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0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于1991年正式开始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被评为国家良好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与生态工程、水和废水处理与资源化、面源污染控制及受污染环境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教授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07人。
  
聚焦国家需求,收获累累硕果
  
  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大共性环境污染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结合、理工结合”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面向国际环境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按照应用基础研究引领国际前沿。实验室高新技术研究面向国家重大环境污染控制的战略,建设相应的人才队伍,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实验室在环境多污染复杂过程机制与效应、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理论与方法上形成创新性应用基础成果;在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为我国有效控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有限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储备。引领学科发展,使实验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平台、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自建立以来,实验室科研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具备承担国家环境保护科技重大研究任务能力。5年来,实验室主持和承担科研任务314项,实到科研经费1.88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经费1.37亿元,实验室主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项(课题4项)、“973”计划课题3项、“863”计划课题14项、科技支撑计划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3项(重点项目3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7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主持和承担地方科研项目146项,包括“世博科技专项”4项和“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专项”3项等重大项目。实验室在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环境化学行为及毒性效应机制、基于剩余污泥碳源转化的城市污水除磷脱氮理论、有毒物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生物降解及其温室气体产生规律等应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并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实验室采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相结合,在城市污水耦合处理新技术、有毒物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工业园区废水治理与调控技术、污泥与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十多个省市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程及上海世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验室在注重原创性的同时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工作,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知识技术创新链,有力的推动了产学研发展。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研究实力最强的从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机构之一。实验室自建立以来,一直是我国环境科技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基地。围绕学科前沿及国家需求,通过加强理工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统一,实验室为环境学科发展和我国重大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实验室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通过开放基金和访问学者制度,促进了国内相关单位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水平的提升。
  实验室吸引国内外学者来室进行学术交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五年来,共有国内著名专家37人次、国外著名专家28人次来室做学术交流,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Paul Crutzen、美国工程院院士Bruce E. Rittmann、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Stephen L. Johnson、国际知名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主编Jerald Schnoor等。实验室分别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德国达姆斯达特工业大学、法国图卢兹科学研究院和俄罗斯门捷列夫大学等国际著名科研院校建立合作研究关系。
  五年来,实验室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17项,实质性合作所取得的成绩显著。实验室十分重视与国内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共同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令人关注的研究成果。2005年以来,国内合作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实验室共举办国际会议4次、国际地区与双边会议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参加国际(地区)会议交流206人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9人次。
  
重视人才培养,立足特色发展
  
  实验室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济大学市政工程学科新增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新增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
  实验室一贯注重对我国环境保护研究人才的培养,2005年以来,实验室培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长江学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名,以及一批入选上海市、江苏省人才培养计划的领军人才和优秀中青年学者,培养博士毕业生344名、硕士毕业生562名、出站博士后43名。
  充分发挥实验室队伍和平台优势,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室与法国巴黎高等工程师学校联盟合作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近5年共有33名硕士生获得法方和中方学位;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开展“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培养,已招收硕士生35名、博士生10名,有4名留学生获得同济大学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颁发的毕业证书。
  在产业化方面,实验室也立足特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验室揭示了膜生物反应器(简称MBR)运行中平板膜表面凝胶层的形成机制,破解了泥饼层污染难题,发明了诱导型膜污染控制的平板膜MBR技术,并研制出适用于诱导型膜污染控制的聚丙烯腈平板膜和聚偏氟乙烯平板膜。该平板膜已应用于20个工程,并被家乐福中国区作为指定产品。
  实验室利用阳离子聚合物与常规无机聚合氯化铝铁复合,发明了新型改性多态聚合氯化铝铁,解决国内长期以来聚合氯化铝在处理低温低浊度水混凝效果差的技术难题,并实现了产业化,年产量达到10万吨。提出了以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无色聚环氧琥珀酸工艺,研制出了无磷、无氮的绿色生物可降解缓蚀阻垢剂聚环氧琥珀酸、聚天冬氨酸等系列新型药剂,并在国内率先国产化,产品性能超过国外产品,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制定国家标准3项、技术转让9项。
  实验室阐明了超高交联吸附树脂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与机制,发明了亲水性氧修饰超高交联树脂、疏水性羰基修饰超高联树脂等吸附树脂。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创始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Davankov V.A. 教授将实验室研究团队与美国陶氏化学、英国漂莱特、德国拜耳公司并列为具有超高交联树脂研发能力的四个单位之一。以氧修饰超高交联树脂为核心,实验室开发树脂吸附-蒸气脱附再生技术,建立副产盐酸精制工业化装置2套,年处理盐酸16万吨,年回收130吨苯、氯苯等有毒有机物。
  以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为目标,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为建立国家优秀实验室不断前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