病毒却依然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没有在短时间内爆发。

  通过实验研究,叶丽林最终发现,“功能耗竭”的CD8T细胞仍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毒的复制。原来,一群新的CD8T细胞亚类即课题组称之为CXCR5阳性CD8T细胞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该项研究中,课题组还确定了Id2E2A信号轴是生成这一细胞亚群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

  据悉,目前化学药物治疗HIV、乙肝、肿瘤等慢性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尚不能彻底根除。而叶丽林指出:“增加和稳定这一类CD8T细胞可以增强其清除病毒的功能,这为从根本上治愈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该成果于2016年被Nature报道。下一步,他们将把研究成果运用到HIV和肿瘤的免疫治疗研究中。

  鉴于突出的贡献,2016年,叶丽林被授予“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对于叶丽林来说,过去的收获都是积淀,现在和未来的科研才是人生的重点,他将在病毒免疫领域再接再厉,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辛勤耕耘,一往直前!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